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1577字硕士毕业论文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传播力提升

21577字硕士毕业论文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传播力提升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1577字
论点:危机,传播,新闻媒体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文通过对危机传播四个阶段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危机潜伏期,信息量较小,针对某危机事件开始出现传播倾向;在危机爆发期,信息流量明显增大,形成大爆发和持续

论文正文:

1前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事实证明,现代社会正面临巨大风险的考验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我们所有人都需要防范风险,但我们也需要以积极的方式面对风险和处理风险的能力。” 国人民大学的李璐璐教授曾经指出,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当代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甚至是一个“高风险社会”。 这些危机事件直接考验新闻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引导舆论、组织协调的能力,也考验整个社会应对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将后现代社会解释为“风险社会”(risk society)中的风险社会一样,他认为“在人类防范自然风险的能力得到加强之后,风险社会中的人的因素越来越多地渗入其中,成为形成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危机传播中,政府、公众和新闻媒体各司其职,但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主要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公众如何应对危机,新闻媒体如何报道危机,以及政府和企业如何解决危机,既重要又紧迫。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然灾害和人为危机事件潜伏在我们周围,随时可能发生,具有突发性、危害性、未知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 一旦社会危机发生,它往往与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2005年哈尔滨的水污染引发了长达四个多小时的水危机,2013年吉林省长春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火灾和爆炸,造成数百人伤亡,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 根据胡白静的研究,从我国的角度来看,自2003年非典报告以来,危机传播已经正式进入研究领域。 从那以后,学者和新闻媒体都开始更加关注重大危机事件 本文提到的“新闻媒体”是指发布电子版本的传统电视、广播、报纸和新闻网站,不包括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产品工具。 1.2国内外最早的危机研究者是管理学者,危机传播的研究也来源于危机管理的研究。 “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简而言之,就是研究预防危机的任何措施和对策 人们普遍认为,危机传播研究源于危机管理研究,并以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为开端。 更著名的是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该公司于1982年成功解决了泰诺胶囊中毒危机,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研究。 越来越多的管理学者和传播学者参与其中,最终使危机传播研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理论、实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 首先,看看国外的研究现状。 危机传播的理论主要包括:美国学者卡特赖特的传播策略、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的强化传播策略、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危机传播四阶段理论模型、贝内特的危机传播模型、伯克兰的焦点事件理论等。 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1986年危机传播的四阶段模型(危机潜伏期、危机突现期、危机传播期和危机恢复期)是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诺曼·奥古斯丁的危机管理六阶段模型(危机回避、危机管理准备、危机确认、危机控制、危机解决和危机利用)和罗伯特·希思的“4R”模型(还原、准备、响应和恢复) 在此基础上,西方危机传播研究开始演变为“管理”和“修辞”两个基本方向 管理导向是注重“宣传者”与组织自身沟通策略的自主性、专业性、决策能力和有效性的联系。 修辞取向是关注“信息”环节,研究危机后组织的形象管理和防御策略。 1997年,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keland)提出焦点事件理论,认为危机事件是那些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引起政府的注意和对公共政策的讨论。这是“焦点事件”,在公共问题的讨论和设置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许多从批判的角度审视危机传播的研究趋势。 2危机传播和演变2.1危机传播的定义和周期2.1.1危机传播的定义 人们普遍认为,危险的根源和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是危机。 2003年“非典”后,危机管理被系统地引入中国,有许多定义。 更著名的是:“情境理论”。危机研究的先驱、当代美国国际政治学家查尔斯·赫尔曼(Charles Herman)将危机定义为决策者的主要目标意外受到威胁,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的情况。 “事件理论”,管理科学家斯蒂芬·巴顿(Stephen Barton)认为,这场危机是一个大的不确定事件,会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并有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 传播学学者库姆斯提出的“认知理论”认为,危机可以看作是对一个特殊事件的认知。 目前,经常被引用的危机传播的主要定义是:方雪芹认为危机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是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根据传播规则,利用大众传媒有效地与公众沟通,干预和影响危机处理过程,并使其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施安斌认为,危机是一个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危机沟通是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媒体和公众之间进行的。 危机传播的研究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为基础。它从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关注新闻媒体、受众、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问题。 作者认为,危机更多的是一种“状态”,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危机传播是危机条件下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新闻媒体和公众之间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危机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也包括一种反馈,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危机信息的反馈。 本文主要从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来看待危机传播,重点关注传播效果、媒体、受众等变量。在危机沟通的过程中 2.1.2众所周知,危机传播的周期是一个从媒体现实到客观现实的抽象“解构”过程,也就是说,受众如何通过对新闻声明的解读来理解和隐藏自己随后的态度 美国管理员史蒂文·芬克(Steven Fink)借鉴医学术语,提出了一个“生命周期”模型,即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恢复期和评估期,基本对应于危机的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和恢复期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危机周期来分析新闻媒体和公众在不同阶段对信息内容的需求。 2.2国内外危机传播的演变 第一阶段——睡眠阶段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权力建设等多种考虑,中国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进行了限制和管理。报告强调,媒体在报道灾难时必须谨慎,不应夸大灾难情况,以免公众感到太悲伤,损害政府的国际形象。 一般要求不报道,如果报道,就必须报道人民抗击灾害的坚强决心和努力,以及党和政府如何大力救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局在给地方新闻机构的《关于报道救灾成就和经验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地方救灾报道现在应该转到救灾成就和经验上来,而不是集中报道灾害” 长期以来,这一指令一直被视为灾害报告的标准。 从1957年到1978年,由于异常的政治环境,社会主义国家的“危机”概念没有得到承认。新闻媒体被禁止报道自然和人为灾难。他们要么封锁新闻,要么只谈论紧急救援和救灾的英雄事迹,同时避免诸如损失、责任和处理等灾难情况。 从1978年到2003年,中国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开始并略有发展。 典型的报道包括1980年《人民日报》关于“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倾覆的报道。 第二阶段——转折阶段 2003年非典过后,中国的危机传播研究正式启动 迟福林的“警钟——中国:非典危机与制度改革”聚焦于非典危机对中国公共卫生制度改革和信息系统的影响。 2003年,蓝雪在《危机管理——转型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分析了美国“9·11”事件后国家危机形势的变化,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探讨了中国危机形势的特点和问题。 2005年,胡白静在《危机沟通管理》中探讨了危机沟通管理策略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 2003年6月,上海率先正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08年5月,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包括要求自愿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报纸、广播、电视等方便公众了解的方式公开。 200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 这是国家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突发事件”,要求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发布统一、准确、及时的突发事件发展和应急处理信息”,为媒体报道突发事件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政府,新闻媒体,公众的角色定位,角色定位................................103.1政府的作用...................103.2新闻媒体的作用............................134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传播策略..............................17 4.1再次澄清理论基础:新闻媒体在175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新闻媒体在255年危机传播中的作用................;5.1发挥新闻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5.1.1开展信息传播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微博、博客等新媒体的出现,新兴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传统新闻媒体在社会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 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新闻媒体来控制危机信息的传播,对于控制信息流、影响流和抑制噪音流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闻媒体是现代信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桥梁。 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信息为公众理解社会构建了一个“伪环境”,这使得公众在很大程度上根据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判断和采取适应行动。 人们生活在真实环境和“伪环境”中,主要依靠新闻媒体了解社会变化 只有当人们完全获得了信息,他们才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并有足够的信心应对危机。 在当今社会,对新闻时效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信息必须公开,真相必须经过核实和确认。然而,这不能澄清所有的真相,信息必须有选择地和有节奏地披露。 “选择性”,即新闻记者对信息内容的筛选和控制,即向公众介绍必要的危机信息,如危机事件的一些基本特征,恰当地解释危机事件的现状等。,以便公众能够准确和清楚地了解危机事件。 “节奏”是指新闻记者控制信息传递的方式,控制信息发布的时间和节奏。 例如,信息发布的时间和顺序应与危机事件同步,不要沉默和无反应,不要做出过多的预先判断,而是要现实、客观和公平。 结论通过对危机传播四个阶段的解读,可以看出:在危机潜伏期,信息量相对较小,有针对某一危机事件传播的趋势;危机期间,信息流大幅增加,形成了大规模爆发和持续增长。在危机持续期间,信息流继续激增,主流言论开始盛行,流言蜚语开始逐渐消失。在危机恢复期间,信息的传播开始从表象向深度转移,数量开始下降,直至消失。 “风险社会”和“信息社会”的现实以及人人争夺麦克风的时代给新闻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迫使媒体坚持更高的新闻伦理,成为危机传播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桥梁和必由之路,把握新闻传播报道的“度”,关注报道方式的选择,遵循重大危机事件新闻报道的特点,及时启动重大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在日常采访经验的基础上,新闻媒体应更加注重掌握危机报道的采访技巧,追求信息来源的可信度,遵守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必须把握两点,即危机伤害报道与救援报道的关系,获得他人援助与强调自我重建的关系。传播策略逐渐从早期的信息滚动传播转变为深度专题报道,从而为公众带来更加可信可靠的信息,有效抵御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一些问题无法讨论,如新闻媒体重大危机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的内涵以及如何启动、运行和停止,危机传播中公众反馈对危机报道的影响,新闻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博弈过程等。 然而,本文希望为更多有志之士研究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有价值的参考。 希望新闻媒体能够逐步形成一个日益完善的危机传播机制,以适应新时期危机传播的需要。也希望新闻记者在了解危机传播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传播方式,以达到危机传播的最大效果。 这是我们今后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危机传播研究者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