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204字硕士毕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研究——以桂安新区为例

25204字硕士毕业论文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研究——以桂安新区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204字
论点:城市化,失地农民,土地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基于行政管理学视角,探寻地方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过程中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何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行为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并探索出切实的改进路径,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途径之一。依靠第一产业即农业的传统农村人口逐渐向工业和服务业过渡,其地位也逐渐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这种现象使得城市人口比例更大,城市绝对数量更大,规模也相应更大。随着城市化质量的逐步提高,“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进程终于到来。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就是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也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和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主要通过征地方式征收。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集体土地管理办法,使农民有土地种植和食物吃。因此,土地征用并没有产生大量无地农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顺应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在1980年、1990年和2000年间先后经历了三次“圈地热”。前两次圈地已经出现失地农民问题,但当时政府正处于计划安置时期,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失地农民问题并不严重,因为失地农民规模较小。2000年后,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出现。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增加了,而工业发展也非常迅速。为了满足这一发展需求,农村集体土地开始以合法或非法、透明或不透明的方式转化为城市开发建设用地。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农民传统耕作的土地逐渐流失。一些农民甚至完全失去了他们所有的土地,失去了对生存的依赖,无地农民的规模也增加了。
贵州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年来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2]2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桂安新区建设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作为推进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锋。2015年,桂安新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验区。桂安新区建设三年来,城市化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如何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桂安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地方性研究,根据研究内容的性质选择最合适的访谈方法获取第一手数据,并对桂安新区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如何处理和面对失地农民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
1.2主要观点和创新
1.2.1研究要点
城市化是农民失去土地的根本原因。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地方性和全国性的社会问题。本文在理论界不同学科大量关注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以贵州省贵安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的促进作用,以期为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促进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经验。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做法值得称道,但仍不能解决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原因是除了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外,政府行为逻辑也存在问题,导致大量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实践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基于此,本文在思考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以贵州省贵安新区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进行了研究。摘要:在梳理理论界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促进归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理论和实践对策,以期丰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
1.2.2研究创新点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一个地方性和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同学科对这个问题已经给予了大量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思考和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行政管理的角度,以贵州省贵安新区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国内外经验,比较分析学者对不同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并实地调研桂安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桂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路径,并为我国这一社会问题提供理论经验。
本文重点对桂安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提供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因地制宜,提出促进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理论和实践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为我国的这一社会问题提供理论经验。
............................
2研究和设计
2.1相关概念的定义
2.1.1城市化
本文所指的城市化是王桂新阐述的广义城市化概念,涵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其中,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但都是从人口城市化发展而来的。人口城市化(包括移民城市化和就地城市化)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设规模。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规划和利用更多的土地。因此,农村土地将转化为城市土地,形成“土地城市化”。这种转变反过来又促进了原农村地区农村人口的就地城市化。改变了身份的农村人口通过城市化改变了生活和谋生方式,逐渐适应和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李克强的人类城市化概念是对这一概念的补充和解释。他指出,人类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本文选择的桂安新区发展战略是城市化发展,这只是广义和狭义的城市化发展,符合全国城市化的总体趋势。
2.1.2无地农民
失地农民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土地,土地资源有限。如果我们要继续发展,征地必然会涉及其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失地农民应运而生。失地农民现象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后,由于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学者们习惯于将无地农民定义为失去部分或全部可居住土地的人。由于农民失去土地的原因不同,失地农民大致分为两类。一个是由于地震、山洪和荒漠化等自然因素而失去现有土地的农民。另一类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因城市建设征用土地而失去部分或全部土地的农民。
本文所指的失地农民主要是第二类,即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而被征用部分或全部土地的农民。这个群体不仅身份模糊,而且面临生存威胁。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由于政府征用了他们的土地,这些农民失去土地后不能很快找到工作,没有土地的农民也不能很快融入城市生活,成为边缘人群。自然,他们不会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福利。
............................
2.2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可持续生计理论
可持续生计理论(sustainable Living Theory)是世界各国学者在总结多年经验后,基于参与式工作的理念发展起来的理论框架。它有很强的系统性理论。
我国提出的可持续生计理论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可持续生计理论必须在实践研究中灵活运用,其有效的重要元素必须选择并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工具。
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目的是希望发展工作者能够从目标人口(如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的角度来理解贫困问题,找到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满足当地人民的愿望。对于那些完全依靠外来者带来大量资源来解决当地问题的解决方案来说,这往往适得其反,而且违背了可持续生计理论。因此,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这一普遍问题,并从整个系统进行调整。
可持续生计不仅是一个理论,也是一个思维框架。它也是一个理论工具,可以指导业务层面的工作。这个工具最重要的是它的理论背后所反映的价值。它很好地解释了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发展。
城市化理论是城市化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相关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每个国家的发展是不同的,所以城市化理论有不同的定义。有四种有代表性的城市化理论:区位理论主要关注经济社会空的分布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城乡结构转型理论是建立在城乡经济结构转型和工业、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城市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学派理论强调人、自然和环境的平衡。在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时,这些西方国家探索的宝贵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也需要这些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来指导。理解城市化理论,对于正确认识我国新型城市化发展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科学合理地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具有指导作用。
................
3桂安新区失地农民及其就业状况................12
3.1贵安新区及其城市化发展............................12
3.1.1桂安新区概述...................12
3.1.2桂安新区城市化现状...................12
4桂安新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实证分析...................18
4.1贵安新区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机制……18
4.1.1促进桂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联动机制……18
4.1.2促进贵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资本投资机制……18
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五种途径..............................30
5.1完善薪酬体系,保护就业权益................30
5.1.1完善征地制度……30
5.1.2完善宅基地置换制度..............................30
5地方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路径探索
5.1完善薪酬体系,保护就业权益
5.1.1完善征地制度
失地农民成为“无业”农民的关键在于征地,它打破了农民赖以生存的传统模式。在这一关键环节,完善征地制度,保护农民的相关利益至关重要。征地应以农民基本生活为底线,做好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状况调查,帮助解决征地前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要忙于征地“赶”农民出户。适当增加征地数量是农民再就业的保障。在征地过程中,如果由于土地的客观条件而导致价格不高,在根据土地的具体地理位置设定专业价格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应提高征地金额,从而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在系统征地过程中“不会遭受损失”。土地征收制度的实施和监督应到位。为避免政策执行中的漏洞,清理专项资金分配渠道,明确各级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加强监管,有效保护土地征收环节免遭腐败变质。\\u\\u\\u\\u\\u\\u\\u\\u\\u。
在宅基地置换过程中,农民将面临失去现有住所的情况,这无异于给失去土地和面临失业的农民增加负担。因此,有必要完善宅基地置换制度,以确保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的转变。首先,必须确保首先进行重新安置,然后再进行重新安置,以避免在重新安置住房尚未到位和重新安置资金尚未到位时强迫农民搬出现有住所。在城市化规划和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提前为农民规划移民社区建设,使农民能够搬出旧居,住上新居,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如果安置方式不同,有必要给农民留出时间进行安置,确保安置得到落实。
................
结论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基于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理论,它们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们是城市化发展的贡献者,而不是边缘群体。基于责任政府理论,政府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是其社会管理责任的体现。同时,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必要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促进他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被社会发展所困。
摘要:通过对桂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促进情况的实地调查,收集了当地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具体举措和仍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桂安新区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研究,探索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解决方案。再次论证了地方政府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方面的可行措施,论证了政府要完善补偿制度,保护就业权益;完善再就业促进机制,促进农民就业;统筹各方力量、建立服务体系对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性。\\u\\u\\u\\u\\u\\u\\u\\u\\u。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