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预科课程作业 > 56000字硕士预科课程作业《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改革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56000字硕士预科课程作业《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改革进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论文类型:硕士预科课程作业
论文字数:56000字
论点:科学,小学,课程标准
论文概述:

本论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变革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思考和总结,力图从中发现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并从中探求小学科学课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民国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1912年到1922年的初步确立。它最早建立于民国,各行各业都在等待繁荣。民国教育事业在其初步建设和发展中逐步走上正轨。在国内外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文化背景纷繁复杂的时期,都对民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改革频繁,教育政策法规频繁,小学科学课程也在浮动。然而,也有许多有利因素,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科学教育思想的兴起,清末民初20年来科学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中国科学的长足发展和成就。“在中国,有一个术语几乎已经达到了最高尊严的地位。无论理解还是不理解,无论保守派还是改革派,他们都不敢公开对他表示蔑视或侮辱。那个名词是“科学”。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方向。
1912年“仁子-贵丑”教育体系的颁布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数据见表1),为科学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相应的基础。1912年,最初制定了《小学规则和课程》中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的规定。然而,在“仁子归州”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大部分仍沿袭了清末“归茂教育体制”的相关内容,这是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正在进行的一项建设。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继承了清末小学科学教育的规律,也继承了新时期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变化。在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保障下,小学理科的建立和发展开始了民国初期的初步建设工作。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建设的初始阶段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建设初期”取得了进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1民国初年科学教育概况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总是带有其特定时代的印记。因此,在讨论民国初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之前,我们极有必要了解当时的社会,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1.1.1政权更迭与教育改革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的中华帝国,在这一刻分崩离析,封建王朝最终灭亡了。除了欢迎旧的和欢迎新的,古代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成为临时总统,并领导制定《中华民国临时宪法》和实施负责任的内阁制度。……
..............................

第二章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建设,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在动荡时期取得了显著进步。教育的发展表现尤其明显,以任旭学校制度为标志。任旭教育体系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确实发挥了非常成功的作用。同样,小学科学教育的状况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体现在课程标准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阶段的合理设置有利于科学教育的启蒙和学习。1923年,《小学自然课程大纲》(包括自然园艺)规定“自然”应在整个小学阶段教授,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大进步。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儿童好奇心的发展和引导,有利于科学思想的启迪和形成。
其次,课程内容是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的。内容范围逐步扩大,知识深度逐步增加,有利于儿童系统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与此同时,它的内容丰富,涉及矿物种植以及农业种植和收获。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现实,富有中国广大农村的特色。
第三,就课程标准本身而言,1923年《小学自然(包括自然园艺)课程大纲》的出现为小学课程标准的正式引入铺平了道路,因此可以称之为“正式课程标准的雏形”。

2.1“任旭教育体系”与民国教育的发展

2.1.1民国教育的新发展
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这一时期中国的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培养共和国人民的思想。因此,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倾向于以人格解放和独立为主体的自由民主教育。然而,以美国为主的多层次、多系统、多渠道的灵活办学体制更适合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北、南发展不平衡的各种需求。此外,美国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与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紧密结合,这很容易与当时中国社会对新教育经济效益的普遍期望产生共鸣。因此,民国教育开始采用更多的美式教育。例如,美式教育体系更容易被教育界、理论界、商界、政界和公众舆论所接受。外国学生也为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从留学美国、法国到苏联,留学浪潮为中国学习东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先进理念提供了一条捷径。直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
...................

第三章是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深化。........................................................34
3.1科学教育的独立发展.................................................................................34
3.2中国第一个正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性质》颁布者................39
第四章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延续与中止.............................................48
4.1“救国救民”主题对教育的影响.....................................................................48
4.2传播“通过科学和教育救国”的理想和信念....................................................................................51
4.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54
民国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演变的反思与启示..........................................................65

结论:

1912年至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中国新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文化思想。在这方面,我们要做的是继承过去,开拓未来,吸收历史营养,丰富现代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纵观这一时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发展与改革,不仅展现了课程标准的演变历史,也展现了课程改革、科学教育的演变以及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人们带着许多美好的期望和愿望进入了21世纪。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把21世纪定义为“教育世纪”、“科学世纪”和“人才世纪”。所有这些都直接反映出在新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从社会层面、国家大局还是追求个人成长,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都达到了最重要的水平。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如何制定更合理、更进步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中华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现行课程标准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更确切地说,是继承性的。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相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其模仿、借鉴和整合与本土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看看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这是目前中国最先进、最合理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然而,它并不完美,也没有发展到极致。它也有一些问题,例如,把3-6年级放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是否最合理?课时设置合理吗?课程目标的定义准确吗?这门课全面吗?焦点突出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回归到课程标准本身的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如果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些,就可以找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小学科学学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