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457字硕士毕业论文《袁谭日记》戏剧材料概述

28457字硕士毕业论文《袁谭日记》戏剧材料概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457字
论点:戏曲,湖南,日记
论文概述:

酒馆是戏剧从公共演出场所向商业演出场所的过渡期,尽管湖南当时还没有像北京庆合园那样的茶园,但是随着花部在全国范围的流行,到光绪后期也出现了商业性的茶园,

论文正文:

绪方理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晚清戏曲家与戏曲理论家杨恩寿《坦园日记》。《坦园日记》原有杨氏家藏手稿十册。1983 年,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0 年,王婧之校点《杨恩寿文集》中收录,由湖南岳麓书社出版。日记始自同治元年(1862),止于同治十三年(1874),此书共有四部分,即《郴游日记》、《北流日记》、《长沙日记》和《燕游日记》。杨恩寿自少即痴迷戏曲,自谓“忆自十余年来,颇有戏癖,在家闲住,行止自如,路无论远近,时不分寒暑,天不问晴雨,戏不拘昆乱,笙歌岁月,粉黛年华,虽曰荒德,聊以适志。”因此,杨恩寿的日记中戏曲史料丰富,翔实地记录了他在长沙、郴州、北流、湘潭等地观剧的情况,既有演剧的主要场所——神庙剧场,又有演出的班社、伶人、剧目以及演剧类型等。因此以《坦园日记》中的戏曲史料为研究对象,可以探究清同治年间湖南地方戏的发展状况,对当下湖南地方戏传统剧目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借鉴。
 近些年来,学界也开始更多地瞩目杨恩寿。如: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撰写的《杨恩寿对戏曲研究的贡献》(《山西师大学报》1998 年第 1 期),其文主要根据杨恩寿的理论作品《词余丛话》和《续词余丛话》,认为诗、词、曲、同等重要,它们之间是平等的,不存在优劣问题,他主张文人不但可以从事诗歌创作, 而且可以正大光明地从事戏曲创作,并认为对戏曲创作应该倾注心血, 采取严谨的态度,不要把词曲当成随便的游戏和应酬文字;“气味深厚”、“神情合,排场佳”的戏曲批评标准,他认为好的作品即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表达真实、强烈的思想感情,又要讲究戏剧情境的创作,戏剧结构的安排,还要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戏不拘昆乱”——杨恩寿的地方戏研究,赵山林认为杨恩寿在《坦园日记》里不仅仅谈昆剧, 也谈湘剧和粤剧,可谓是为地方戏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周华娆的《从题剧词看杨恩寿的人生观》(《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0 年第 21 期),选取杨恩寿的《坦园词录》中的四首题剧词,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材料,对杨恩寿的个人思想做了解读。该文中的观点是,杨恩寿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可以从这四首词中反映出来,即:身处乱世的悲观无奈、对忠义之士的钦佩赞美、时光飞逝却碌碌无为的悔恨、向往隐逸生活但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的矛盾,窥见到一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少年是如何走上屡试不第、怀才不遇的困顿道路,以至于最后在生活的磨砺与现实碰壁中郁郁而终。杨恩寿生活在纷乱巨变的时代,生活的境遇也使得他的内心,一直处于或隐或仕、或消极或积极的矛盾中。从文学起源的角度,杨恩寿论述了戏曲与诗、词三者的关系,即:诗歌源于音乐,诗经、唐人近体诗、宋元词曲,都能入乐,不止词曲 ,因此得出强分诗、词、曲三者尊卑高下的观点是错误的结论。这三者之间的不同点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文学样式多样化,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时间上分先后,本质上不分高下,使得历代戏曲学家如王骥德、汤显祖、臧懋循、李渔等关于强调戏曲地位的观点在理论上得到了深化;同时杨恩寿认为戏曲的弃恶从善的作用与经义、佛法相比反而更快捷、普遍、直观;“感愤所积,发而为文”的主体创作机制观,他认为戏曲创作不仅能满足自身愉悦的心理需求,而且能够舒郁解愠;“神情合,排场佳”戏曲批评观,他认为创作要戏曲有善于编写故事的本领,处理好排场关目,“布置得宜、安顿极妥”;又要精于刻画人物和抒发感情,还须遵循“声音律法”;“则有定,仍无定”的音律观,杨恩寿是追求“双美”的:既遵循曲谱,讲求韵律,又不因音律而损害文辞的神采。二者之间,更偏重于戏曲的文学色彩;“戏不拘昆乱”的地方戏剧观,杨恩寿对民间戏曲抱着一种生活乐趣和艺术享受的态度,欣赏之,纪录之,并乐此不疲。  3  《坦园日记》中的演剧类型研究.......293.1  酬神演戏 ........29 3.2  官䜩演戏 .........30 3.3  堂会演戏 ..........31 3.4  商业演戏 ...........32 4  《坦园日记》中的班社、剧目 ..........354.1  班社 ........35 4.2  剧目 .........39 结  语 酒馆是戏剧从公共演出场所向商业演出场所的过渡期,尽管湖南当时还没有像北京庆合园那样的茶园,但是随着花部在全国范围的流行,到光绪后期也出现了商业性的茶园,所以说湖南演剧场所的转变同戏剧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清代中叶以后,皮黄腔发展到繁荣昌盛的时期。皮黄腔的丰富与创新,京剧的形成与流布,涌现众多的艺人与戏班,广大观众的欢迎和支持,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使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在全国范围乃迅速地传播开来,促进了各个地方剧种呈现出兴盛的新局面。湖南弹腔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盛行湖南各地。湖南著名戏曲家杨恩寿的《坦园日记》记述同治初年由长沙到郴州,在长沙、湘潭、衡阳、郴州等地观看湖南地方戏曲演出的实况。他说:“楚俗于昆曲、二簧之外,别创淫词,余久知而未见也。”这里明确点出湖南有“二簧”等戏曲生腔。从他记载的剧目看,140 出是现今流传下来传统弹腔剧目。  我国戏曲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优秀的戏曲节目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既体现着民族之魂,也象征着民族之根。杨恩寿《坦园日记》对戏剧班社、伶人的记载,它为研究湖南地方戏的发展、衍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对抢救、整理、保护传统剧目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从《坦园日记》所记述的戏曲史料的研究又可以帮助从某个角度见出湖南广西地方戏繁荣发展的全貌。 总之,《坦园日记》为研究湖南地方戏曲史以及中国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本文所论述的方面还不是很全面,要想全面探索作品中价值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本文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的,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够引起各界人士对湖南地方戏更多的关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清)杨恩寿.杨恩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2010. 【2】杨恩寿.先考行略.《坦园文录》卷十. 【3】杨恩寿.理灵坡、坦园丛稿.光绪长沙杨氏坦园藏版. 【4】曾国藩著,萧守英等整理.曾国藩全集•日记(三).长沙:岳麓书社,1988. 【5】(清)郭嵩熹.郭嵩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6】(清)王文韶.王文韶日记.上海:中华书局,1989. 【7】(清)王闿运.湘绮楼诗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6. 【8】(清)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 【9】(清)吕肃高等.长沙府志.清乾隆十二年(1747)刊本. 【10】(清)赵文在等.《长沙县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