> 硕士毕业论文 > 38622字硕士毕业论文后现代文化视角下的新闻批评节目研究——以陕西电视台“白杨达柏华”节目为例

38622字硕士毕业论文后现代文化视角下的新闻批评节目研究——以陕西电视台“白杨达柏华”节目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622字
论点:酷评,新闻,评论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研究的目的是想透过后现代文化的视角审视新闻酷评这种新型新闻评论节目的特征,并尝试解释它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以及它的存在价值。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的起源
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形式,新闻评论只出现了几年,但作为名词概念,它从未出现在任何学术文献中。首先,通过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搜索,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文献数量为零,甚至还没有提出“新闻评论”的概念。其次,在不知道定义和概念的情况下,没有什么样的节目可以被归类为新闻评论节目的标准。那么为什么要把看似不存在的“新闻评论”节目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呢?这实际上是曾经繁荣的文学批评概念的延伸,也是它与各省市电视台推出的脱口秀式新闻评论节目(如陕西广播电视台的《白杨达柏华》)的联系。
“残酷批评”现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国家改革带来的思想解放也给文艺界带来了新的活力。解构主义、后现代文化、女权主义等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文学批评的概念趋于多样化,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迷信逐渐被破除。批评家很难对文学艺术批评界长期存在的媚俗和“甜评”现象表示不满。首先,1988年的《文学自由谈话》呼吁在文学批评的“软化”现象上进行创新,然后发表了一批“坦率尖锐”的批评文章。严厉的批评语言不同于以往,批评的对象也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如莫言和冯吉才。此后,王彬彬和王蒙之间发生了“两王之争”。批评的方向也从文学转向人身攻击。宾宾被称为“批评家”,从此被广泛引用。
..............................
1.2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白杨达柏华”项目于2010年元旦启动。这是陕西电视台的每日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以主持人的评论为特色,表现出尖锐、幽默和情绪化的评论,使观众在观看时感到轻松愉快。
自首次亮相以来,杨达·柏华已经在陕西电视台的观众屏幕上出现了六年多。在此期间,杨达·柏华从栏目发展到完整的节目,从五分钟的脱口秀发展到20分钟的主持节目,零散的新闻评论被整合到完整的编辑新闻评论节目中。在完善、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杨达·柏华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电视观众口味和需求的变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也是社会文化氛围在观众审美情趣中的反映。本文选择陕西电视台“白杨达柏华”节目作为研究案例,主要基于两个原因:
1.从创作到现在形成的“白杨达柏华”的风格和特点有着鲜明的临界点。一般来说,民生新闻节目以新闻广播为主,评论为辅。自成立以来,杨达·柏华一直把评论作为自己的特色,这与评论的本质是一致的。
2.《白杨达柏华》是陕西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的一个栏目。由于其地理优势,笔者通过在该栏目实习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对该栏目的主要创作者、深度栏目和群体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该节目的运作程序,并探讨了其形成批评风格的原因。
............................
第二章从文学批评到新闻批评
2.1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现象,批评性评论在本世纪初达到高潮。王朔、余杰等人发表的大量批评性文章和书籍,不仅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而且在整个社会引起了轰动。随着互联网、商业资本和大众媒体的参与,酷评不再局限于学术讨论。酷评的主题和对象逐渐多样化,酷评开始延伸到其他领域。
娱乐八卦、电影体育和时事政治都成为这一时期评论的目标,评论和新闻之间的真正联系也开始于这一时期。《妇女世界》杂志2005年设立的“冷热评论”专栏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带有酷评旗帜的新闻评论专栏。每期的编辑都会收集上个月新奇的新闻,“最幸运的公民:我国第1000个小公民的诞生”、“最酷的咖啡店:‘性酒吧’咖啡店”等简短评论,用约100个单词和简洁生动的语言。例如,在回应网易创始人丁磊以自己的名义向印度尼西亚海啸灾民捐赠120万美元的消息时,编辑评论道:
2004年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的丁磊为中国的富人树立了榜样。他希望中国所有的富人不会对富人不友好。他还希望这次对印度尼西亚海啸的救援能够为中国的富人创造一个新的慈善历史。
可以看出,此时的新闻评论已经具备了简洁明了的文学评论形式,但在写作风格上却没有鲜明生动的文学评论特征。2008年,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在《新民周刊》上推出了新闻评论专栏《老曹苦萍》。曹景行根据最新消息发表了简洁生动的评论(这后来成为微博的热门话题)。有时这甚至是一句笑话。每期大约有八条评论。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公民人均每年阅读4.5本书。曹景行·库平说:
老曹:如果扣除课本、教材和麻烦的辅导书,我们的公民一年能读一本书就好了。据估计,其中一半以上仍然是“有用”的书。
................
2.2电视新闻评论的内涵和特征
如前所述,新闻批评是新闻领域批评形式的延伸。它是指一种内容简短、风格鲜明、语言鲜明、情感色彩鲜明的新闻评论。新闻批评并不强调推理,而是通过情感表达来调解并与观众达成情感共鸣。电视新闻批评是将新闻批评融入电视语言,通过声音和图像元素的包装向受众呈现新闻批评。
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它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本文试图从评论模式、评论内容和评论目的等方面阐述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2.2.1主持人的个性化评论
通常,电视新闻评论的主体包括主持人、记者和评论员,这使得电视新闻评论丰富多彩。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新闻的叙述者和评论员是由主持人单独担当的,在节目中没有评论员和记者的角色,这给主持人更多的发挥空。
绝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以主持人为核心,突出主持人的个人风格。例如,9: 30的钟山,新闻深呼吸中的舒仲生,说世界中的老阳和尹明善,他们将自己鼓励、冷静或幽默的风格融入评论语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论风格,这也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风格。
................................
第三章是……24日,一个名为“杨达·柏华”的电视新闻节目
3.1杨达柏华基础调查……24
3.1.1柱特征...................25
3.1.2程序部分介绍...................25
第四章电视新闻评论——白杨达·柏华后现代文化特征分析……41
4.1简单的词语,情感的表达……41
4.1.1语言狂欢,评论个人情感……42
4.1.2新闻、评论员和受众游戏的解构……43
第五章分析电视新闻酷评空的合理性与发展...................51
5.1社会空房间: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环境...................51
5.2“浅阅读”的受众空时代及其受众……54
第五章探讨电视新闻酷评空的合理性与发展
5.1社会空房间:后现代文化影响下的社会环境
后现代文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引入的具体时间尚未得到证实。然而,著名的后现代学者詹姆逊(Jameson)在20世纪80年代应邀在中国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引入做出了巨大贡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后现代主义的介绍和评论已在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发表此后,后现代主义研究开始大量涌现。但是既然它是进口的,就有一个问题: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存在吗?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出现的环境来看,中国的社会环境与二战后美国的商业化和信仰危机浪潮仍有很大差异。然而,否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存在有点不恰当。
互联网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与后现代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在参与互联网的同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实践后现代主义。《大话西游》的广泛关注、戏仿文本的流行和舆论场的兴起,这些后现代文化的代表根植于互联网的温床。互联网的存在为中国社会后现代文化的成长提供了现实环境。
..............................
结论
无论是否承认中国大陆有后现代文化的实践,后现代精神无疑已经渗透到以大众传媒为核心的社会体系中,大众传媒所展示的后现代文化特征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然而,无论是正面的抨击、鼓掌和赞扬,如何审视和应对后现代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表现,尤其是在新闻领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闻残酷批评的出现是后现代文化下受众与媒体之间某种阴谋的结果。读者在轻松阅读时代养成的阅读和收听习惯,加上网络时代电视新闻的变化和调整,导致了新闻残酷的批评。它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取向,以感性、生活和大众化为语言色彩。以趣味、现场感受和故事为自己的节目风格,是一种内容简短、风格犀利、语言鲜明、情感色彩鲜明的新闻评论,它不强调推理,意在说情,通过情感表达与观众达成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