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8655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音乐社团发展特征研究

18655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音乐社团发展特征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8655字
论点:音乐,社团,音乐史
论文概述:

本文是音乐论文,本文所写的新式音乐社团是指在美育思想影响下,借助西方的音乐技法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社团,并且这些社团是音乐类的群众性团体。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丰富的史料和专业的断代史专著都向我们展示了当时音乐的繁荣发展。 然而,不能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已经达到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水平,这不仅是因为当时的研究成果没有穷尽史料,也是因为研究角度不够全面,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成果的全面性。 然而,在中国现代音乐社会的研究中,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全面的、客观的基于大量史料的研究课题,而是大量的断代史专著。 因此,本文的选题基于对丰富史料的研究,试图从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会等角度总结归纳其基本形式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这一时期新音乐社团与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之间的一些联系。 本文所述的新音乐社团是指在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借助西方音乐技术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社团,是音乐类型的群众性组织。 这种选题不仅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研究生阶段检验学习成绩的最佳方式。 第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的现状可分为以下几类:1。音乐学会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戴俊超博士论文《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学会概论》 本文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分析,从上半年社区活动的角度来理解和透视中国现代音乐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 文章详细阐述了中西音乐文化冲突与融合下音乐社会的发展变化。 关于音乐组织的整理,本文更多的是收集整理史料,也有少量的“以史为鉴” 此外,还有关于韩国音乐社团的论文,如《北京大学音乐学院的研究》,李静的《小尤美与北京大学音乐学院》,琳恩的《北京大学音乐学院》,毕小粉的《社团结构与五四文学的复杂形态》,彭伟的《刘天华的《全国音乐改良会的起源》 这些论文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几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史料对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2.历史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刘再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概论》和王玉河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概论》,两者都从不同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现代音乐史的发展。其中,刘再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概论》以90个专题为写作对象,以专题的形式梳理了中国近现代音乐产生和发展的整体脉络。 本文以音乐家及其作品为史学本体,从音乐理论、演奏、教育、思想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成因和影响。 书中对柯正和和“北京美乐俱乐部”的论述和评价尤为客观。作者在评价更复杂的历史人物时的适当限制和写作内容给了作者很大的启发。 第二章前瞻性社团音乐教学1919年,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使新文化的力量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创造力、活力和凝聚力之中。 新文化运动提倡人的解放,是为了使人成为“完整的人” 王国维在《论教育的目的》中指出:“什么是完整的品格?据说人类的所有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谐也是真实的。 人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身体能力,另一种是精神能力,发展身体而收缩精神,或者发展精神而关闭身体都不是所谓的完整人格。 完整的数字还 完美的性格、精神和身体必须和谐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实现精神和身体的和谐发展呢?蔡元培的“以宗教为代表的美育”提到:“提倡美育对医学来说就足够了。\" 因为美育足以打破人们的观念,关心利益的得失,所以它滋养了自然的精神,使它走向高尚。 因此,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下,新的音乐社团相继成立。 一是中西结合的音乐教学内容,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是1919年1月27日在北京成立的学生业余组织。这是一个注重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社会。 由于是在大学里独立成立的音乐协会,协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对大学里的音乐感兴趣和热情的学生,但是音乐水平不可能一直提高,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来指导他们。 所以学生们去找蔡元培校长,非常希望专业老师给他们专业指导。 学生们的请求得到了蔡元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同意从学校聘请教师。蔡主席亲自起草了章程,这导致学会开设了一些课程,如音乐学、音乐史、乐器、歌剧等。以“学习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 详见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20年9月30日出版的《音乐学报》第7期第1卷《北京大学研究会导师名单》(见附件表1) 从北京大学研究所的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音乐学科包括普通音乐、和声、西方音乐史、音乐与和声、小提琴、钢琴、歌唱等。中国音乐科目包括古琴、琵琶、笙、长笛、胡琴、三弦、扬琴、昆曲等。 从课程总数来看,中国音乐学科(8门)比西方音乐学科(7门)多一门 然而,从理论课程的角度来看,西方音乐占据了绝对数量的课程,四分之一的西方理论课程没有出现在以前的社区和学校教学中。 从器乐演奏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器乐大多在课程教学的范围之内,而西方器乐则只是小提琴和钢琴,相对比较单薄。 课程中设置的歌唱和昆曲使课程更加完善。 这些都表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课程设置是基于中西并重的原则。 由于教师比专业音乐学院弱,他们提供的课程仍然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二,灵活的教学政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社团被解释为“群众组织”,这是由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互惠组织。 协会的组织原则通常以各种协会成员的利益为中心。 因此,正是由于俱乐部自身的特点,其教学政策才更加灵活。大多数人只把参加俱乐部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作为一种爱好。 这使得这些协会有各种课程,但它们没有对教育系统和其他系统做出明确的规定。 如上所述,虽然北京大学音乐研究所在其课程中设置了西方音乐理论、西方器乐、中国传统器乐、声乐等,但其一般规则中并没有像北京大学音乐研究所那样对“本科、师范、选修”做出具体的分类要求,也没有制定需要几年才能达到什么专业水平才能合格的毕业标准。 然而,像这一时期的其他音乐组织一样,教学条例也少之又少。 此外,由于中国的半封建社会,大多数人不能致力于音乐学习。这不仅反映在现代新音乐社会中,也反映在近代早期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 例如,北京大学音乐学院(Peking University Music Institute)开设了本科课程、师范课程和选修课程,但根据现有的历史数据,本科课程没有招生,师范课程只有少数人,公众更有可能选择选修课程进行灵活的音乐学习。 第三章具有开拓意义的音乐理论研究……101、民族音乐理解觉醒……102、百家争鸣新音乐……11第四章有影响的艺术实践……21、过去与未来音乐创作的联系……22、感官听觉盛宴——音乐会…… 21第5章新音乐社团特征分析…… 26第5章音乐社团特征分析1。自鸦片战争以来,新音乐社会的出现历史一定是逐渐对外开放的。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在中国传播了西方音乐文化和宗教合唱团。 在校歌时期,受欧美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沈心工、李叔同等为了启迪人们的智慧,开设歌唱课,用西方流行音乐曲调填充中国歌词,并以简谱的形式呈现在教科书中。 曾志敏在上海举办“夏季音乐研讨会”,教授西方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 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西方音乐文化逐渐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关注,但宗教合唱团、歌唱班和工作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唱诗班和歌唱班在介绍西方音乐文化方面仍然肤浅,仅限于声乐演唱。然而,由于听众主要是中小学生,真正的声乐技能不能很好地传播。 曾志敏在研讨会前设置的限定词“夏天”表明研讨会没有很好的连续性,这导致音乐知识的引入只能是相对基础和肤浅的。 这使得公众不可能理解西方音乐文化。 作为近代的专业音乐教育,由于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必须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音乐组织需要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随着20世纪20-30年代在欧美学习的一批新音乐家的回归,越来越多的音乐家开始欣赏新知识和新文化,这为新音乐组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因此,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音乐社会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 结论20世纪初是西方音乐文化大量涌入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新音乐界以其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状况以及中西音乐碰撞下的意识和进步。 在音乐社会出现之前,虽然宗教合唱团和校歌对西方音乐文化有了初步的介绍,但它们大多停留在音乐欣赏和歌唱的层面,没有形成一个体系。 然而,随着西方音乐技术和理论在音乐组织中的传播,中国人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意识已经觉醒。于是,在蔡元培、小尤美等人的推动和组织下,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开始出现。 然而,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政策的制定、教师的选择,还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活动的组织方面,这些学校都深受新音乐社区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现代新音乐社会对西方音乐理论等方面的引入,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 因此,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这组新音乐社团的出现是过去和未来的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作为20世纪20-30年代西方音乐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现代新音乐社团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实践上对当时的大众产生了相对重要的影响。 其中,音乐会是面向公众的,所以它对人们的听觉理解和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解有着更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社区期刊的出版从知识层面为公众带来精神食粮。声乐演唱技术、器乐演奏技术、作曲技术理论、中西音乐史等。参与出版,对人们正确理解西方音乐和中西音乐的差距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这些音乐组织坚持中西并重的原则,公众在欣赏和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新音乐社团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对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自身的局限,其影响逐渐减弱。 然而,它的局限性首先表现在期刊出版的不稳定性上。由于当时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种社区期刊的出版时断时续。 其次,由于社会的私人性质,社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社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因此,虽然20世纪20-30年代这些新音乐社团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被现代专业音乐教育所取代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