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487字硕士毕业论文卢托·斯拉夫斯基《肌理声音》中的音乐结构思维研究

28487字硕士毕业论文卢托·斯拉夫斯基《肌理声音》中的音乐结构思维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487字
论点:斯拉夫,结构,斯基
论文概述:

众所周知,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织体的呈现状态,前者强调线条的走向而后者注重空间化的立体效果,以追求音色在纵横问布局上的色彩差异

论文正文:

前言

 面对这一时期的“唯理主义”与“反理主义”这两种相互对立的音乐声浪,作曲家对其进行了睿智的思考,并一定程度地吸收了偶然技术与十二音序列等现代音乐创作手段,牵此基础上亦提出和实践了具有他个人特色的“有限制的偶然”创作技法及基于音程级与音值级的音高节奏论,这使得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完全脱离于欧洲先锋派的音乐声音,创作出了大量具有鲜明个性的现代音乐作品。此外,作曲家始终坚持着严格创作与自由创作相结合的音乐道路,将音乐中的音高、节奏和音色、力度等重要音乐结构元素以及对这些音乐结构元素充满理性化的逻辑控制,都统统纳入到了现代音响和织体的运作中,使其在有限制的偶然对位技术之下,形成了极富现代感的流动的音色音响体,而这些彼此分离的织体音响在作曲家有序的相互拼接与组织之下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凝聚力、连贯性和逻辑性。由于在卢托斯拉夫斯基的作品中,对织体的运用和圆熟把握是作曲家获得丰富音响和音乐张力运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摒弃了传统调式调性写法的现代音乐创作中,主题、动机及其层递式发展的地位遭到削弱甚至消解,许多作曲家转而对音色和织体的研究表示出了强烈兴趣。而与许多先锋派作曲家不同的是,卢托斯拉夫斯基并未一昧地追求光怪陆离的音色音响(对于大量使用微分音、极限音高或改变乐器的物理性能制造不同的音色体验方面作曲家显得有所保留),而是通过和声、节奏、音色等要素的控制来对织体进行不同的处理,获得与众不同的现代声音,从而通过对“有限制的偶然”技法的运用和宏节奏结构原则的把握达到其结构整体的目的。
 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史蒂芬•斯塔基(StevenStucky)教授在评价卢托斯拉夫斯基织体方面的高度创造能力时说道:“他的织体理念是将所有乐器组通过音高的纵向聚集与节奏的有序组织及音区、音色的合理布局,使其融合为一个分离式的织体音响体,而这个音响织体呈现出了单一的`复调性\'特点。”显然,卢托斯拉夫斯基是将对音高、节奏、音色等音乐语言要素的逻辑控制作为其结构音响织体的出发点或原动力。因此,研究卢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的织体,不光是研究与之关联最深的音色耍素,对于作品中的音高、和声、节奏等其他结构要素与织体的关系问题与它们的织体造型,以及音响织体所起到的结构功能作用等研究也显得颇为必要。鉴于此,本文在第四章中将专门对织体及其相关音乐要素进行分层解读,通过这些结构要素在卢托斯拉夫斯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与织体运动的关系及这个音响体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考察与论证,探讨这些要素在运用方式上的特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同时,在这一章的第四节中还将对作曲家著名的大型乐队作品((管弦乐队篇章》进行整体结构上的分析,展示作曲家在微观与宏观层面上通过音响织体(替代主题材料及传统句法结构)的布局获取音乐发展内在动力的曲式结构思维,从而揭示音乐作品在“有限制的偶然”技术运用下音响织体的宏节奏式展开所具有的有机性、生长性与连贯性,挖掘其中音色音响运动的本质规律。而第三章是对能反映现代音响织体形态的、具有显著时代特点的、在作品中能起到一定结构作用的织体类到进行的归纳与研究,认为作曲家倾向于在同种织体结构内部通过寻求音色音响上的细微差异来构成同质性的音响织体,这是他作品中声部与声部之间、声部群与声部群之间形成模仿与对比关系的重要途径。而前两章是对作曲家的主要创作技法与音炯织体特征的综述,探索其音响织体的形成背景•并总结出作脚家织体中具有的典型特征。 第三章音响织体的主要形态和结构特征........... 8第一节“无限循环式”偶然对位织体..........18第二节微复调化织体........27一、基于模仿原则构成的微复调化织体.......27二、基于对比原则构成的微复调化织体.......31第三节模糊的音束型织体.........34第四章音响织体相关要素的分层解读.......39第一节音列一织体及其结构特征.............39第二节和声一织体及其结构特征..........45第三节节奏一织体及其结构特征...........49第四节音色一织体及其结构特征..........54一、音色一织体的渐变处理对音乐结构的逻辑控制........54 结语众所周知,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织体的呈现状态,前者强调线条的走向而后者注重空间化的立体效果,以追求音色在纵横问布局上的色彩差异。然而,不管是现代音乐还是传统音乐,音响中的结构要素及其造型作用永远都是通过特定的织体形式体现出来,并且这些要素往往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创造出了那些丰富多彩而又极富个性的织体音响。因此,本文通过对各音乐要素在卢托斯拉夫斯基织体中的不同处理进行了一番细致的研究与考察后发现,它们的组织与运用不仅体现出作曲家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反映出作曲家用严谨的复调思维对20世纪的现代织体加以扩展与深化的处理方式是具有实践意义的,这些是形成其新颖独特的音啊织体所必需的技术手段。而音色一织体一节则主要是从音色与音响素材两方面来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面貌及音乐结构的发展脉络,通过作品实例的分析,得出了卢托斯拉夫斯基音乐中音响运动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即呈示、展开、对比、统一的逻辑规律)与组合原则(体现为再现、变奏、循环原则等),并结合其风格化的有限制偶然技法,使这种带有局部偶然因素的音响运动在总体上仍处于作曲家的严密控制下。此外,在曲式结构上,卢托斯拉夫斯基喜好建立从引入到主体、期待到解决的二部性结构的发展模式,并在宏节奏结构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局部音乐的戏剧性发展来获得音乐的高潮。这些精细的结构处理方式是卢托斯拉夫斯基独树一帜的结构思维的具体体现。总而言之,卢托斯拉夫斯基在创作技法、结构思维、音响观念以及审美观念上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念。由于他对传统和现代音乐持双向的批判态度,这使得他的作品独具个性并能够跻身于同时代其他音乐作品的前列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同时,作为一代管弦乐大师,他在建立大型作品的曲式结构方面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思维模式,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性、创造性以及严密的组织逻辑都将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加以学习与,急结。 参考文献【1】姜蕾.他,来自肖邦之后—卢托斯拉夫斯基解读[J].上海:音乐爱好者,2007年08期.【2】卢托斯拉夫斯基著,贾达群编译.关于音乐中的机遇因素[J].上海: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3】黄汛舫.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乐队音响的类型及形态仁[J].西安: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1年9月第20卷第3期.【4】邹向平.赋格的突破—卢托斯拉夫斯基《赋格曲与前奏曲》初析[J].成都:音乐探索,1996年03期.【5】姚恒璐.“链条•环节•阶段”的结构思维—解析鲁托斯拉夫斯基的管弦乐曲《链条3》[J].成都:音乐探索,1998年02期.【6】姚恒璐.鲁托斯拉夫斯基作品中的音响结构与听觉信号[J].西安:交啊—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1997年第4期.【7】姚恒璐.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啊曲》分析[J].上海: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02期.【8】姚恒璐.鲁托斯拉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J].天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9】姚恒璐.鲁托斯拉夫斯基作品中音乐语言陈述结构的组织逻辑[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10】姚恒璐.鲁托斯拉夫斯基偶然音乐的作曲技法研究[J].沈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