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3255字硕士毕业论文世界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53255字硕士毕业论文世界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3255字
论点:科技创,创新,广东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改变传统定性描述现状的研究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角度对广东科技创新水平进行科学系统地综合评价;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实体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认清区域科技创新的实际情况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对广东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系统分析和准确定位,可以明确广东在创新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解决今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广东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

目前,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仍然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过程中曲折复苏。旧的增长势头趋于消失。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迫在眉睫。然而,中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被列为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在国际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发展力量转型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以创新为发展基础,形成促进创新的制度框架,形成更加依靠创新、发挥先行者优势的主导发展”。

自2008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寻求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和新的增长动力,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使创新成为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广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前进入新常态。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目的地,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如何开始新一轮的改革和创新?如何实现“三个面向、两个第一”的总体目标?2015年2月27日,在广东科技创新大会上,胡春华部长指出,“目前,广东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根本途径是走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加强对世界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科技创新的研究,对广东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从现状回顾、差异分析、经验借鉴等角度探索提升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有利于推动广东科技创新逐步进入快车道。\\u\\u\\u\\u\\u\\u\\u\\u\\u。

..............................

第二节主要概念的定义

在理论界,创新、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是依次出现的概念。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混淆。目前,我国科技概念的混乱给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扭曲了科技评价体系(李发福,2011)。因此,梳理相关概念,明确研究范围是本文的基础。

一.创新

创新这个词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三国时期的《魏书》说:“谁作弊,谁创新,皇帝的野心也是第一位的”。这是“创新”这个词在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地方。”。然而,这里的创新只是指制度改革,这不同于目前的创新使用。熊彼特(1934)在他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发明的第一个商业应用。随后,熊彼特(1939)在其著作《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中全面定义了创新的含义,指出创新是新技术和发明在生产中的第一次应用,是新生产要素或供给函数的建立,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具体包括五种情况:产品创新、过程创新或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受熊彼特创新观的影响,我国理论界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创新是将新思想(或新概念)发展到实践和成功应用阶段(周艳波,王郑弘,2011)。因此,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强调“主动性”和“价值”。

作者将创新定义为利用新事物来形成创新成果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所涉及的不同领域,创新可以分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在科技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一个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于生产系统并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其标准不是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是市场价值的实现(张来武,2011年)。科技创新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李燕,2016)。因此,没有市场价值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只能称为科技进步,而不能称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缩写。它是科学研究、知识范畴和技术创新的综合总结。它涵盖原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它通过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和新成立的科研活动,开发和生产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占领市场,实现市场价值。

本文研究的科技创新不仅着眼于通过科学研究促进创新,还着眼于通过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创新。因此,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市场应用所涵盖的组织,包括政府、企业、市场、科学研究机构和金融组织,都属于本研究的范围。

..............................

第一节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演变

自创新理论提出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都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区域科技创新理论(魏凡,王新红,2009)。换言之,区域科技创新理论是在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技术创新理论

20世纪初,大多数学者在研究经济增长模型时将技术创新视为外生变量。熊彼特(1934)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他指出,创新实际上是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即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引入新的生产要素或新的生产方法,从而开创了技术创新理论。然而,熊彼特的观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在理论界是颠覆性的,在商界是超前的。最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得到扩展。\\u\\u\\u\\u\\u\\u\\u\\u\\u。

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新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逐渐演变为新古典学派和新熊彼特学派。新古典学派的代表索洛(1957)提出了著名的索洛增长模型(Solow Growth Model),该模型将工业总产出增量中除劳动力和资本以外的因素归因于技术进步。彭李静、一灯和李建平(2006)通过分析新古典学派的研究成果发现,他们也研究了政府干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该采取财政、税收、法律和政府购买措施来干预技术创新活动。吴桂生和谢伟(2005)研究了新熊彼特学派(New Schumpeterian School),发现它主要强调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企业家是促进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组织行为和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有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理论界一直在争论技术创新是源于“理论研究”还是源于实证分析和实证分析的“需求驱动”。施默克勒(1966)用专利统计分析来衡量技术进步,指出除了基础理论研究之外,市场需求也是决定发明活动方向的重要因素。

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技术创新理论强调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创新过程的复杂性,但忽略了国家环境的作用(魏凡,王新红,2009)。弗里曼(1987)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这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研究日本从技术赶超走向技术超越的原因时,他发现日本的成功不仅来自发明和科学活动,还与新的组织方法和新的制度安排有关,这可以归因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变。

从研究层面来看,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可以分为宏观学派和微观学派(韩振海,李国平,2004)。宏观学校由弗里曼和纳尔逊代表。该学派的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落后国家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弗里曼(1988)指出,政府政策、企业研发、教育和培训以及独特的产业结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尼尔森(1993)对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技术创新融资体系进行了异同分析。他认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工业部门和大学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政府干预的低水平。另一方面,日本是通过计划协调主要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因此直接干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干预程度很高。以彭德等人为代表的微观学派,从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角度探讨了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互动。Pender(2001)认为,广义而言,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包括影响学习、研究和创新的所有经济结构和体系。从狭义上讲,它包括与研究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构和体制安排,如大学和研究与发展部门。

..............................

第二节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熊彼特是第一个提出经济意义上创新概念的人。他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自那以后创新的内涵不断演变。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的范围和水平在不断变化。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从最初的创新概念转变为技术创新,进而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

一,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索洛提出科技进步贡献率模型后,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索尔特(1960)指出,不同行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很大,科技进步的速度是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乔根森(1973)用超越对数模型分析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突破性地提出了两种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改变了传统研究将科技创新视为外生变量的理论局限。1986年,罗默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经济的外部增长来自资本要素的积累。除了有形资本之外,他还创新性地将知识积累划分为资本要素。1990年,罗默建立了他的第二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不同形式的专业化生产投入的增加,其中专业化生产投入指的是研发。Aghin & Howitt (1992)认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是不可分割的,是科技创新的产物。他建立了一个R&D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创新者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垄断优势,但这种垄断优势将随着新创新者的出现而消失,因此科技创新带来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近年来,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集中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拓展和深化上。一些学者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不大(杨,1995;Dinopoulos&Thompos,1999年).针对这些观点,阿格申&豪伊特(1996)建立了一个扩展的熊彼特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科技创新对产出率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科技创新仍然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Zweimuller (2000)提出,收入差距的增大将导致创新行为的减少,从而抑制经济增长。穆罕默德(2015)研究了科技创新对土耳其经济的影响,发现在过去三年半里,土耳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新的科技投资将带来积极的经济增长。

............................

第三章世界经济新常态下广东技术创新能力概述21

第一节世界经济新常态..............................21

一、世界经济增长放缓……21

第四章广东技术创新能力评价...................40

第一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0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40

第五章是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经验和借鉴……57

第一节美国技术创新与建设的经验............................57

第六章研究了世界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证结果来看,广东的科技创新环境并没有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广东省政府为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政策实施不到位。公众有创新意识,但并不强烈。拥有良好的科技进步基础,形成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文化氛围,以及对创新文化的全面理解,在科技创新和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峰等人,2015年)。

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环境中聚集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创新型国家把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持创新活动的优先选择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王红旗孙青,2010)。目前,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各类创新平台日益完善,但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重复建设率高、运行机制流程不足等问题(郑Xi,2015)。科技创新平台应包括研发平台、产业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资源进入研发平台后,将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产生创新成果。创新成果进入产业化平台后,实现产品化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两个平台的创新活动提供服务支持。

一是研发平台。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国家超级计算机广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机深圳中心、江门中微子实验室、深圳国家基因库、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取得重大进展。引进韩国先进做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高技术企业设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第二,工业化平台。推进高科技园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继续发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的创新带动作用,大力建设珠江三角洲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大平台和地方创新大平台建设。第三,公共服务平台。“广东已建成实验室系统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大型仪器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高效共享提供了基础条件。从目前情况来看,采用结合实际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平台运营模式,突破空、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有效提高公共平台的服务效率。

................................

第七章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结论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在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理论和区域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绩效”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是“基础+投入=产出+绩效”的完整过程,还涵盖了科技创新的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这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两大理念高度一致。

其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绩效。其中,科技创新的基础包括三个次级指标:政策基础、经济基础和人文基础。科技创新投资包括两个二级指标:科技人员投资和科技基金投资。科技创新产出包括两个次级指标:直接创新成果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科技创新绩效包括三个二级指标: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质量改善。

再次,根据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领先的8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证明了本文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北京领先于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天津和重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广东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排名第三,综合实力落后于北京和江苏。广东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绩效”方面排名第二,但在“科技创新投资”方面排名第五。科技创新投资不足是制约广东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四,借鉴主要创新国家科技创新建设的经验,根据评价结论,为广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