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3625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知识分子倾向

33625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知识分子倾向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3625字
论点:知识分子,主义,文艺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笔者认为文学创作中反智主义倾向的流露,反映的正是当下审美世俗化的狂欢及当代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困境。

论文正文:

第一章20世纪50-70年代反智主义语境的产生及其精神根源1.1反智主义的定义 事实上,早在霍多尔科夫斯基作品问世之前,中国就在五四时期开始使用“反智主义”这个词。鉴于朱钱智的文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与光涛先生的研究之书》,鲁迅回击了他1921年的文章《知识是邪恶的》,但他们所谈论的反智主义仅限于教育领域。 另一位美国学者沃尔特·霍顿(Walter Horton)于1952年写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反智主义》,聚焦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精英,从商业和意识形态氛围两个方面探讨了反智主义的原因。 可以看出,“反智主义”一词由来已久,其最早的来源暂时无法证实,但最早系统全面的论述仍然是霍克斯具有强烈现实关怀意识的代表作。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书中指出,反智主义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义。这只是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概念,或者是一种矛盾的态度。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下面的文章中定义了“反智主义”,认为“反智主义是对被认为对此负有责任的人的思想生活的承诺和中止以及一种将生命价值最小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反智主义是对精神生活的仇恨和怀疑,对那些被认为值得尊重的人的仇恨和怀疑,以及不断贬低这种生活价值的待遇。 此外,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来表明,在美国生活的不同领域,包括政治、商业、学校、工人、农民,甚至知识分子本身,具有不同身份的人都对精神生活和知识分子怀有怨恨和犬儒主义。 除了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作品外,余英时还在1975年前后发表了一系列反智主义的历史思想,如反智主义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尊官尊臣”、“反智主义与中国政治传统”遗存下儒、道、法、君权、相权的分离与融合等。系统地阐释了反智主义,梳理和分析了中国的反智主义传统。 关于“反智主义”的概念,余英时还认为,“研究这一现象的学者觉得给“反智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不容易。余英时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角度解读了“反智主义”的内涵。一方面,他认为“对“智识主义”本身的仇恨和怀疑,“智识主义”和从“智识主义”衍生的知识对生活有害而无益”。持这种态度的人被称为“反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是“对代表‘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表现出一种蔑视和敌意”,采取这种态度的人被称为“反知识分子”(反知识分子) 此外,余英时还简要分析了“反知识分子”和“反知识分子”的异同,指出在具体实践中“在于概念”和“难以区分”。然而,社会中的“一般”反知识分子往往以知识分子为目标,不一定直接触及“知性”本身 可以说,余英时对“反智主义”的解释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学者后来开展相关研究时遵循的范式 ................1.2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反知识语境“语境”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是指人们说话的情境和状态,包括所有主客观因素。 作为一个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国家,中国源于其特定的语境文化,无论是人们说话时情感和意义的表达,还是文学创作所蕴含的价值。 尽管作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态度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但我们不能否认,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反智主义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特定时期反智主义语境的约束。 1.2.1批判整风和阶级斗争1949年10月1日的建国典礼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7月举行的第一次文代会(即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意味着新中国文学的诞生 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国家文艺工作的方向。同时,它还建立了新中国的文学制度,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学艺术的全面领导,建立了新政权与文学艺术工作者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那么整个国家的文学实践必然会受制于这一制度。 为了建立和巩固新的文学体系,严格遵循“第一”政治标准和“第二”艺术标准的原则,当某个作家的作品,或某个文学领域的社会思潮或文化现象被国家领导人或文艺界领导人认定为偏离了文学的权威路线时,必然会遇到大规模的批评和批判运动。 文艺界先后对电影《武训传》、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所谓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丁玲、陈其霞反党集团”、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反对周扬的“文艺黑线”等展开了批评。 这一时期频繁出现的文学批评不再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或具有独特特征的经典阅读,而是一种“统治”手段,用以评判文学活动和观点,体现某种政治意图,旨在建立绝对的政治话语权威。 正如洪子成所言,这些文学批评活动“担负着确保规范的建立和实施,打击一切损害和利用其权威地位的思想、创作和活动的责任”,也是用来“支持和赞扬那些符合规范的作家和作品”,警告“背离和反抗潮流的作家和作品”,这也是毛泽东“浇花”、“除草”形象的特殊“功能” 除了分散在文艺界的各种频繁的文学批评和批评运动之外,文艺界的整风运动也一再掀起越来越激烈的浪潮,伴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使政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文学的强制性和主导性作用,从而确立了一种绝对纯粹的文学标准。这使得以胡风为代表的茅盾和以胡风为代表的胡风在权力的威胁下,完全认同并转变为以周扬为代表的毛泽东延安文学思想,从而进一步确立延安文学方向的正统地位和话语特权,使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成为真正的政治“代言人” ..............................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反知识分子倾向的第二章写作2.1文学学科重建中杰出的反知识分子谢冕曾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丛书》总序中指出:“百年来的社会风潮伴随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感和智慧的输入 从1898年的改革运动、1911年的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本世纪下半叶结束中世纪文化暴政的斗争,中国知识分子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从五四运动到左翼联盟,从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文化启蒙到以革命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启蒙,知识分子一直被视为时代启蒙的主体和社会进步的向导。 在革命战争时期,随着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运动的深入,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工农群众地位日益突出的同时,也意味着知识分子边缘化的命运日益严峻。 在文学领域,工农作家在文坛上已跃居“中心”地位,而知识分子作家的地位自五四运动以来开始下降。同时,工农群众,特别是农民,已经超越了知识分子,成为文学的主体。 2.1.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20世纪50年代,随着文学政策的进一步调整,文学创作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语境。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方向基本上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文学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文学思想强调从工农中培养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有利于工农兵的文学创作。至于写作对象,战争的主力军,人民,应该作为描写、赞美和宣传的对象。在表现手法上,应吸收更多的民间文学艺术,使其易于理解,满足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审美要求。 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方向基本上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文学思想发展而来的。这种文学思想强调从工农中培养知识分子和文艺干部,使作家队伍的结构有利于工农兵的文学创作。至于写作对象,战争的主力军,人民,应该作为描写、赞美和宣传的对象。在表现手法上,应吸收更多的民间文学艺术,使其易于理解,满足民族化和大众化的审美要求。 ..............................2.2给知识分子形象贴上标签和象征的显性反智主义余英时指出,反智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代表‘智’的知识分子表现出蔑视甚至敌意” 如果说“五四”新文学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出现诠释了探索知识界和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方式,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是”和真实存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中唯一的知识分子主题或形象是为了满足阶级斗争的需要,表达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表达新中国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期望,并被“加工” 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是负面形象。作者更注重强化人物的外在动作和肖像,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心理内涵的揭示。知识分子成为缺乏个性的标签和符号。 当知识分子的形象被规定要被诽谤、加工、换上服装、解散并处于“扭曲”状态时,这难道不是反知识分子的倾向吗?答案肯定是肯定的 这种明显的反智力表现在对知识分子的诽谤、男女两性的性别表现、知识分子的转变和成长以及支离破碎的形象上。 2.2.1对知识分子的诽谤和男女的性别表现首先分析庸俗的对立知识分子 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充满卡丽魅力的主要知识分子相对较少,他们大多是庸俗和消极的知识分子。 一类,如余永泽(青年之歌)、冯桂堂(红旗谱)和张人杰(勇往直前),大多来自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地主阶级。剥削阶级的起源注定会在他们的身份和血统上留下严重的污点。尽管他们知识渊博,受过良好教育,但他们的思想麻木,行为令人厌恶。另一类,如戴宇(青年之歌)、周森(小镇春秋)、甫志高(红岩)、胡文玉(战斗中的青年)等革命阵营的成员,或革命事业的前热心追随者,如白丽萍(青年之歌)、赵雄(小镇春秋)、陈熊文、何守仁(三坊)、马李奔(艳阳天)等,在敌人的胁迫和引诱下最终投敌,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除了对这些落后知识分子的起源作出先验性的规定外,作者还故意诋毁他们的形象,如余永泽的“黑瘦”和“小眼睛”。戴宇是“突出的金鱼眼睛,肿胀的暗黄色的脸”;高子平“有一双不断眨眼的杏仁状小眼睛”和“身材瘦削”。胡文玉“眼睛周围的一团绿色气体在白皙的脸上泛着恶心的油光”;马李奔“长着一张方脸,细眉毛和眼睛,保持分开的部分”等等。 除了丑化外表之外,这些消极的知识分子还经常有道德败坏的问题,暴露出某些人格弱点。 如果戴宇傲慢且意志薄弱;高子平胆小又自命不凡。甫志高低估了敌人的傲慢,做事粗心大意。马李奔懒惰、放纵等。 通过塑造这些庸俗、消极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试图刻画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弱点,表达作者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思想。 这些庸俗诽谤的知识分子形象不是作者突然的笔触,而是作者为了满足阶级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反知识分子倾向。 第三章................................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反知识分子思想与文学艺术美学........353.1叙事风格:消解精英启蒙……具有大众情感353.1.1民族化和大众审美风格...................353.1.2口头和流行语言特征……37第四章反智主义与当代文学价值的生成..............................454.1反智主义与作家的身份意识................454.2反智主义语境下反智主义的超越与反思...……46第四章反智主义与当代文学价值的生成4.1反智主义与作家的身份意识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以乌托邦式的完美呈现在人们面前。面对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的各种新体系和新话语,知识分子沦为外行甚至无知的人。在这种集计划经济、统一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霸权于一体的体制下,中国社会各类知识分子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话语转型过程,既包括自我意识形态转型,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学科转型。这种双重限制“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仅在行动范围内,而且在意识形态世界里都受制于这一制度,使他们基本上成为非知识分子” 因此,知识分子无法成为具有合法性的权威解释者。一方面,他们积极接受权威的官方话语,另一方面,他们在建设新中国的话语实践中没有获得独立的批判意识。 在强大的政治权威和文化霸权的约束下,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性开始下降。他们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束缚在各种利益的约束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他们的总体精神状态也表现出要么随波逐流,保持理智,要么冷眼旁观,保持冷漠。他们不再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探索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而是以乌托邦式的热情迎合政治需要。 面对新的民族国家权力和全新的政治文化体系,其对自我认同的认识也处于焦虑状态。“文学领袖”和“文学战士”的复杂角色使作家的身份模糊不清,充满尴尬。 一方面,他们为能够进入文坛的“中心”位置而感到自豪;另一方面,他们担心自己的自我价值立场难以实现。 可以说,20世纪50-70年代作家自我认同的焦虑是由个人的变化和发展与新的民族国家和新的意识形态不相容造成的,而他们最终的认同和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生成。 .............................结语反智主义——黄子平在对赵玉安《艰难抉择》一书的“小引言”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产品” 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与时代内外知识分子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相当坎坷。五四新文学倡导的人格解放、人道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功能逐渐被摒弃和消解。相反,在革命力量的推动下,文学逐渐丧失了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启蒙话语也被淹没在大众化的狂欢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不断遭到诋毁和消解。 “革命话语的历史叙事取消了知识分子作为精神导师的资格;在这场大规模的革命狂欢中,他们被排除在历史之外,固化成一个保守、懦弱和患得患失的人。 (2)大众的对应物往往是“知识分子”,大众的正义、勇气、坦率、诚实和简朴的革命品质也体现在轻视知识分子的过程中。 文化大革命后,虽然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分子的敌视态度有所减弱,但知识分子在获得社会地位独立的同时,与政治权力中心的疏远或分离程度有所提高。自由的增加是以日益边缘化为代价的。 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时代,当文化成为市场、知识成为商品时,伴随着一些适时的“后知识分子”,如王朔所谓的“痞子作家”、各种电影明星、文化经纪人、书商等。这些精通市场经济规则的“文化大亨”③冲破了文化市场的风暴,沉着冷静,而传统的精英知识分子只能望着大海叹息,淹没在新时期的文化资本风暴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些文化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另一方面,这是轻视知识和否定知识分子的社会风气盛行。这两者交织在一起,再次构成了一个几乎矛盾的悖论语境 反智主义的反复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困境。 长期以来,中国知识分子背负着太多的政治和道德责任。已经不稳定的知识分子现有的精英人格伴随着社会转型,也悄悄地失去了它。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