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60800字硕士毕业论文工程人才的最新类型及其课程研究

60800字硕士毕业论文工程人才的最新类型及其课程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0800字
论点:创新,工程,研究
论文概述: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工程创新是创新的主战场,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十分要。如何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工程教育界的重要课题。我国

论文正文:

工程人才的最新类型及其课程研究

指导: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一战略资源,也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也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这篇文章是由硕士论文团队的成员组织和提供的。

第一章导言
一、研究的起源和意义
(一)研究的起源
中国正处于信息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结构仍存在障碍。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一转型的战略核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科技贡献率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不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第一战略资源和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2010年9月10日,中国发布了第一份专门针对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白皮书。基于时代的新特点,白皮书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在人力资源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宣布中国正在努力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有13亿人口,人力资源极其丰富。白皮书说,到2008年底,该国的人力资源总数已达1.14亿。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直言不讳地指出:目前,中国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最新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设定了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培养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
2010年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2010年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排名稳步上升,尤其是在过去20年。相关研究小组选择了世界上100个主要国家对1990年至2008年的国家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蓝皮书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长期高增长率的中国,其国家竞争力已从1990年的第73位提高到2008年的第17位,而前10名国家是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英国、荷兰、瑞士和法国。报告称,中国在20国集团中的国家竞争力排名第九,处于中等水平,有很大的提升潜力,正在逐步融入世界强国行列。然而,中国在国家竞争力方面仍有一个劣势:缺乏创新。

目前,中国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处于世界的低端。就创新竞争力而言,日本和韩国远远领先于中国。蓝皮书称,尽管中国的人力资源总量很大,但技术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比例很低。高端人才指数仅为美国的1/12,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虽然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大量大学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学。
纵观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创新人才,已经被列为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战略和共同选择。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将创新型科技人才视为富国和强国的第一战略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一直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克林顿总统曾宣称他想成为“教育总统”。在他任职期间,美国推出了《国家科学技术标准》和《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其中,《国家技术教育标准》要求科技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到工程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理解工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理解工程设计过程的本质和局限性;了解创造人类历史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人类发明的技术;理解所有工程技术都有风险,有些是可以预测的,有些是无法预测的;能够认识到工程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利弊以及成本和效益的平衡;理解工程技术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和文化。
中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十一五”和全国科技大会等重要文件都提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加强人才队伍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的主要来源是不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旺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高校应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核心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社会经济转型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使工程意识对全民产生基层影响,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证,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人才社会适应性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世界上工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数量优势并没有带来质量优势,创新人才短缺。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更新工程教育的理念,把培养创新人才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民工程教育和全包容。在这种全新的工程教育理念下,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价值。本研究是导师周玲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综合工程教育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课题下的子课题。明确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类型,完善培养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的课程,不仅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
(2)研究意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带来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这不仅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其他国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本研究涉及一些理论问题,需要在相应的理论支持基础上进行。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其他问题一样,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实的、具体的,其目的是直接应用。没有理论支持,研究缺乏基础,只有一些边缘讨论,不能深入。没有实践性,忽视社会对各类创新人才的客观需求,课程设置远离现实生产和生活,创新工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
1。理论意义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工程教育、课程结构、大学组织等理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有综合研究价值。工程创新人才类型和课程设计的研究涉及到人才培养、教学、课程、管理和高校组织运行等理论,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工程教育理论研究,丰富高校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研究。
2。现实意义
工程创新人才的类型及其课程设置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实际问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及其相应的课程问题,对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最重要的是避免训练的趋同。因此,本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有两个目的:第一,启示。通过本研究,人们关注人才的多样性,认识到综合工程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二是借鉴和应用。通过对创新人才类型和课程设置的研究,可以为不同类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一、书籍、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
[1《美国》,德里克·博克著,徐小周等译。走出象牙塔的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东徐梅。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课程设计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L3]冯利霞。中美研究生教育培训体系的比较及对“发展”的借鉴。Xi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4]郭小萍和李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国自动化教育2007学年。作者:约翰·麦克内尔。
2008年4月。
[4]江薛健、蔡家诚、朱剑和谢治国。从大学课程设置看中西文化差异——国内外大学创新教育比较研究[。《教育与现代化》,2006年3月,第1期(共78期)。
[5]雷环,爱德华·克劳利。培养工程领导力引领世界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一名(共第113名)。
李刚。教育思想演变的实践性对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9期。
中文摘要5-6
摘要6-7
第一章引言10-19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10-12
(一)研究缘起10-11
(二)研究意义11-12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12-14
(一)研究范围12
(二)研究方法12-13
(三)研究框架13-14
(三)核心概念分析和研究综述14-19
(一)核心概念分析14-16
(二)理论基础16
(三)研究总结16-19
第二章工程类型研究 研究工程创新人才类型的必要性19-20
(二)研究工程创新人才类型的可能性20
(二)工程创新人才类型分析20-22
(一)工程创新人才类型分析的基础21
(二)本研究分析工程创新人才类型21-22
三。 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22-26
(一)工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23
(二)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的素质差异23-26
四、 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的划分功能及其素质结构26-28
(1)工程创新人才的划分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的培养目标26
(2)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接受度26
(3)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具体培养26-28
第三章不同类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28-43
一、课程设置28-34 (一)课程设置28-31[/br/ ] (2)课程设置31-34
,用于在中国不同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工程人才; (2) 34-42
(1) 34-36
(2)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6-42
三。我国科技大学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42-43
(1)培养目标与课程严重趋同,同一专业课程设计的特点和特点模糊不清42
(2)各学科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实践课程较少。实验室研究课程或项目少于42个
(三)需要增加前沿课程、案例课程和交叉课程。加强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42-43
第四章参考与建议43-47
一、美国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与借鉴43-44
(1)清晰明确的培养目标43
(2)重视基础与实践43
(3)课程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特色43-44
(4)课程中的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2.讨论和建议44-47
(1)建立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体系。根据学校工程创新人才的实际培养目标44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44-45
(3)开展宽、专、交流相结合的创新工程人才知识教育;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丰富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案例和跨学科等课程的安排45
(4)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创新的能力和质量45-47
结论47-48
附录48-70
参考70-74

74-75卷注释表
我在研究生院期间的科研成果李媛媛。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例。《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您可能对工程创新人才硕士论文有购买需求,请访问工程论文硕士论文的渠道选择:http://sblunwen . com/gclw/

林建。工程师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共113期)。[美国]。谢邓斌,陈振昌,翻译,课程介绍[。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一版,第一版,2007年3月。[[[美国詹姆斯多德斯达。21世纪大学。[·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7]廖哲勋,田盛辉。新课程理论》M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8]罗华义。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9]辛强。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2月。
[10]王媛。当代美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4月。
[11]吴明军。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四川省高等教育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2]徐强。[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3]赵薇。研究型大学本科公共综合课程设计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
[14]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2010年10月25日2010年科教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暨第五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
二。期刊论文
[1]白大侠与杰夫。大学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辽宁教育研究。第5期,2006年。
[2]陈彬和潘一林。实施综合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师的非工程化趋势是“J”。化学工业高等教育。2008年第1号(总第99号)。
[3]哈尔·阿别森。科学教育与技术http://sblunwen.com/gclw/journal,第17卷,第2期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