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胡适文化社会学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硕士毕业论文胡适文化社会学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胡适,学术,中国
论文概述:

胡适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其一生勤奋治学,身兼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外交官、公众人物、文化明星等多种角色,像胡适这样在诸多领域取得一流成绩或发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论文正文:

引用
胡适是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他一生努力学习,扮演了许多角色,如哲学家、作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外交家、公众人物和文化明星。像胡适这样取得一流成就或在许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是非常罕见的,他们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罕见的。然而,对这位现代思想文化史巨匠学术思想的研究却非常有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著来讨论他的学术思想和成就。虽然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但这一问题在胡适文化思想的研究中是分散的。耿云志先生的《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研究的新趋势》四川卷是关于胡适学术思想的为数不多的论文之一,尚未深入展开。面对如此巨大而复杂的问题,笔者一直未能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笔者希望从文化问题出发,从胡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实践出发,揭开冰山一角,接受慷慨的教育。[胡适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根植于他的学术地位和成就。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他开创了新一代的学术氛围,建立了新的“学术范式”。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胡适学术思想的研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重大课题。此外,胡适通过其在学术界的影响,辐射到政治领域,从学术角度关注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启蒙,从而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因此,对胡适学术思想和实践的研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打破僵局,开创创新的学术范式
张之洞在《倡导学习论文序言》中说,“世界财富的兴衰和人才的兴衰都反映在政府中,而他们却在政府中学习。”这种理解相当深刻。胡适回归中国前后,中国知识界在这个问题上处于困惑状态,即无法从理论上找到一个好的治乱世的良方。那么,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答:中学与西方学习的关系及其异同。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界随着清朝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动摇:第一,技术不如人,第二,制度不如人,第三,思想文化不如人。接着是洋务运动、改革运动和西学东渐。到本世纪初,随着清朝的结束,中国思想界很少有人会继续在技术和制度上排斥西方世界的先进东西。然而,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还不清楚。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只有通过思想文化的变革,我们才能顺应世界潮流。他们不断探索和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1861年,冯桂芬在他的《西学东渐》一文中主张“中国的伦理和宗教应该以原始为基础,辅以使各国富强的技术”。1892年,郑关颖在《西学》中主张:“总结起来,要向原作学习,向西学学习”;一年中有18%的时间,梁启超在《西学书目》的序言中说,“如果我们想为中国学者放弃西学,我们的中学将是无用的,如果我们为西方学者放弃中学,我们的西学将没有基础,也无法统治世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中综合了各种观点,指出:“一是学旧与学新:四书五经、中国历史、政治书籍和地图是旧的研究,而西方政治、西方艺术和西方历史是新的研究。旧的学习是身体,新的学习是使用,不做局部的浪费。”从冯到张,所谓的西学已经从科技进步到科技政治。但是,总体而言,晚清思想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中国(旧)学是主体,西方(新)学是用途。严复(1854-1921)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语言以获得西方学习,但在晚年,他的思想变得越来越保守,他不再谈论中西语言的融合,而是回到了使用中西语言的旧方式。直到五四运动初期,思想状况明显不符合时代要求。然而,没有人能够突破。关键在于中国思想界对西学没有深刻的理解。晚清时期,梁启超是引进西方思想最活跃的人。他说:“晚清的西方思想运动,最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留学的留学生都没有参加这一运动;这场运动的动力和骨干力量是那些不懂西方语言的人。由于能力的限制,兜售、分手、概括、肤浅和犯错误的缺点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经过20年的锻炼,死亡不能有坚实的基础,社会会掉以轻心。”2、时代造就英雄,同时成为英雄也必须有所准备。胡适经过长时间的心理准备,与中国学术思想的艰难困惑相吻合,作为大师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以称为“判断态度”。......尼采说,现在的时代是一个“重新评估所有价值观”的时代。“重新评估所有价值”这个词是判断态度的最佳解释。这种重新评价一切价值的态度提出了中国如何从张之洞的“西方政治”和“西方艺术”现代化到文化层面的问题。晚年,胡适谈到了他在学术界和思想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的影响,他说:“在现代中国学术界,这种变化几乎与哥白尼的思想革命(Nicolaus,哥白尼,1473-1543)相同,哥白尼把地球中心的理论变成了“太”我的理论,在中国文化史上,我们确实在努力想出一场具体而微妙的哥白尼革命。虽然这一评论出自胡适本人,但这并不夸张,而是胡适“重估一切价值”给当时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恰当证明。此后,张之洞时代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等新名词取代了“中学”和“西学”等旧名词。胡适解释了许多人已经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无法说出的真相。

参考资料:
[1]白建:《胡适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2)胡明:《论胡适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3)朱虹:《胡适传》,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
[4]胡适:《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1985年。
[5]胡适:《胡适评点红楼梦》,联合出版社,2004年。
L6l宋光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I7]胡适:《胡适的演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C8]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9)李敖:《胡适评说》,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年。
[10]胡适:《胡适的书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BR/] (11)胡适:《石闻村》,远东图书公司,1983年。
(12)欧阳盛喆:《胡适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中文摘要5
关键词5
引言5-6
一、打破僵局、创造创新学术范式6-7
二、胡适学术愿景7-12
(一)、几种不同文化视角7-8
(二)、胡适学术愿景8-12
三、胡适学术实践12-19
(一)、研究问题12-13[/13] 文学17-18
[1]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17
[2)古代小说考证17-18
3,史学18-19
4,胡适学术思想与实践评价19-22
英文摘要22
注释23-25
参考文献25-27
后记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