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596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研究

36596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596字
论点:外交,保护,中国
论文概述:

本文是法学论文,本文对中国公司海外投资外交保护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为我国从事外交保护工作的部门提供全面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为建立适合的中国公司外交保护体制提供建议。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
2011年利比亚爆发政治动荡。中国从利比亚甚至北非疏散了数万名中国工人。大量在利比亚投资的中国公司,包括中石油、中铁建设、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冶金工业集团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具体包括工程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损失、预期收益的损失、撤离费用的损失、未来汇率结算的损失等。涉及的行业包括住房建设、市政配套服务、铁路建设、石油和电信等。事件引发的思考是: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东道国的战争或内乱等政治风险对中国企业造成损害后,中国如何通过外交保护来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的利益?外交保护制度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理论性的复杂国际法问题。它的内涵也随着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而变化。尽管与其他争端解决方法相比,当今外交保护制度的适用范围正在逐渐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外交保护制度是最有效的争端解决方法。在国际社会的长期发展和演变中,为了保护自己在国外的投资利益,西方国家曾在外交保护中倡导“治外法权”和“国际最低标准”,并一度干涉别国内政。然而,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外交保护不再基于殖民入侵或扩张,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色彩。此外,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它仍有许多研究空。目前,我国外交保护制度的理论研究发展缓慢,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澄清。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导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大幅扩大,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活跃。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巨大的海外投资风险,海外投资利益受损并不少见。仅在利比亚,中国石油公司就投资了50多亿美元,其他公司投资了数十亿美元,总投资额约相当于1000亿元人民币。
……..

1.2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关于海外投资的国际公法、国际投资法和国际经济法教材的相关章节中,仅简要介绍外交保护作为一种争端解决方法。没有关于中国公司在华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的专著。相关论文大多集中在一些问题上,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关于外交保护制度的专著很多,如殷敏的《外交保护法律制度与中国》、章雷的《外交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研究》和张卫华的《外交保护法新论》。就国际法条款而言,直接研究公司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的条款并不多。有关公司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的信息主要包括:(1)重要的国际条约、文件和评注,如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评注。(2)与公司有关的国际司法机构海外投资案件,如巴塞罗那电车公司案(比利时诉西班牙,1962年)、西西里电子公司案(美国诉意大利,1987年)、迪亚洛案(几内亚诉刚果,1998年)等。(3)外国学者关于外交保护的著作和论文涉及公司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问题。例如,MALCOLM N. SHAW教授的国际法(第6版)阐述了外交保护、索赔国籍和用尽当地补救办法的理论。2007年,卡特彼勒在《剑桥法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外交保护在保护外国投资中的作用》。
………。

第二章公司海外投资与外交保护的一般理论

2.1公司海外投资
“经济学投资”是指投资者为获得未来利益而投资流动资金或其他资源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在“投资”变成“外国投资”之前加上“外国”,也称为“外国投资”或“海外投资”,有时也用英语表示为“海外投资”。在许多书籍和论文中,海外投资和国际投资是可以互换的同义词,但作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是投资者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将资本投资到国外的一种经济活动。(1)对于特定国家,国际投资包括该国接受的外国投资和国内海外投资,这表明海外投资不同于国际投资。根据投资的性质和形式,海外投资可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国间接投资。所谓海外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持有能够提供收入的股票或证券进行的投资活动,一般是短期盈利活动,既不参与公司管理,也不受公司控制。海外直接投资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组织对海外直接投资有不同的定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在“海外直接投资基准定义”中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在一个经济体的居民企业(直接投资者)所在经济体之外的另一个经济体中设立企业以获得持久利益的行为”。直接投资不仅包括前两个实体之间的交易,还包括它们与关联企业(包括法人和非法人)之间的后续资本交易。(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在《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手册》第六版中将直接投资定义为:“直接投资是跨境投资方法之一,指具有直接投资关系的各方之间产生的流量和头寸。也就是说,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对位于另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企业实行管理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
……..

2.2外交保护的一般理论
外交保护制度是现代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国际法学者瓦特尔(Vattel)在其1758年的论文中说:“任何侵犯一个国家公民的人都是对该国的直接侵犯。国家主权必须对侵权行为进行报复,甚至迫使侵权者给予充分赔偿或惩罚侵权者,否则公民无法实现公民社会的安全”(1)这一经典表述被称为“瓦特尔小说”(Vattel Fiction)。1915年埃德温·博查德在《海外公民的国家保护》一书中提到,“外交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国际程序,一个国家要求另一个国家履行因其相互权利和责任而产生的相互义务。”(2)作为一种制度,“与海洋法和领土法相比,外交保护制度在国际法中是一个新生事物。文献表明,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之前,没有外交保护的相关例子。(3)外交保护由于其复杂性和敏感性,一直以国际习惯的形式存在于国家交流的长期过程中,并被国家实践反复遵循。”直到20世纪,外交保护制度才最终被确定为国际法律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4)外交保护从“发展时期”进入了“成熟期”。外交保护是1924年在马夫罗马蒂斯巴勒斯坦特许权案中确立的,作为国家保护其国民的一种手段。
……..

第三章公司海外投资外交保护条件.........17
3.1外交保护的对象.......17
3.1.1公司国籍国的确定.......17
3.1.2股东国籍国和公司国籍国之间的外交保护竞争.......21
3.2外交保护的实质性要素……23
3.3外交保护的程序要素……26
3.3.1用尽当地补救办法的一般规则……27
3.3.2用尽当地补救办法的例外.......28
3.3.3用尽当地补救办法在外交保护中的适用...28
第四章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30
4.1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现状...30
4.2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31
第五章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现状…… 36
5.1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现状…… 36
5.2完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的建议…… 38

第五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保护的现状及完善

5.1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外交保护现状
在中国外交实践中,保护海外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绝大多数行动采取领事保护的形式。主要原因是外交保护措施和领事保护措施密切相关。中国的外交实践尚未有意和严格区分外交保护和领事援助。事实上,混淆这两种行为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讨论、其他国家的实践和司法判例中。因为提及外交保护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如国际法、东道国国内法和中国国内法,并将涉及大量程序问题。目前,在我国向海外投资的公民和企业提供的各种保护行动中,一些领事援助行动包括外交保护。2000年,外交部首次发布《中国境外领事保护和服务指南》,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进行了修订和更新,以明确中国驻外使领馆的服务范围和职责。2006年,外交部首次在领事司内设立领事保护司,处理和协调保护中国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2007年,它正式升级为领事保护中心。此外,外交部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风险防范指引》、商务部发布的《国家(地区)对外投资合作指引》、《民族工业指引》等文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了解投资目的地的投资环境。目前,国务院已协调各部委建立部际接触预防和应急机制,即华侨公民和企业保护自身安全的“四位一体”联动机制。(1)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国仍需要不断分析和总结外交保护实践中安全保护工作联动机制的不足,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

结论

近年来,中国公司一直在世界各地投资。一方面,中国企业利用全面深化国内改革的机遇,积极开展海外投资活动;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必须走出去,不断扩大海外投资规模,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不难预见中国作为投资者将在未来的国际投资关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地区政治形势的不稳定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包括传统政治风险和新的政治风险。政治风险造成损害后,外交保护在救济方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一旦外交保护程序开始,争端将升级为投资者和东道国之间的争端,对受损利益的救济将更加有效。因此,中国应从投资国的角度重新定位,重视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外交保护。外交保护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国际法问题。尽管其适用范围比其他争端解决方法窄,但它是最有效的争端解决方法。纵观历史,外交保护制度一直沿着国际法中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的轨迹发展。从各国一再遵循的最初国际惯例到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外交保护条款草案及其未来的立法行动,外交保护立法的法定趋势都得到了明确反映。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因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而频繁受损,而中国的外交保护立法和实践严重滞后。为了改变现状,中国政府和专家学者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外交保护规则的制定,对外交保护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完善国内外交保护立法。

参考资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