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称论文 > 5099字职称论文论文题目,《水利工程师: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5099字职称论文论文题目,《水利工程师: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论文类型:职称论文
论文字数:5099字
论点:信息化,水利,工作
论文概述:

本文是一篇水利职称论文,论文结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就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的专题调研

论文正文:

介绍

为了全面掌握全国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体制和机制发展优化的新思路,促进水利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促进, 水利部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部信息办公室)和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对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专项研究。

1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演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随着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经历了准备、启动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当前的管理和实施模式。

1.1筹备阶段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水利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信息系统规模、应用范围、信息技术和业务标准化的限制,水利信息化的管理、实施、运行和维护分散在各部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分散,一般处于准备阶段。

1.2启动阶段
随着国家水利信息化计划(“金水工程”计划)的颁布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启动建设,水利部于1997年成立了以副部长为首的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制定了“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00年,水利部在水利部水资源信息中心设立了水资源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信息办公室)。目前,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基本启动,相关部署工作已经完成。

1.3发展阶段
2003年,水利部调整了水资源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明确了水利部信息办公室的职能(人力资源教育厅[〔2003〕126号),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入自上而下稳步发展阶段。水利部信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中国水利协会信息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于2004年。七个流域机构和几个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水资源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初步建立了水资源信息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水利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和优化。

2研究资料

2.1资料来源
本研究工作是结合《2006年中国水资源信息化发展报告》和《中国水资源信息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6年)的编制而开展的。这是水利系统首次对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如此广泛的全面调查。根据各单位收集的数据,结合部信息办掌握的全国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的各种情况,浓缩后的指标基本反映了我国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主要情况。

2.2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是一般调查和典型调查方法。同时,还将对普查表格中的一些项目以及各单位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和优化进行调查。在调查方式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网上搜索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3研究成果分析

3.1组织
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是水利信息化有序发展的组织保障。其主要职责是确定辖区内水利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和计划。具体工作主要通过新闻办公室进行。截至2006年,30个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占拟设[1]总数的77%。信息办公室的组织机构、职能定位和人员配备体现了水利信息化的组织保障。
根据调查,信息办公室的组织设置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设立专职组织(通常在现有组织内设立二级组织),如由长期委员会在办公室内设立信息办公室;(2)与综合部门、信息中心、科技部门或国防部等现有机构的隶属关系,这是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方法;(3)有些单位只有领导小组,没有专门负责具体事务的新闻办公室。视情况而定,有些工作暂时委托有关部门实施。从信息办的职能定位和人员配置来看,大多数单位都将相关职能委托给信息办,负责信息建设系统、规划、标准、项目立项、建设、验收、评估等工作,并确定了具体人员配置。然而,一些单位信息办公室只有品牌名称,没有长期或固定的信息管理功能,没有固定的机构,少数单位信息办公室只有一个人。至于新闻办公室的工作机制,由于大多数新闻办公室是建立在公共机构之下或附属于公共机构,新闻办公室的协调能力有限,难以履行其职能。

3.2系统法规和规划政策法规
对保障、指导、规范和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2003年以来,水利部结合国家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发展需要,颁布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推进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在国家有关水利信息化政策的指导下,一些流域机构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辖区内水利信息化规划等政策。例如,《北京市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天津市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在规划方面,水利部发布或制定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和《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在这种推动下,7大流域和部分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水利信息化规划。这些管理措施为引导、推进和规范水利信息化迈出了坚实步伐。相关规划为明确一定时期内水利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提供了指导。然而,全国仍然缺乏一些更系统的宏观管理方法,相关计划的实施因项目启动等因素而受到削弱。

3.3人才团队
据统计,省级以上水利部门主要从事水利信息技术工作的有2174人,占高级职称人员的24%,占中级职称人员的1/3[1]。
人才团队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1)随着信息管理组织和实施部门的实施,信息员工数量略有增加,结构日趋合理;(2)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有老化趋势;(3)与人员待遇和激励机制的障碍相对应,水利信息化单位对高级信息管理和技术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才队伍更新滞后,人才流失严重;(4)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上以信息技术为主并熟悉水利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外,还应包括精通水利业务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4融资担保
2006年,信息化专项建设计划投资达到17亿元,二期为程建国等。:对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了11年多的研究和思考,其中年度新增投资计划超过3亿元(不包括水利工程投资中的信息化建设投资),约占同期水利建设总投资的2%。总体来看,水利信息化得到了重视。然而,对近年来建设资金的综合分析表明,年与年之间的差距比较明显,说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缺乏保障、统筹规划和长远考虑,[1]。从运行维护资金来看,纳入财政预算的运行维护资金达7400万元,其中水利部和流域机构达2045万元,地方5555万元。但是,全国有近五分之二的单位根本没有运行维护资金,五分之二的单位不够或严重不足,不到五分之二的单位基本满意,只有2%可以满意,只有五分之一有专项运行维护资金。信息系统建成后,运行维护资金难以落实,已成为[水利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效率的瓶颈2]。

4主要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小组认为,现有的水利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是各级水利部门通过自身探索逐步形成的。这一过程受历史惯性、现有体制和异常因素的影响,存在两个问题。

4.1职责不明
从国情来看,我国水利信息管理机构基本上采用信息领导小组+信息办公室+信息业务部门的模式。77%的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了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实施部门。其中,领导小组组长一般由本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兼任,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兼任。信息办公室是信息领导小组的常设办公室。它们大多不是专门的独立组织,没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缺乏相应的职能,没有工作经费,与信息工作的长期性和整体性不相称。就人员而言,这与要承担的任务不相称。领导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机构人员很少是行政人员,大部分是专业人员,有些机构甚至没有。在统计数据范围内,省级以上国家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和推广水利信息产业的专职人员只有118人,根据省级以上45个单位的统计,平均每个单位只有2.6人。在领导协调机制层面,权利和责任不平衡。信息化是整个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因此,信息促进机制应该是全球性的。但是,由于信息办公室不是行政部门的职能部门,信息建设的管理只能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规划和技术标准上,而规划和标准的实施和执行,特别是具体项目的实施,是不够的。从国情来看,除了部信息办参与部管项目外,大部分项目信息办基本上无权干预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立项和审批,从而阻碍了以全面水利信息化体系建设为标志的整体水利信息化推进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4.2多头领导、低效实施
水利事业、水利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水利信息化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主管机关,它必须熟悉政府和水利业务的流程机制和信息技术的特点。另外,水利信息化效果的关键是实现资源互联和数据共享。为了实现这一点,信息化主管部门必须拥有充分的权力和相应的责任。现有的水利信息化部门大多是以技术为导向的。信息办、信息中心等机构仍然只发挥技术作用,而具有真正决策权的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忙于业务,缺乏足够的时间考虑各部门的信息化需求。这种情况不适合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推广和高速发展。信息化主管部门赋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信息化项目本身的建设,而不是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和发展。目前,大多数信息化业务应用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管理基本上是由项目业主自己决定和执行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难以落实,管理机制无法建立,信息化无法整体运行。信息工作分散在许多业务部门的领导下。直接后果是重复建设严重,信息系统水平难以提高,资源共享难度加大,效益难以发挥,整体效果不理想。

5改进和优化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为了保证水利信息化的顺利推进,真正推动水利现代化,采取切实措施优化和调整我国水利信息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因此,目前有必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5.1正确认识水利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信息化不仅是信息部门的工作,也是2010年水利信息化的工作,(2)是全行业的共同工作。各级水利部门要充分认识水利信息化的意义和长期性,加大对水利信息化产业管理和推广的重视,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化工作必要性的暂时观念,或者信息化只是对信息系统建设的片面理解。

5.2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工作机制和机制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
。在信息化初期,非常有必要以领导小组的形式开展信息化推进工作,从宏观上着眼于规划、标准等信息化发展的前期工作。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信息系统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正在快速增长。要将信息产业管理纳入水务管理的日常轨道,进一步明确信息推广和产业管理与其他水利事务的职责,逐步规范和制度化信息推广和产业管理以及其他水利业务管理,为水利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信息部门接管信息办公室工作创造必要条件。目前,一些部委设立了信息推广部门,负责全国信息化工作,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实施层面,要全面落实水利信息化产业管理和推进的职能和责任。建议信息化部的职能主要包括:参与高层管理决策、制定信息化政策和计划、管理信息化流程、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技术支持、评估信息化活动、信息沟通和协调、负责信息化宣传、咨询和培训等。信息化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应作为跨技术、跨部门的高层次决策者,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工作,确保信息化的统一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共同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5.3加强[信息中心的执行职能/br/]为了顺利推进和实施水利信息化工作,要求信息管理部门参与相关决策,同时要求实施部门具备相应的职能和能力。作为信息工作具体实施和日常运行维护的保障部门,必须进一步落实和强化职能,加强能力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为了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各级信息中心除了指导和规范政策法规、规划规划、财务等方面,控制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实施、运行和维护等各个方面外,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各级水利业务部门开展水利信息化的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应用支持、安全保障等相关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水利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形成水利信息化集中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才队伍专业化、集成化、系统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功能,促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
[1]水利部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中国水资源信息发展报告》,[。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水利部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水资源信息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