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4556字硕士毕业论文宋代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

34556字硕士毕业论文宋代货币制度与货币思想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4556字
论点:货币,纸币,宋代
论文概述:

本文是银行货币学论文,本文以宋代货币制度的变迁与货币思想的演进为着力点和出发点,立足于对史实的挖掘、分析、评价、探索,力争总结出一般性的货币规律,为现实的货币管理提供启示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公元960年,宋朝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历史上称为北宋。后来,经过长期战争,在宋太平兴国的第四年(公元979年),北汉王朝被消灭,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基本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统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货币流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例如,出现了大量的铜币,金银也大幅增长。产于四川的饺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到南宋时,纸币已经在东南公路上广泛流通。饺子的出现和推广是宋代货币制度的最大特点。

纸币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原有的货币模式,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货币理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同时,宋代金融理论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宋人继承了前者的观点,深入探讨了货币的本质、功能和造币理论等传统金融理论。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关注新的问题,如纸币的发行、流通和管理。进入南宋,蕙子的流通和贬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后讨论了纸币和金属货币的起源、功能、关系,以及纸币和金属货币流通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影响。纸币理论空以前发展起来,成为当时最具特色的金融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金融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几千年来,货币形式经历了四种货币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这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形态到意识形态形态形态的变化过程。物质货币包括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意识形态货币包括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每种货币都是历史的和暂时的,每种货币都有自己独特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条件和过程。货币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取代了一种过时的货币形式,并被另一种更先进的货币形式所取代。

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已经是不可兑换的信用货币体系,现在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这不仅扰乱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本文立足于宋代货币制度的变迁和货币思想的演变,立足于对历史事实的挖掘、分析、评价和探索,试图总结一般货币规律,为现实的货币管理提供启示,积极探索未来货币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1.2文献综述

1.2.1宋代货币制度研究综述

姚赵宇认为“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货币铸造和发行权的垄断保证了封建货币发行权,并进一步规定了货币流通领域,使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因此,货币铸造和发行权的垄断是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高志明相信“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认为宋代的货币制度取决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决定了小单位价值的铜是宋代的主要货币。在商品贸易和长途贸易中,白银和纸币弥补了商品交易中铜币的短缺。

包为民在《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和历史地位》中指出,宋代纸币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作为硬币的替代品出现的,而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在不超出替代角色范围的前提下,替代纸币通常可以像其他货币一样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替代纸币功能是不完整的。纸币在信用、流通、法律补偿和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

贾大全总结为“官方饺子在中国纸币史上的地位”。官员交子巩固了纸币的货币地位,初步完善了纸币发行管理政策,为正确处理纸币发行与金融的关系提供了实践经验,产生了中国早期纸币理论。

刘房建《东西方纸币产生条件的比较研究》认为,中国纸币是中央集权专制政权攫取财富的工具。过多的政治职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滥用。

现有的关于宋代货币的研究资料大多是基于货币的外部形态。他们只是研究了货币的材料、面额和年份,而没有将宋代货币制度的变化归纳为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1.2.2宋代货币思想研究综述

叶世昌的著作《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介绍了李觏、周兴友、辛弃疾、叶适等人的货币思想。李觏认为,金钱是“圣人”创造的,用来解决衡量商品价值的不便。周兴友是中国第一个得出现金券不需要全部准备金的人。辛弃疾认为,蕙子贬值的原因是法院本身瞧不起蕙子。蕙子的数量太大,流通面积也不大。叶石认为,纸币排斥金属货币,贬值,导致市场商品匮乏是纸币的三大弊端。

田李颖总结了他在《提到纸币的理论——南宋纸币管理理论》一书中提到的八个内容:第一,通过金属货币的交换来稳定纸币的价值;第二,用新钞票换旧钞票;第三,利用行政处罚维持纸币价值;第四,财政收入应实行铜币与纸币的匹配。第五,严禁泄露、藏匿和销毁铜币。第六,通过“储蓄”减少政府支出和纸币发行,以稳定货币价值;第七,商人生产盐钱的时间有限。第八,利用证券和实物“阴助称养”。

第二章宋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研究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取代了后周的柴郡,建立了北宋。经过19年的统一战争,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灭了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政权才彻底结束,中原与南方的统一基本完成。综上所述,宋代的历史特征是政治软弱、颓废和经济繁荣。两者的对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中国货币体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1社会背景研究

2.1.1外交弱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权力非常薄弱的一个朝代。由于封建统治集团自身的腐败和衰落,它在政治上沿袭了国内外的旧方法,做出妥协,过着和平的生活。为了防止该国分裂主义政权的形成,政府实行中央政府集中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的制度。结果,军队庞大腐败,士兵无知,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与北方民族的战斗比与北方民族的战斗还要多。北宋时期,西夏占领了西北大片领土。十六个都道府县,其北部成为辽的领土,从未收复。金朝崛起和北宋南侵后,南宋政权满足于妥协与和平,在一个角落里定居下来。一个长期的南北分裂政权的政治局面后来被元朝破坏了。

2.1.2沉重的财务负担

唐朝中期以来,两部税法取代了土地均等化,征兵制度取代了政府征兵制度。征兵制度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士兵和他们的家人必须靠军饷生活。第二,税法取代了租金和平庸,老百姓不再服兵役和苦役,士兵取代了服役人员,进一步增加了部队人数。

宋朝每年财政支出的十分之六到八用于军费开支,这清楚地表明了征兵制度对财政的巨大影响。宋朝扶持了大量的皇族,扶持的人数不断增加,这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宋朝在与辽朝和西夏的军事对抗中没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它采用赎回的方法,向少数民族发放固定的财政捐赠,这成为了一种财政负担。

宋朝的财政几乎总是面临收支相抵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威胁越来越明显。因此,宋代财政支出出现了刚性扩张。虽然统治者尽了一切可能使宋朝的财政几乎总是受到超出收入的威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威胁越来越明显。因此,宋代财政支出出现了刚性扩张。尽管统治者尽一切可能

2.2经济发展研究

北宋和南宋各有一百多年的稳定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

在农业方面,宋代中原和江南的户口和耕地数量增加,甚至超过了盛唐时期。水车和水稻良种(沾城稻)在江淮地区广泛推广,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粮食产量。

在手工业方面,宋代的矿业、冶金、纺织、造船等行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世界著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活字印刷术、战斗用火药、航海用指南针)出现在宋代。瓷器制造在宋代也开始取得突出的成就。许多像景德镇这样的名窑出现了。生产的瓷器非常精美,逐渐在国内外闻名。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形态演变的转折点或转型阶段。它对货币体系本身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2.2.1国内市场的发展

(1)方时体系的解体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最明显表现是市场体系的瓦解。北宋时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贸易活动不再局限于城市地区。小商贩可以四处走动出售商品或摆摊出售商品。商店、车间、旅馆和餐馆可以在任何街道或居民区开业,不必再集中在政府指定的地区。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所以夜市可以通宵营业。

(2)建立草市场、镇市场和市场

宋代的交易场所不仅打破了方时的格局,而且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它在城郊建立了一个正规的交易场所——漕石,并逐步以摊点设立店铺,成为一个固定的市场。

此外,与广大农村直接紧密相连的城镇和集镇在宋代也得到广泛发展。最初的城镇是一个军事据点,但在宋代,它主要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居住区。许多人口富裕的村庄需要各种物资,所以他们建立市场,成为“城镇”。

“市场城”(Market City)是在相对偏远的村庄建立的常规市场,每天或几天有一集。农民用他们自己的谷物、稻草和布换盐、茶和农具。这样,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草、镇、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市场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并在交易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章宋代货币制度研究……10

3.1金属货币体系研究……10

3.1.1北宋金属货币……10

3.1.2南宋金属货币……11

3.1.3铜铁流通区的形成和发展……12

3.1.4白银货币表现增强..............................15

第四章宋代货币思想研究……24

4.1北宋货币思想研究……24

4.1.1对货币本质的理解……24

4.1.2王安石改革与货币短缺之争……26

4.1.3对纸币的看法……30

第五章揭示............................44

5.1信用货币体系下准备金的意义……44

5.2控制货币流通抑制通货膨胀............................44

5.3未来货币形态发展猜想...................45

5.4未来货币发行机制猜测............................45

第四章宋代货币思想研究

4.1北宋货币思想研究

4.1.1对货币本质的理解

①李觏的“圣人说”

关于钱的来源,李觏1说:“在神农,日本和中国是过去的市场。人们收集货物以使事情变得容易。然而,对于大小硬币的数量没有规定,所以后世圣徒有权制造硬币。”李觏认为易货缺乏衡量商品价值的统一标准,所以后来“圣人”赚钱来衡量商品的重量,钱是普遍的等价物,在衡量价值方面发挥了作用。他把金钱看作是“圣人”的创造,把金钱的产生与事物交换的不便联系起来,并用“轻重之数”来表达,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易货的不便之处并没有揭示货币的内在原因。

关于货币材料的选择,李觏说:“它始于珍珠和玉为上层货币,黄金为中层货币,铂为下层货币。然而,珍珠、玉石、黄金和白银价值很高,不适合小规模使用。然而,一百个国王要做一块春天的布并不容易。”他认为珍珠玉和金银价值很高,不适合流通。然而,白银在宋朝之后流通越来越广,最终取代了铜币。李觏不承认这一点。

李觏用这笔钱来解释价格。他说:“一般来说,更多的钱意味着更少,而更少的钱意味着更多。钱少,重量多,重量少。如果东西很重,它们会被使用或使用;如果事物是轻的,它们将是商品或停滞不前;如果东西重,它们就会轻,从而造福人民。”他认为,当发行更多的硬币时,货币会贬值,价格会上涨,这对商品的购买者不利。发行的货币越少,筹集的货币越多,价格越低,这对商品生产者不利。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拥有更多的钱是更好的,因为国家的财政支出是固定的,不能减少,少花钱是不够的。

(2)周吉星的“无重无轻”理论

周吉星认为钱本身并不重也不轻(指价值)。他说:“丈夫的钱是没用的,但东西是用来支付的。钱不是重又轻,但东西是重又轻的。这是神圣智慧的艺术,也是国家的利益。”在他看来,钱原本毫无价值,因为与商品的交换使它显示了购买力水平。他补充道:“钱被用于无用的目的,东西被用于有用的目的,而且东西是真实的,钱是空的。”“无用”是指金钱不能满足饥寒交迫的事实。它没有特定的使用价值,如谷物和丝绸。“有用”是指货币“可以传递有用的财富”,即货币作为价值衡量和流通手段的功能。

第五章启示

5.1信用货币体系下准备金的意义

北宋初期,政府发行纸币时,储备资金可以调节货币流通,保证货币价值的稳定。这是因为在当时的货币体系中,铜和铁货币是市场上的主要货币,纸币只是铜和铁货币的代表,可以随时兑现。当发行的纸币太多而币值下跌时,如果发行准备充分,政府可以用现金吸收多余的纸币,使币值上升。然而,在纸币发行的后期,纸币本身是市场上的主要交易媒介,而不是其他货币材料的代表。货币的数量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中。由于宋朝内部和外部的困难,财政赤字巨大,政府发行了大量的纸币。这时,金属货币已经被禁止流通,纸币充斥市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此时,储备基金无法稳定纸币的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在纸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外汇储备才能对货币价值起到支撑和稳定作用。当纸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金属货币时,外汇储备就不能稳定货币的价值。

从货币的本质来看,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它的价值与货币、材料和储备无关。纸币的涨跌是由流通的货币数量与供给的商品数量之比决定的。因此,在信用货币体系中,真正能控制货币价值升降的是发行的纸币数量,而储备对稳定货币价值只有心理作用。

5.2控制货币流通以抑制通货膨胀

随着纸币的出现和发展,宋代出现了一系列关于纸币制造、兑换和返还的管理思想。从发行目的来看,货币发行有两种形式:经济发行和金融发行。无论从货币的本质还是北宋纸币发行的初步实践来看,纸币发行都应以经济发行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发行纸币来满足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的需要,其次是以金融发行为目的,在一定条件下,纸币发行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赤字。然而,在宋代,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多余的士兵、官员和开支巨大,财政收入不够。政府通过秘密发行过多钞票的方式将负担转嫁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与此同时,人们普遍称之为建议,即通过各种方法回收剩余纸币,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从北宋后期到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主要是为了金融发行,纸币数量远远超过返还的纸币数量,形成恶性循环和严重通货膨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稳定货币价值就是控制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这基本上就是限制纸币的流通。政府应该以经济发行为目的发行货币,以便货币流通能够适应商品的供应。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