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初中生诚信与知识冲突的情境影响因素研究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初中生诚信与知识冲突的情境影响因素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诚信,道德,认知
论文概述:

初中生诚信认知在总体上不存在年级差异,但在子维度概念理解、功能认知上,七年级的认知水平显著大十八年级在子维度行为判断、内心体验因子上,八年级的认知水平显著大十七年级。

论文正文:

1引言

几千年来,诚实一直被中西文化确认为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基础,是全社会的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诚实也是个人行为准则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交友、维系家庭和交朋友的基础。近年来,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新阶段出现了各行各业的“信用危机”,甚至加剧了,涉及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等诸多民生问题。“诚信危机”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和社会不和谐的隐患。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更加重视诚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理论明确指出,“我们以诚实信用为荣,看到利益就羞于忘记正义”。教育部已将“诚信”写入新的中小学生行为守则和口头行为守则,并将诚信教育确定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做好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两大重点之一。
以往的研究表明,初中生已经对“诚信”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作为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他们应该自觉遵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的不诚实行为仍时有发生,存在“说一件事做另一件事”的情况,即所谓的“知行分离”或“言行不一”。这个问题是道德虚伪的流行趋势,在这种现象中,个人公开宣布他们遵守甚至鼓励他人遵守道德规范,但私下里他们不仅不遵守甚至违反这些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根据不同的兴趣和观点做出道德决定。情境因素容易影响学生青年时期的诚信行为。青年时期是诚信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表明形势不仅是影响诚信道德行为的关键力量,而且形势的价值在学生诚信道德品质形成之初就已经凸显出来(李胜男,2003)。青少年真的已经有了正确的诚实道德观念,还是他们在“安装”?任何社会行为都不能脱离情况独立存在。有影响诚实行为的情境因素吗?如果青少年已经有了诚实的基本道德观念,为什么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不能诚实行事呢?知道诚实和做诚实之间的区别是由十个情境因素造成的吗?这项研究就是关于这个。

2。文献综述

2.1诚信
2.1.1诚信的内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诚信美德,并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伦理范畴。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诚,信也。信,诚也。”可以看出,“真诚”和“信念”是可以交换的。“真诚”的本义是诚实和真诚,中文意思的引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信仰”的意思是诚实而不骗人,中文意思的介绍是真实而不虚伪的。“诚实”是道德的基础,“信念”是行动的准则。它们之间有一种外在和内在的关系,并且相互依赖。“诚”与“信”的第一个结合是管子:“诚以土为先”人的完整性,世界的结。”(《管子·晏殊》)管子认为诚实守信是赢得世界的关键。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该诚实。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拯救国家,建立社区”。“诚信”是中国文化中最早由思想家提出的一项政治法律。
从“诚”和“信”的出现,到关子提出的“诚”概念,再到荀子对“诚”概念的诠释,以“言必诚,行必忠,行必正”为基本内容的“诚”思想逐渐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形成,“诚即天之道,人之道”。(《孟子》)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他就不知道。“诚信是人类的基础,如《论语》,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推崇的优良传统道德内容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的诚实是建立在“原始的好理论”之上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类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和善良的“良心”。只有通过修养才能获得诚实。人们相信诚实源于人类的“良心”。西方的诚信之路是建立在“原始犯罪理论”的基础上的。基督教认为人类生来有罪,所以灾难伴随着原罪来到这个世界。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最高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终极源泉,只有相信上帝能够救赎人类的罪恶,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类才能获得最高的善和幸福。英语单词中的诚信可以对应于“真诚”一词,“信念”是翻译成中文的信念或信任,意思是信念和信任。只有当你相信上帝,你才能重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概念与西方文化中关于诚信的讨论相去甚远,这是由十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2.1.2可信性认知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将道德认知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的积极认知、判断和推理,并始终强调其与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并列和整合(郑航,2003)。科尔伯格开始从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论角度研究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认知是心理形态的发展,心理形态意味着个体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行为能力。他强调道德认知作为一种心理形式和道德发展阶段的重要意义。他强调逻辑或心理操作在道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属于十大心理学中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忽略了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忽略了各个时代的道德内容和道德发展水平。因此,它受到了质疑。
不同于科尔伯格,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理论家对道德认知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十大心理学中的早期建构主义观点。它只被看作是个体道德发展的一种心理形式,与个体智力发展意义上的认知是一样的。它更多的是通过道德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视角。从理性或智能的意义上扩展它。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感知、记忆、学习、言语和思维等认知活动,才能培养理性自律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践能力。此外,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前提。以认知为特征的道德评价和情境意识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核心因素。道德认知被理解为对道德知识、道德问题和道德情境的积极认识、判断和推理,其与道德情感或态度和道德行为并列和整合的特征总是被凸显出来,从而构成了人格的两个基本要素。
道德认知概念的定义非常广泛。诚实通常指一种道德标准,属于十大道德范畴。“诚信认知”的定义在目前的研究中并不明确。大多数关于诚信认知的研究只给出了诚信的定义,对“诚信认知”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操作性定义。基于“道德认知”的概念,本研究对“诚信认知”的定义如下。诚信认知是指人们对诚信行为、诚信原则和诚信规范的道德理解和理解。只有当学生知道对与错,善与恶,善与恶,美与丑与道德价值相区别,才能帮助自己选择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才能把诚实认知转化为诚实行为。信用认知的过程不仅是对信用知识的感知、记忆和思考的过程,也是信用观念、信用情感、信用意志和信用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诚信认知是其他诚信道德和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提高诚信认知水平是诚信教育的重中之重。

2.1.3诚信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诚信进行了界定。例如,文亚青(2003)认为,诚信理念指导下的诚信,不仅是指与自己接受的最高行为准则相一致的行为,也是指在伦理要求的准则上增加十个的行为。陈丽(2011)认为诚实守信行为是诚实守信、外表一致、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统一的行为。关文隽(2011)认为诚实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交往中的行为准则。
土豆(2009)认为,诚信行为是指学生在诚信认知的指导下,在特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行为。为了进一步澄清诚实行为的定义,她对诚实行为的内涵做了两种解释。首先,十个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会在所有的口语生活事件中得到体现,所以“特定情境”强调反映学生诚信行为的口语生活事件。其次,学生的诚信认知对诚信行为起着引导和调节作用。根据学生诚信行为所依据的诚信认知的不同侧重点,学生诚信行为可分为主要受诚信认知影响的诚信行为和主要受诚信认知影响的诚信行为。虽然学生的诚信品质不一定需要行为作为这种品质的证明(例如,含蓄的“诚信”不一定需要语言表达),但为了理解学生诚信品质的特征,有必要通过学生语言表达与客观事实的关系设计情境来理解学生诚信行为的特征。
不诚实与撒谎和欺骗不完全属于同一类。谎言必须有两个要素:首先,事实上它确实是谎言;其次,演讲者必须知道这不是真的。其次,演讲者希望听众能认为这是真的。只有当这两个因素是真的时,我们才能认为某人在说谎。欺骗,除了说谎的两个特征之外,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来自对错误信念的十种理解,这意味着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使十种错误导致他人犯错或进入错误领域。显然,欺骗是控制他人的信息,从而触发对现实的错误信念,然后控制他人的行为。欺骗行为潜在地代表了欺骗者对信仰的理解和欺骗者对心理表征信息概念的理解。就心理理论范畴而言,撒谎或说谎只是心理系统十点理论(Astington,1993)的主要维度。主要维度系统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只关心别人做什么,他们做什么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为。欺骗是十大心理学理论体系的第二个维度。次级维度系统也想影响其他人的行为,但它通过影响其他人的思想来间接实现其目标。次级维度系统通过操纵人们的信仰来操纵他人的行为,通常是通过玩花招和撒谎来达到目的。

2.2国内外初中生诚信现状研究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在0-16岁之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6岁到25岁只有微小的变化。初中生的年龄一般是11、12到14、15岁,这是科尔伯格所描述的道德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极其复杂,充满长矛,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困难时期”、“危机时期”和“抵抗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道德发展动荡的时期,一个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时期。一方面,这个时期是道德信仰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道德信仰和理想开始指导人们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是一个心理发展跟不上快速生理成熟的时期。这是一个反叛心理和敌对心理出现的时期,也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并存的时期。”可见,初中生是诚信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2.3诚实与知识的冲突
道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每个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互动的社区,而且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互动的开放系统。道德的发生和发展不受十线决策的制约,而是辩证的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主体与外部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的运行关系。

3。提问和研究................................26-30
3.1提出问题................................26-28
3.1.1研究目的..............................26
3.1.2研究思路..............................26-27
3.1.3研究假设……27
3.1.4研究方法..............................27-28
3.2研究意义...................28-30
3.2.1创新..............................28 [/br/ ] 3.2.2理论意义……28-29
3.2.3实际意义.............................................29-30
4。研究1:............................30-44
4.1研究目标...................30
4.2初中生预测问卷................................30-31
4.2.1预测问卷框架...................30
4.2.2预测问卷主题..............................30-31
4.2.3预测..............................31
4.2.4工具和测量................................31
4.3问卷结果预测.............................31-36
4.3.1分布测试............................31-32
4.3.2项目分析..........................................................32
4.3.3探索性因素分析..............................32-34
4.3.4可靠性分析............................34
4.3.5有效性分析..............................34-35
4.3.6验证因素..............................35-36 [/BR/] 4.3.7结构确定和..............................36[/比尔/] 4.4.............................36-40
4.4.1研究对象……36-37
4.4.2研究结果................37-40
4.5讨论..............................40-44
4.5.1初中生诚信认知..............................40-41
4.5.2初中生诚信认知.............................................41
4.5.3初中生诚信认知现状..............................41-42
4.5.4中学生诚信认知现状................................42
4.5.5中学生诚信认知现状调查..............................44-62
...........................................................................................................

摘要
本研究主要针对初中生诚信知识和实践不同的问题。主要包括初中生诚信认知现状调查、诚信行为情境影响因素研究、诚信知识与实践冲突情境影响因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初中生对诚信的认知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理解、行为判断、功能认知和内心体验。
2。初中生的诚实认知总体上没有性别差异,但在次维度行为判断和内心体验上,女生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3。初中生的信用认知总体上没有年级差异,但在亚维度概念理解和功能认知方面,七年级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十八年级。在亚维度行为判断和内部经验因素方面,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显著高于十七年级学生。
4。初中生的信用认知在来源和子维度上没有差异。
5。性别、年级和出身对初中生的信用认知没有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也没有交互作用。
6。在高情境约束力下,惩罚线索比奖励线索更能诱发初中生的不诚实行为。惩罚条件下的不诚实行为显著大于对照组,显著大于奖励组。尽管对照组的不诚实行为显著大于奖励线索,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情况下的失信规则为惩罚线索>控制组>奖励线索。
7。在低语境约束条件下,奖励线索比惩罚线索更能诱发初中生的不诚实行为。奖励线索下的不诚实行为显著高于10种惩罚线索。对照组的不诚实行为虽然高于10个惩罚线索,但无显著差异,而奖励线索下的不诚实行为与10个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两种情况下不诚实行为的规则是奖励线索>控制组>惩罚线索。
8。情境捆绑因素对初中生诚信行为有显著的主效应,而奖惩线索没有显著的主效应,情境捆绑与奖惩线索的交互效应显著。当初中生面临惩罚线索时,集体情境中的不诚实行为显著大于个体情境中的不诚实行为。当我面对奖励线索时,个人情境中的不诚实行为显著大于十个集体情境中的不诚实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