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意识在民族歌唱中的体现

362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意识在民族歌唱中的体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200字
论点:唱法,女性,民族
论文概述:

本文是民族问题理论论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来看,有关歌剧中女性人物的研究非常的突出,覆盖了中国歌剧史上经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角度包括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音乐本体的。

论文正文:

介绍

1。
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使妇女研究理论系统化。这些理论所用的新视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各个研究领域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妇女问题。在艺术范畴中,音乐一直被认为是最接近女性的,所以女性问题在音乐研究中变得越来越突出。民族歌唱从未缺少女性的参与。甚至很明显,无论从作品数量、歌曲内容还是舞台表演来看,女性在其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角色。作者从本科学习开始就学习民歌。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女性的参与对民间歌唱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他想利用毕业论文的窗口,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详细探讨女性意识与民间歌唱的关系。妇女献身于民族歌唱事业。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来诠释各种作品。代表性作品的收集、分类、分类和分析将帮助我们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如何以及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唱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项工作。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歌剧中的女性形象,但其他非歌剧作品很少涉及到,后者中的女性形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例如近年来青年歌曲大赛中出现的优秀作品:《红颜知己》、《断桥与梦》、《黄河钓鱼娘》等。通过对这一知识体系的补充,有助于大多数参与声乐学习的女性掌握作品的风格,并对所演唱的歌曲进行心理定位和分析。
………

二。中国研究现状
民间歌唱中的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歌剧上。自从中国歌剧诞生以来,女性角色就成了她们最喜欢的对象。由于中国革命特殊时期政治因素的影响,戏曲有许多可以定期遵循的特点,也有一些特定的模式,可以引起学者们的注意。(1)歌剧中女性形象、心理和地位的研究。这些论文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古典革命戏剧中女性形象的“男性化”和“人性的遮蔽”。其中,《白毛女》是悲剧女性的典型形象,而《洪湖红卫兵》、《江姐》、《三树颂》等歌剧则是英雄女性的典型代表。女性形象的“男性化”和“女性自我的缺失”都是针对这些歌剧的。歌剧《园冶》被认为是女性意识的回归,是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代表。代表性文章包括詹巧玲的《中国新歌中的女性意识》(2003年4月在《人民音乐》中);王保华《十七年红色歌剧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分析》(2006年4月《中国音乐学》中);熊燕硕士论文《1957-1966年中国歌剧中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2)关于人物和咏叹调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歌剧中女性人物古典咏叹调的风格和艺术处理,阐释女性人物的性格和产生这种性格的故事背景,并结合音乐中特殊的处理方法和这种性格的具体特点,分析音乐的表现如何强化这种形象。代表性文章包括:马晓晨硕士论文《歌剧(洪湖红卫兵)韩颖咏叹调研究》。徐付梅硕士论文《中国民族歌剧女性嗓音演唱风格研究》:顾娜硕士论文《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
……

第一章中国女性意识的变迁

1。女权主义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一词自出现以来就有一定的负面含义,最初并没有多少女性自称是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它的目的是改变男女权利不平等的政治关系。这也是一个强调男女平等并肯定妇女自身价值观的概念和理论。这也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这个词的定义也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英语中,主要指实现男女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上的平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它并没有违背它的初衷,但它的过程却是一部妇女流血和流泪的历史。母系氏族社会是一个我们在与人类文明接触之初就熟知的时代。当然,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女性作为主人以极大的荣誉统治人类社会的时期。女性在人类社会初期能够享有绝对地位的原因不是人类意识选择的结果。在石器时代早期,生活条件非常危险,所以生命非常短暂,死亡率非常高,存活率非常低。因此,妇女的生育能力对氏族的繁荣至关重要。人们天生崇拜女人。因为狩猎工具简陋,男人很少有机会在外面获得食物,而妇女作为原始农业和原始采集的主要载体,应该成为主导经济活动。因此,在强大的母权制时期,最年长的妇女通常被认为是氏族的最高领袖。她不仅是创造力与和平的象征,也是权威的象征。
……..

第二,中国女性意识的变化
像世界女性的黑暗历史一样,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女性在根深蒂固的宗法思想下遭受了数千年的压迫和折磨。这些概念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根据这一核心的要求,男子优于妇女,妇女不占据生产资料,在经济上依赖男子,没有发言权。四种美德中的三种,女性戒指、缠足、女性才能就是美德,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地位和尊严的古代女性形象。中国的妇女运动始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候。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女权主义经验。虽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根据斗争的需要和原始基督教教义中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解放妇女的思想和措施。然而,历史的局限并没有使其理论能够启动中国妇女的解放。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逐渐传入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1898年改革运动(reform movement)的改革运动,旨在“救亡图存”、“强国存种”。从那以后,妇女解放被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然而,改革派运动对妇女问题的观点并没有超越传统。它倡导妇女研究,旨在培养有良好育儿技能的贤惠温柔的妻子和母亲,以加强国家?。尽管如此,他发起“不缠足”、“促进妇女研究”运动的思想,仍然冲击了封建堡垒两千多年,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打开了自由之门。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妇女运动正式形成的时期。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妇女开始积极参与解放运动。此外,还有一个程序、一个目的和一种有组织的运动方式,这极大地促进了运动的进程。以秋瑾为代表的先进妇女团体开始建立相关的社团和出版物。女性研究蓬勃发展。妇女甚至开始参与政治。这一系列暴风雨般的女性活动在中国各地展开。这一时期的妇女开始认识到生活有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在国家处于危险的特殊时刻,她们的眼睛只能向外看,而她们自己和内心的观察没有时间和空提上议程。
………………。

第二章民族歌唱与女性的关系.........11
1。歌唱纠纷........11
2。民族唱法发展的两大决定因素........13
(1)民族歌唱与政治的关系........13
(2)民间歌唱与女性的关系........14
第三章女性意识在民间歌唱声乐中的体现........15
-,女性意识在民间声乐演唱中的体现........16
(1)民间歌唱声乐中的女性意识........16
(2)民族唱法音色处理中的女性意识(3)民族唱法声乐表演中的女性意识(4)民族唱法声乐学习中的女性参与(2)
(2)民族唱法声乐中现代女性意识的缺失(3)....25
(1)声乐作品中现代女性意识的缺失........25
(2)被动语态........27
(3)恢复自己的声音........30

第三章女性意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体现与缺失

1。女性意识在民族声乐中的体现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范畴,更像是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意识形态的表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声乐是上层建筑中的一块砖和瓦。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声乐的内容也与时俱进。随着民间歌唱的发展到今天,女性的参与怎么样?从青少年歌唱比赛的比赛情况来看,在全国歌唱比赛的选手中,女性占多数,男性只占很小的比例。在最近的比赛中,第15届青年歌唱比赛全国歌唱比赛决赛入围名单为40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23人。例如,在第14届全国青年歌唱比赛前20名中,有15名女性,只有5名男性。可以看出,民族唱法仍然以女性为主。根据作者自己的经验,本科班只有2名男生和20名女生。研究生期间,全国歌唱比赛中甚至没有男生,只有女生。我相信这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民歌的普遍感受。在所有的歌唱风格中,女性都有理由特别强调民族的歌唱风格。妇女的解放带来了巨大的权力和自由。女性在民族唱法中的杰出表现是她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消极因素?下面将从声乐作品、表演意识、行为背后等方面探讨女性意识在民间声乐演唱中的具体表现。
……。

结论

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民间歌唱的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受政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民间歌唱的发展为女性展示魅力提供了舞台。女性对民间歌唱事业更有信心。这为妇女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妇女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内在动力。然而,由于性别的影响,这种信心的背后是“女性化”而不是人性化的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阻碍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在民族歌唱中的体现和缺失是女性解放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意识在民族歌唱中的体现似乎总是滞后,与时俱进。至于与时俱进的民族唱法,这无疑让对它寄予厚望的人有些无奈。然而,时代发展很快。传统和现代是脱节和融合的。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不能依靠文学艺术本身,而是需要用智慧思考。现代女性民族歌唱意识的缺失也有客观原因,还有人生观因素,这些都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民间歌唱自发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尽管褒贬不一,但它的独特发展却取得了无数飞跃空。鉴于民族唱法中存在的一些争议性问题,我们需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它们,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它们,而不是盲目地钻入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借助性别理论和观点,我们发现女性的参与确实给民族歌唱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需要从音乐本身和艺术本身来考虑,而是站在社会系统中来定位。不同的视角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解决方案。从民族唱法与女性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从女性问题中寻找答案,通过解决女性问题给民族唱法带来新的突破。希望本文的观点能给以后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