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格式 > 3695字论文格式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格式

3695字论文格式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格式

论文类型:论文格式
论文字数:3695字
论点:北京,测绘,武汉
论文概述:

本文是参考文献指导,对于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做了介绍。

论文正文: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件格式1

[1]黄星羱,马劲松,唐沁。信息系统地理介绍[。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65-171。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条例”,TD/T 1014-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北京。2007.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格式二陈泽民。向量数据交换格式在中国的应用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29 (5): 451-455。

[1]张杰。数字城市地理空框架建设及应用项目设计[。长春:吉林大学,2012。
[2]李芳芳。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服务启示[[/k0/][]。国土资源信息化。2006年,4:45~48。
[3]顾朝林,段薛军。俞方涛等。论“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及其实现[。城市规划,2002,26(1),16~20。
[4]国家测绘局。CH/T9003-2009。《地理空[之间框架的基本规定》,2009年。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格式三国家测绘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框架建设和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空。郭雪郭子[[2006]35号。

[1]孙杖、何宗华、许金祥。[城市轨道交通简介。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00。
[2]朱颖。[客运专线无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08.5。
[3]张路征等.工程测量[硕士]。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0。
[4]巴尔达。《大地测量网络中使用的测试程序》,关于大地测量的出版物,[,新系列,网络土地大地测量委员会,1968,2 (5): 85 ~ 86。
[5]胡武生,高成发。[。北京:人民通信出版社,2004,7 ~ 8,103 ~ 105。
[6]雷蒙德·一,英国(1984年)。使用全球定位系统相位观测进行相关大地测量[:建模、处理和结果,论文,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1984年5月。
[7]杨柯俊。《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和定时中电离层折射误差高阶项的校正方法》,[,陕西天文台学报,1996.6.53-58。
[8]张路征,邓勇。罗长林等。测量控制网优化设计的可靠性准则方法。[。测绘科学,2008 (02): 23 ~ 30。[/比尔/] [9]朱亮。基于质量控制的全球定位系统可靠性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7。
[10]张路征,罗念雪,郭纪明等. COSA-CODAPS及其在精密控制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测绘信息与地理信息工程杂志,2010年4月;35 (2): 52 ~ 54。
[11]陈永奇。L1位移向量范数最小的监测网平差[。武汉测绘学院学报,1984,(2): 42 ~ 48。
[12]刘大姐,黄加纳王国。非线性最小二乘平差的迭代解法[[]。吴调查科技,1987。(4): 25 ~ 31。
[13]白怡通。引用该论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1,16 (2): 92 ~ 95。
[14]张路征,孔宁,沈菲菲,等.地铁隧道变形监测参考网的确定方法[]。测绘科学,2011。36 (4): 98 ~ 99。
[15]许培良。重力和水准数据联合处理的实用模型[[]。测绘学报,1990,19 (4): 267 ~ 274。
[16]Xi·瑞丰。飞机侦察网的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测绘学报,1990,19 (2): 137 ~ 147。
[17]刘大姐。动态测量系统和卡尔曼滤波器[。测绘学报,1988,17 (4): 254 ~ 262。
[18]胡武生。全球定位系统精密高程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河海大学,2001。
[19]沈芸。傅晓明。具有固定转换参数的全球定位系统网平差和坐标转换模型[。同济大学学报。2004,32 (5): 652 ~ 655。
[20]孔李峤等.星载全球定位系统相位非微分观测中粗差和周跳的检测和修复[[]。大地测量学和地球动力学,2005 25(4):105-109。
[21]杨元熙。曾安民。大地测量数据融合模型及其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8,33 (8): 1 ~ 4。[/比尔/] [22]张晓红,李政-杭,蔡长胜。用双频全球定位系统观测建立小区域电离层延迟模型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1.26 (2): 140 ~ 143。
[23]中国铁路第二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精密工程测量投影模型及计算方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 ~ 12。
[24]北京市计委主任。《[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5]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编。《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北京:中国规划出版社。2008.
[26]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测绘编译。测量(第三版)[。北京:测绘出版社,2003。
[27]黄劲松李·郑航。[测量和数据处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8]潘正峰,杨姚政。程小军等人编辑。数字制图的原理和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9]孔祥源,梅诗怡。控制测量(第二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
[30]许绍文件。全球定位系统测量原理和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1]高杰。引用该论文[。摄影测量工程与遥感68-2002.447-453。[/比尔/] [32]李明军。基于[某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的若干问题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9。
[33]李明峰,冯洪堡,刘三智,等.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比尔/] [34]杨勇。大地基准转换的稳健估计[。测地线杂志,1999,73: 268 ~ 274。[/比尔/] [35]张永斌,高钱乙。[。矿山测量。2003,(1): 15 ~ 17。
[36]张睿,姚一斌,梁静,等.全球定位系统网平差方案设计[.全球定位系统2009,(2): 54 ~ 58。
[37]宋碧虹、景金玟、京西克李和范焕公园。列车组路线的实用算法:以韩国高速铁路[站为例。欧米茄,2009 (3): 637-645。
[38]赵长生。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设计和数据处理[。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39]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TB 10054-2010[铁路工程卫星定位测量规范。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10。
[40]张冰,赵睿。《全球定位系统控制网起点兼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测绘科学,2010,35 (5): 65-67。谭晓。《数字城市地理框架建设的基本思路探讨》空 [J]。测绘与空之间的地理信息。2010年,33(2)。156~159
[7]李伟森。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框架的建设和应用。新华社,2010年。
[8]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数字城市地理框架建设的通知空。[国土资源测绘[2010]138号。
[9]李立勤。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重庆:重庆大学。2007.
[10]阿尔·戈尔。数字地球:了解21世纪的地球。1998。
[11]李宗华。数字城市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约翰·耐利斯,埃利奥特·吉尔伯特。现代电信和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13]郭征。国内外数字城市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郝莉。国内外数字城市的发展[。外国城市规划,2001 (3),2 ~ 4。
[15] kodat,nakazawa s,Isida T . Talking Digital city:通过通用移动接口连接异质数字城市In: van den Besselaar P,Koizumi S(编辑)Digital city III .信息技术促进社会资本[。Springer-Verlag,2005,3082:233~246。
[16]洪俊宏。为2011年第32届亚洲遥感会议开发核心地理空间网络服务的基本要求。ACRS 2011。
[17]易敏。[/k0/]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之间的信息服务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比尔/] [18]维尔奇-巴斯克斯。Luis M. GeoLinked数据和INSPIRE通过一个应用案例。第18届全球地理信息系统进展国际会议。2010年全球地理信息系统。
[19]福斯特,霍斯特。《2010年数字图书馆倡议:鼠标一点欧洲的文化和科学信息》,[。信息服务与使用,2007,27:155~159。
[20]刘军阳。北京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21]江绵康。《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2]唐朝敬。[德宏州桥头堡试验区数字城市建设规划研究。昆明:云南大学,2012。
[23]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跨学科视角的工程,2012年。(04):313~323。
[24]郝莉。新的起点、新的战略、新的应用——数字城市发展之路[。中国计算机用户,2001,(25):29-36。
[25]马彦伟,杨磊。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0)。52.
[26]彭宁顺。数字城市地理空框架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与建设——以数字长沙公共服务平台为例[。中南大学长沙分校,2011。
[27]陈家泉,袁超,张郭芹。国外数字城市建设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数字通信,2011。(02):32~35。
[28]李燕、张旭、金敬培、裴迎海。[《韩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数字通信,2011,(02):18~22。
[29]马青原。[数字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周俊卿,王成。杨树子。中国数字城市研究与建设现状[。城市规划学报,2003,6:29~32。
[31]李·吴培。数字城市建设及其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3: 69 ~ 72。[/比尔/] [32]李奇,刘春波,成功。数字城市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19(1):31~33。
[33]李宗华。数字城市空[之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武汉:武汉大学,2005
[34]徐孝琳。数字城市: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求是杂志》,2007,22。57~59岁。
[35]李炜。[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Xi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36]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7]黄何川。网络规划设计师课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8]凌晓东。《中国国家海洋局[概论》。计算机应用和软件。2007年,24 (10): 122-124。[/比尔/] [39]杨于恒。基于SOA的网络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0]赵红一灯。《数字城市地理学框架构建研究》空[。测绘公报。2011年,9: 74-79。石闻吴文新。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8-29。
[5]张康聪著,陈见飞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3-44。
[6]唐元彬、张峰、刘仁义。一种保持线性对象基本单位属性逻辑一致性的调整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 (7): 853-856。
[7]唐沁黄星羱。信息系统地理介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30-133。
[8]陈先伟、郭任重、阎浩文。土地利用数据库综合中地图点拓扑关系的创建与一致性维护[。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30 (4): 370-373。
[9]五河海。地理信息系统中缓冲区的建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版。1997年,22 (4): 358-364。
[10]张国辉,胡文塔,李慧芝。基于GDI+[的缓冲区建立和边界描述方法]。测绘科学与技术杂志,2010。27 (3): 292-232。[/比尔/] [11]冯华平,连文隽,路辛鸣。寻找缓冲区的算法[。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 (3): 57-59。[/比尔/] [12]张欣,陈国雄,钟二顺。优化网格细化算法的线性特征提取[[]。地球科学,2007。9 (3): 25-27。
[13]潘玉春、钟二顺、刘巧琴。[土地资源数据库中线性特征面积扣除技术研究。资源科学,2001,24 (6): 12-17。
[14]唐元彬,张峰,刘仁义。一种保持线性特征基本单位属性逻辑一致性的调整方法[[]。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36(7):853-856。
[15]尹华伟,刘胜清。ARCGIS在[地理区域统计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12:29。
[16]刘红江,曹玉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区域净面积计算。《2012年城市调查》( 10)114-116。
[17]卞福苓。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和方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6。
[18]那仁,张道军。基于空间推理和语义的地图点推演线表面积关键算法及其在[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安徽农业科学,39(35):2013-2016。
[19]吉·昌飞。[土地利用图矢量化方法研究。测绘与空之间的地理信息,2011,34 (4): 159-163。[/比尔/] [20]马鑫,吴邵宏,康吴象。线性特征的区域影响模型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26(1):87-94。
[21]缓冲区生成算法在刘丽娟间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空[·米】。河南:河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学院,2009,起始页号-结束页号。
[22]陈雪功、张文一、张志伟。一种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向量生成算法及其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年。17(3):13-16。
[23]王家耀之间的信息系统原则。空[·米】。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4]刘尧林。从空分析到空决策思维[。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1)。
[25]朱吉平。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火灾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及仿真模型空。中国科技大学,2004。
[26]刘元刚。[]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建设中的双线问题。地图和地理信息空,2007,30 (6)。
[27]王传海,陈太生。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矢量生成线目标缓冲区的实现。测绘科学,2008,33 (5)。
[28]董鹏、毛泽东、董军、李俊等。一种有效的地理信息系统缓冲区生成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 (16): 4-8。[/比尔/] [29]扎利克·布,扎德拉维克·姆,克拉普沃西·GJ。从一组线段构造非对称几何缓冲器[J】。计算机与地球科学,2003。
[30]周培德。计算几何(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1]张文,庄大方,胡文彦。国家基础资源与环境数据库集成中的区域聚集技术[。遥感杂志,2000,4 (4): 304-310。
[32]颜星。林增杰。地籍管理(第二次修订)[硕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43-72。[/比尔/] [33]张保岗、朱令、朱光。中矢量数据缓冲操作的不确定性传播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测绘杂志,1998。(3): 259-266。
[34]王家耀之间的信息系统原则。空[·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5]李德仁,王梁书,李德意。空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6]郭任重。空(第二版)[·米]。武汉:武汉测绘大学出版社,2001。
[37]吴伦。[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8]方大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城市设施规划中的应用。山东科技大学,2004。
[39]周清利李金平。土地面积数据误差的原因及处理[。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8 (1): 25-27。[/比尔/] [40]童小华,刘大姐,彭明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1,26 (2): 105-111。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