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 > 如何打破我国所有制界线,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如何打破我国所有制界线,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如何打破我国所有制界线

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同时,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

如何打破我国所有制界线

我国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单选)

中国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产权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 从宏观层面来看,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非单一所有制结构,即在所有制结构中,既有国有和集体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人所有制。翻开初中政治书籍,有多种所有制,主要是公有制,并存。多种所有制包括:个人所有制、集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国企业所有制、中外合资企业所有制、中外合作企业所有制等。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本匹配。你好。我国有几种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希望收养,谢谢!(一)国家所有权是指中央和地方资源管理部门管理国有自然资源,并将资源使用权分配给个人或团体。在集体所有制下,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力。2)国家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国家是公共经济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行体制,(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共经济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公共资产主导社会总资产,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是整个国家的情况。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可能不同。 (2)改革开放以来,在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中,

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中国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的比例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同时,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

如何打破我国所有制界线

我国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单选)

如何打破我国所有制界线范文

摘要

一.导言

为了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巩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平等对待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促进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互补发展,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大发展。

然而,真正的所有制差距以及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的不同情况和待遇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研究员(2013年)所指出的:“目前,为了隐式或显式地保持既定所有权的比例,几乎所有的政府管理、许多涉及企业甚至舆论的政策都打上了所有权的烙印。相应地,包括上市公司在内,每个企业的头上都有一个“所有权标签”,这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很深的“所有权缺口”。国有企业和银行更倾向于在国有经济中进行交易。所有权歧视使市场支离破碎,不仅抑制了私营经济的增长潜力,而且还导致主要的非经济因素干扰人才、技术、商品和产权等交叉所有权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降低整体经济效率。”“事实上,企业根据所有权分为‘369’等。在获得土地和矿产、特许经营权、政府项目、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和市场准入等自然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国有企业属于“系统内”,具有行政级别,并具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发言权。外资企业实力雄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青睐。私营企业处于最不利的地位。近年来,为了成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不惜强求利润的民营企业被亏损的国有企业兼并。在煤炭和民航领域,有许多私营企业进入和被挤出的案例。”

可见,民营经济在实体经济中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不仅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决定》强调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实现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价值的保值增值、竞争力的增强、各种所有制资本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然而,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2014)的调查,私营企业表现积极,而大多数国有企业采取观望态度。国有企业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是缺乏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害怕国有资产流失和害怕失去控股权。

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障碍,其中之一就是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国有经济。对此,丁士兵和张本(2013年)认为,私营企业难以进入国有经济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是“难以进入的门”,主要表现为“玻璃门”和“弹簧门”。二是“不敢进门”,主要表现为妖魔化非公有制经济,认为民营企业经营方式不规范,与民营企业合作没有赢得荣誉,失去风险,从而排斥民营企业。第三是“门不想进”,因为首先向私人资本开放的必须是国有资本不赚钱甚至遇到麻烦的领域。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纪晓楠(2014)认为,民营企业难以进入国有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机制的障碍。例如,国有企业有行政级别,中央政府表示将取消,但不能总是执行。也就是说,政府始终把国有企业视为附属机构,实行行政管理。私人资本的进入对这一行政管理系统构成了直接威胁。这也可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一直倡导“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现象,但这一理念仍然难以实现。这意味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最大障碍是政府。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初在“姓社、姓资”问题上的重大突破极大地解放了我们的思想,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道路,那么今天进一步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所有制差距”,摆脱“姓郭、姓民”的桎梏,将极大地释放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潜力。

二、所有权边界的来源

上述现象表明所有权的界限非常明确。不打破所有制界限,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就会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面难以形成。那么所有权边界的根源是什么?我们认为,根源在于人们对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一思想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而私人资本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有害的。

人们认为国有经济是源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苏联领导人根据他们所谓的“理论创新”,认为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越牢固。多少有点计划经济是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问题,被描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它沿袭了苏联的做法,实行了第二年的公共服务。它认为国有经济的比重越高,越好,越纯越好。因此,有必要逐步根除私人资本,切断资本主义的尾巴,学习苏联在经济体制中的做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事实上,“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的观点没有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没有关于通过国有经济的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相关论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自然结果。工人的共同所有权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它不是个人、组织或政党“胁迫”的结果。

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都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或者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因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一个阶级剥削已经消除,国家已经消失的社会,而在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仍然存在,国家仍然存在,共产党的执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讨论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应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它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这在实践中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或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以便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因此,为了防止两极分化,这叫做社会主义。”,并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生产力,因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不可能“富裕”;第二,没有两极分化。如果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富裕了,但是两极分化造成了,就不能说是“共同”繁荣。

但是,实现共同富裕不一定要求国有经济主导,或者国有经济主导不一定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绝对占主导地位(占90%以上),但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现在已经下降到不到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然而,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人民的整体富裕程度不断提高。虽然共同富裕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但中国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因此,国有经济是否占主导地位,不一定关系到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不一定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正如中国经济改革学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指出的:“如果把国有经济定位为党的执政基础,有四种现象难以解释。首先,当苏联解体时,国有经济主导了这个国家。为什么不支持苏联共产党继续执政,不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基本在30%到35%之间,没有人说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浙江对国有经济的投资很少,但恰恰是因为经济发展更快,人民更富裕,社会更稳定。第四,越南国有经济的比重比我们低得多,但没有人说越南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那么它的逻辑关系应该是,首先是国有经济主导,然后是共产党执政。然而,事实正好相反。首先,中国共产党掌权,然后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如果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那么当国有经济不占主导地位时,共产党就会失去其执政基础。但是,现阶段,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三分之一以下,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丝毫没有动摇。

因此,把国有经济作为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既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理论依据,是不合逻辑的。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什么?这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来回答。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

换句话说,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才会牢固,否则就会有危险。“苏联解体时,国有经济主宰了这个国家。为什么不支持苏联共产党继续执政,不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发展?”主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没有实现它的目的,脱离了人民群众。因此,高尚全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不在于国有经济的比重,而在于三个“人”:人心、民生和民意。赢得人心的人赢得世界。为了赢得民心,应该促进民生。舆论意味着人们必须有发言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尊严。有了这三个“人”,共产党执政的基础就更加牢固了

三、如何打破所有权的界限

打破所有制界限最重要的是在意识形态上打破所有制界限。如果意识形态认为国有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只要共产党执政,就不可能打破所有制界限。以上从理论、事实和逻辑的角度充分证明,国有经济既不是共产党执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条件,为打破所有制界限扫清了思想和观念上的障碍。

以下是关于如何打破所有权界限的详细操作建议。

(一)对于国有企业

如何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打破所有制界限是社会最关心和最困难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准确定位国有企业的职能。如果定位不准确,很难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

国有企业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无论社会制度如何,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何,世界各国都有不同规模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理论上,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有缺陷,需要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调整。然而,政府有许多方式来规范市场,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法律法规、国有企业、政府购买生产和服务等。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采取哪种手段来调整市场经济,主要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也就是最低的交易成本。对于不同的国家,由于政府使用的各种手段的交易成本不同以及市场失灵的程度不同,某种手段的使用量也有所不同。当然,并不排除一些国家倾向于使用某些手段,而不是理性地比较各种手段的交易成本。例如,改革开放前的苏联和中国更喜欢使用国有企业的手段,而不考虑其使用的比较成本,而一些国家受到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喜欢使用政府购买生产和服务的方式。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市场成熟度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是不同的。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相对成熟,法律体系相对完善,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守市场规则,因此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比发展中国家要小得多。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过渡期不长,市场发展不是很成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人们遵守市场规则的意识不是很强。因此,市场失灵的程度和范围要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严重和广泛得多。因此,我们认为,中国政府监管市场失灵,效仿美国、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是错误的。中国的市场经济不仅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普遍性,而且在一个转型、后发和有道德的国家中具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因此,中国政府必须弥补这四个市场失灵,国有企业是政府弥补这四个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之一。

1.国有企业可以弥补市场经济中常见的市场失灵

即使在美国、英国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仍占一定比例,这表明在这个历史阶段,国有企业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科斯(1960)指出的,在某种程度上,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国有企业不仅是政府的替代品,也是市场的替代品。它不仅可以节约政府的交易成本,还可以节约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只要使用得当,国有企业在节约政府交易成本方面比其他工具有一定优势。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并正向决定性作用迈进。中国市场经济具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也存在着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也有必要利用国有企业来弥补共同市场的失败。

2.国有企业可以弥补转型期国家特有的市场失灵。

中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并且正在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有帕累托改进、卡尔多改进或希克斯改进。卡尔多的改进或希克斯的改进(Hicks\' improvement)是指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一些人的利益得到改善,而另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需要补偿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改革之初,国有企业的比例相对较高。为了推进渐进式改革,要求国有企业为发展非国有经济付出改革代价。正如朱严嵩和张小雯指出的:“没有国有经济来支付改革的成本,所谓的高效率的非国有经济和其他增量部门是不可想象的。可以想象,只要改革没有完成,国有经济就必须继续为此付出相关成本,并在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导向作用,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实施,引导非国有企业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是很强,国家有时很难通过法律法规来贯彻其理念,而政府管理下的国有企业相对容易实现其目标。例如,2010年6月4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彩虹计划实施的文件》。然而,许多非国有企业不愿实施,而国有企业在政府行政权力的推动下实施得相对较好。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但转型国家的人们法治意识仍然相对薄弱,因此市场失灵现象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更为严重,而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弥补这种市场失灵。

3.国有企业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专有市场的失败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发达和市场参与者自我协调能力低,市场协调失败是常见的。这是一个市场缺乏引起的市场协调问题。另一方面,由于私人资本的力量相对较弱,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一般通过国家的力量发展国有经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建立相对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同时为民营资本的发展创造条件,带动和引导民营资本的发展,从而增强自身的经济竞争力,促进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发展中国家往往仍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问题依靠市场本身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基础薄弱、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因此,特别有必要依靠国有企业来弥补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市场失灵。

4.国有企业可以弥补中国独特的伦理社会

由向法治社会的转变引起的市场失灵现象。发达的市场经济建立在相对完整的法律体系基础上,因为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匿名经济。不同的市场主体依靠法律制度来协调市场关系。只有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才能不断发展,交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不断扩大。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经济社会的管理主要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伦理社会中的人治经济缺陷日益突出,阻碍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例如,研究表明,中国80%以上的私营企业是家族所有,几乎所有的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是家族所有。因此,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合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将人本管理转变为现代制度化管理。在推动管理理念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可以不断做大做强。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的引导和示范,合格的民营企业逐步转变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等要素市场将继续成长和发展,法治意识将继续培养,最终形成规范的法治经济。

(二)改革国有企业管理

如前所述,《决定》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然而,目前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模式使得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即使私人资本进入,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也很难真正融合。例如,自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以来,尽管中国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但据统计,中国90%的国有企业都经历了企业股份制改革。截至2012年底,由中央企业及其子公司控制的上市公司非国有股比例已超过53%,但符合《决定》要求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很少。调查显示,全国共有113家中央企业,其中只有8家真正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基本没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些企业仍然由政府管理。这意味着,即使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是“混合”的,企业的所有权边界仍然很明显,要打破所有权边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除了概念问题之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改变。因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资本经营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对此,SASAC副主任黄淑和表示,这突出了投资者代表的性质、国有资本的运作以及从投资者角度加强监管。今后,SASAC各级将主要以产权管理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落实投资者围绕“管好资本”的责任,不干预国有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不干预国有企业的企业产权和经营自主权。这意味着未来政府将主要管理资本,不再干预企业的具体管理决策。不同的股本享有相同的权利和利益,不再向企业分配行政级别。企业经理将实行职业经理制。公司将实施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不仅有利于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所有制资本的深入整合。扩大国有资本的功能,保持和增加其价值,提高其竞争力,消除企业所有制差距,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有利于国有资本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迅速调整布局,有效控制宏观经济形势。

(3)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把权力放在制度的笼子里”,政府要依法行政。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责范围,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提高经济监管和市场监管水平,加快政府职能与企业管理、行政与资本、行政与事务、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的分离。为了废除违反市场规律的行政措施,政府不再以文字代替法律,而是以法律法规作为行政规范,使各种市场主体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应以创造各种市场主体的制度为基础,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必要取消按企业所有权性质划分的界限,将准入门槛划分为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相反,有必要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名单的基础上,根据法律法规,允许各类市场参与者平等进入名单之外的领域,使各类市场参与者平等参与准入领域的竞争。除了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全资拥有的企业外,国家以国有资本的形式持有、管理和管理绝大多数企业的国有资产,使国有企业在劳动、管理、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的生产要素功能与私营企业的生产要素功能趋同,从而实现各类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平等利用。

政府应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全面实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支持政策应当公开透明,不应对私人资本附加任何条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重组。

政府应拓宽民间资本融资渠道,降低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民间资本设立各类金融机构,鼓励中小银行、证券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提高金融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市场体系

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公平竞争和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大力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建设,坚决打破地区歧视、所有制歧视和地区封锁,促进各地区市场准入和管理的公开、公平和规范。

目前,中国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还远未形成。许多重要行业仍然存在国有经济垄断。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仍然难以进入。该决定指出:“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我们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将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领域。”

因此,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形成有效的竞争市场格局,加快铁路、电力、电信等网络行业改革,推进基础网络建设,保持业务与网上业务分离,打破行业垄断,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铁路行业应加快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输配电分开试点。继续推进石油、民航、盐业、烟草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创新行业发展模式,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提高行业透明度。

在打破行业垄断和资源垄断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多种要素市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有赖于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如监督中介组织、协调中介组织、咨询中介组织、代理中介组织、经纪中介组织、公证中介组织等中介组织。它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规范各种市场主体的行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打破所有权界限。在当今时代,任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都离不开发达的市场中介组织。其功能是缓解政府与市场的直接对立和矛盾,形成权力与权利相互制衡和监督的局面。它是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5)完善法律体系

《决定》指出:“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原则。我们必须坚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原则。”该决定为中国今后完善法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经济发展不能与“有希望的政府”或“有效市场”分开,但不受约束的政府和不受监管的市场同样有害。当前,我国正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分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以防止国家权力的“过度扩张”。同时,国家还通过《宪法》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权利,以防止\"滥用私人权利\"。

石俊指出:“目前,中国的产权保护和产权流动制度还不完善,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受到法律平等保护,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

因此,当前应按照《决定》的要求完善法律体系,纠正歧视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思想,依法树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的思想。

Iv .结束语

20世纪90年代初,“姓社、姓子”问题的重大突破,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扫清了道路,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是现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所有权边界”差距带来的挑战和制约。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只有消除“国有资产和私人资本不平等”的“所有权边界”问题,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潜力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本文提出了打破所有权界限的四项政策建议:

首先,要从理论上解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执政的基本问题。我们认为,基础不是国有经济的比重,而是回归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牢固确立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目标。第二,政府应转变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应依法行政,平等对待各类资本的权益,实现“有效市场”与“有前途的政府”的有机结合。第三,科学定位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用资本管理取代企业事务的直接管理。第四,完善市场体系和法律体系,保护不同资本的平等权益不受侵犯,尊重不同资本主体在遵守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自由选择的权利。打破所有制界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有打破所有制界限,才能进一步释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8,12,31-32。

[2]陈清泰。关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思考[。北京日报,2013年7月22日。

[3]石军。混合所有制状况:民营企业发展更快,国有企业和其他安排[。中国企业新闻,2014-01-21。

[4]丁是钉子,张本。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前提是公共权力从市场中退出[。中国企业新闻,2013-11-19。

[5]纪晓楠。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障碍,[。中国企业新闻,2014-01-21。

[6]陈清泰。无争议和公平竞争[。人民日报,2012年6月4日。

[7]程成平。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争论[。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2(2):79-84。

[8]邓小平选集(第3卷)[·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5,373。

[9]韩综。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月刊,2010(8):74-82。

[10]王家飞。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国有经济历史使命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9):70-78。

[11]高尚全。改革必须打破垄断[。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2(6-7):24-27。

[12]程成平。国有企业性质新论: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看[。社会科学杂志,2013(1):113-120。

[13]科斯,r .社会成本问题[。法律与经济杂志,1960,3(10月):1-44。

[14]朱严嵩,张小雯。中国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分析[。《中国经济贸易杂志》,2011(24):23-24。

[15]白田亮。国有企业以四种方式实现混合所有制[。人民日报,2013-12-20。

[16]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课题组。围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深化改革[。宏观经济管理,2013(8):20-22。

[17]白永秀,王松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2013(7):14-21。

[18]林毅夫。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大学社会科学,2014(1):19-21。

[19]程成平。企业、事业单位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