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70369字博士毕业论文文化公民与国家认同研究

70369字博士毕业论文文化公民与国家认同研究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70369字
论点:文化,国家,政治
论文概述:

本文是政治论文,笔者认为文化公民身份理论的实质,是对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这一现实矛盾的思考与回应。文化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是对民族国家在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的现实背景

论文正文:

第一章什么是文化公民

第一节文化公民的理论背景

一,文化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和政治之间的联系不是自然和永恒的。只有当文化成为政治游戏的场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参与社会统治和反抗的过程,它才能成为一种具有一定政治特征的“文化政治”。随着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和大众文化空的积极参与带来的大众传媒网络的大规模增长,当代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进一步以“文化政治”的形式整合和体现。文化政治意味着文化本身性质的改变。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政治功能或文化革命在政治革命中的主导作用,而是意味着文化本身已经成为权力和政治游戏的重要领域。可以说,文化政治视角下的文化不再是普遍的、概念上的先验表达,而是改变政治游戏和社会建构的物质实践形式和模式的现实力量。换句话说,文化已经从解决政治冲突的方式转变为政治冲突的内部组成部分。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学者伊格尔顿将文化政治定义为“后阶级政治”,进一步界定了文化政治的问题域。与传统的社会政治和阶级政治不同,阶级政治关注政权、制度、阶级、政党、革命、战争和解放等宏观社会问题,文化政治作为“后阶级政治”关注微观、局部和分支的“后现代”微观社会问题,如种族、性别、身体、年龄、地域和生态。文化政治也指身份政治(或身份政治)、话语政治、微观政治、身体政治等。它关注并呈现出传统社会政治有意忽视的、属于“私人领域”的社会问题,从而拓宽了人们对“政治”的理解。正如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提出的,艺术、快乐、性别、权力、性、语言、疯狂、欲望、灵性、家庭、身体、生态系统、无意识、种族、生活方式、霸权。无论如何估计,这是人类生存的一大部分。忽视这些是相当短视的。“通过探索日常生活的政治意义,文化政治将把政治的问题领域一般化和世俗化。与此同时,它将运用身份政治、话语政治等批评话语的形式,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暴力政治斗争的宽松、柔软、灵活的方式来处理疯狂社会的政治问题。这种处理方式不是对现有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的愤世嫉俗的屈服和逃避,而是对现有秩序和权力结构的反思和批评,为那些被现有秩序忽视和压迫的人寻求公平和正义。同时,它为弥合当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计划,为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存与合作发展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基础。”文化共性有助于弥合社会差距,重建社区意识和共同文化,取代宗教作为统一价值观的基础。通过价值引导和社会教育,人们被阶级规则和习惯缺陷蒙蔽的自我意识将被唤醒,相对独立和普遍的文化将为社会提供“精神粘合剂”。这是文化的政治功能和现代文化的政治实践。\\u\\u\\u\\u\\u\\u\\u\\u\\u。

................

第二节文化公民的概念

一、文化的变革与重建

文化公民包括文化概念和文化与社会之间联系理解方式的逆转。理解文化会影响文化公民身份的定义方式。“文化”一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启蒙。《易传》说:“观天文,观时间变化,观人性,化世界。”西汉的《说苑》有句谚语:“文化不变,刑罚必加。”人文与天文学和地理学相对应,成为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方式,不同于自然和野蛮的状态。“文化”在西方相当于“文化”一词。它来自拉丁文“文化”。它的原意是指动物和植物的培育和护理。后来,它扩展到人类的智力学科和过程。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曾用“文化阿尼密”来表达“精神修养”的含义。“文化”一词是指在中西文明类型的传统语境中,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它关系到人类智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千年后,以西方文化人类学的兴起为主题,现代文化观逐渐形成。文化的重心已经从个人智慧和道德的培养转向外在化的层面,社会文化现象得到了系统的阐述。“人类学之父”泰勒从人类文明的宏观视角总结了文化。他认为“文化或文明,从广义的民族志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20世纪后,文化研究进一步从对社会现象的实证描述转向对文化内部功能、结构和模式的分析。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组传统的工具、商品、技术、思想、习惯和价值观,并进一步将文化分为两类:物质和精神。拉德克利夫·布朗(Radcliffe Brown)认为,文化是某个社会群体或社会阶层在与他人接触中获得的一种思维、感觉和活动方式,只能在社会结构中表现出来。根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霍恩的说法;“文化是历史上创造的一种生活方式,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在一定时期内,它有被整个群体或群体的特定部分共享的趋势。”3 Kluckhohn和Chloe Bo系统地对《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分析》中的文化定义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并提出了文化概念的九种基本分类:哲学、艺术、教育、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类所拥有的信仰、思维方式、概念体系和逻辑结构。广义而言,文化包括整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表达方式。\\u\\u\\u\\u\\u\\u\\u\\u\\u。

................

第二章民族认同的当代困境

第一节民族国家和民族认同

一、民族国家的双重结构

民族国家是一个复合词,包括民族和国家两个概念,分别从文化和政治两个角度阐释了民族国家的内涵。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也遵循着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的逻辑路线和历史进程。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由来已久,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成不同的含义。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和国家概念与今天大不相同,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特殊历史现实导致学者们对民族和国家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仅仅从字面意义上来定义这个概念,必然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歧义。民族国家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演变形式,应该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得到理解和把握。笔者将结合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来探讨民族国家的含义。\\u\\u\\u\\u\\u\\u\\u\\u\\u。

(一)民族国家的形成: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

1.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的典型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政治治理,而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一种形式,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合适和最有效的。民族共同体的形式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如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古罗马帝国、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国家、中世纪欧洲政治与宗教相结合的基督教“普世”国家、现代欧洲的民族国家等。其中,10世纪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的民族国家,作为当代国家形态的先行者和典范,通过将民族融合为一种凝聚力强的共同体形态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被世界各地区广泛借鉴,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形态,构成了当代世界体系的基本单位。\\u\\u\\u\\u\\u\\u\\u\\u\\u。

西欧民族国家的崛起与国际社会密切相关。国家的共同体形式也是历史性的,以现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为分界线。在前现代意义上,民族是指“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族裔群体,它们通过居住和邻近在地理上一体化,通过语言和习俗传统的共同性在文化上一体化,但不是通过一种国家组织形式在政治上一体化”。可以说,区域与文化的融合是前现代意义上国家最核心的特征,这一融合过程主要是通过西欧中世纪晚期的王朝国家完成的。在西欧历史上,由于罗马帝国扩张带来的文化同化、野蛮人入侵造成的文明破坏以及普通基督教宗教信仰削弱了人们的族群意识,原来的族群几乎已经完全解体,人们只有上帝的人民意识、地方主义意识和封建领主的臣民意识。直到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经济和市民阶级的兴起,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对统一市场和制度的强烈需求才促成了一个建立在市民阶级力量基础上的王朝国家的诞生。这个王朝实际上是建立在国籍的基础上的。王朝国家通过其强大的王权打破了封建分离主义政权的壁垒,促进了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为民族经济一体化提供了一个纽带,并通过文艺复兴运动塑造了民族的共同语言和文化,为民族文化一体化提供了基础,逐步完成了民族社区的区域、经济和文化一体化。随着民族共同体的融合而发展起来的民族情感和意识最终形成了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使民族共同体从自由走向自我意识,从而成为一种高度统一、凝聚力强的社会共同体形式,质疑王朝国家的统治合法性。\\u\\u\\u\\u\\u\\u\\u\\u\\u。

..............................

第三章文化公民对国家认同的意义...................77

第一节文化公民与国家认同内部矛盾的调和……77

第四章建设……89基于文化公民的国家身份

第一节文化公民要素与国家认同社会基础的拓展……89

第五章中国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公民实践分析……144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民族认同建设的价值取向……144

第五章分析了文化公民在中国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实践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外国家认同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为社会共识中介的文化公民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包括“三大倡导者”,即在国家层面倡导“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奉献、诚信、友爱”的价值标准。这12个字所蕴含的价值内涵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对中国民族认同的建构起到了导向和标杆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同时,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扩大对差异的认识,形成宽容和多样性的意识形态共识”。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公民理念。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在民族化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它在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民族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u\\u\\u\\u\\u\\u\\u\\u\\u。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作为国家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价值整合过程,体现了文化公民在国家文化主体层面对社会的宏观引导和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指导、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和精神文化产品培育三个方面的文化公民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形成多元价值观共识,构建中国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u\\u\\u\\u\\u\\u\\u\\u\\u。

............................

结论

文化公民理论的本质是对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主义之间现实矛盾的反思和回应。对文化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的研究,是在文化多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处理“一”与“多”辩证关系的思考。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面临诸多挑战,国家认同的建构日益复杂。它不仅要培养公民对国家的单一认同,还要培养公民在国内外各种交织关系中的多重民族认同,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国家与民族的关系、统一要求与差异的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在各种内外关系中确立国家认同的主要形象和认同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文化公民身份是全球化时代国家身份建构中的一种恰当的主体身份。它以民族国家的历史为基础,面向全球化的未来。它在统一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中寻求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存,并致力于在多文化社会中建立一个新的共识框架。\\u\\u\\u\\u\\u\\u\\u\\u\\u。

文化公民权的提议将公民权研究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经验世界和理论空并对公民权的普遍意义提出了挑战。随着人口的流动和迁移,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冲突与融合、竞争与妥协逐渐成为常态。由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许多与公民身份有关的问题无法通过法律和制度等正式手段完全解决。文化和政治的“非正式”策略后来成为人们证明存在意义、争取自我权利、表达归属和身份的重要渠道。通过反思公民身份的文化价值内涵,文化公民身份的讨论将公民身份从基本权利和义务延伸到一系列文化和象征性问题,并引发对全球化、跨文化冲突、文化霸权和文化他者的反思和批判。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