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心理学角度探索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训练

5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心理学角度探索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训练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8000字
论点:新生,大学,心理
论文概述:

本研究,基于当前国内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尚处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实验性不足的现实,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探索这些训练活动对提高大学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基本概念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1.1.1适应和心理适应的定义

“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适应(Adaption)来源于拉丁语“adaption”,其本义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就是说,活的有机体调整它们的生活形式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的活动形式。后来,心理学家借用了这一概念,将生物的适应归功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并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归因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角度看待适应,所以他们对适应的理解也很不一样,他们对适应的定义也不一样。心理学家Evkao认为,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通过不断调整他们的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真实环境相协调,从而达到理解环境、改造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国内学者林崇德也认为,适应是通过丰富或发展主体的行为来适应客观变化的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人作为主体主动适应客体变化的过程,即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身的变化来适应环境,从而与环境保持和谐。生物学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环境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生物学必须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世界的竞争,才能使物种生存、发展和延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物体适应环境有两种方式,即先天适应和后天适应。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相辅相成。先天适应是指当环境变化作用于生物体并使其经历生理和心理变化时,生物体通过基因变化以种群的形式适应环境。基因改变的方式有很多,如基因突变、基因交换、基因整合和不同的基因表型。先天性适应是生物体以种群的形式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物种与自然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属于被动适应。物种天生的适应性决定了物种对环境的整体适应性。面对环境变化,具有较强先天适应性的物种能够成功地达到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具有先天弱适应性的物种处于生存和发展较差的状态,严重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可能被消灭或灭绝。
环境变化对生物体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促进物种基因的进化,而基因进化可能导致生物体具有形态、生理功能和共同的行为模式。......
……

第二章新生心理适应训练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80后和90后大学生成长于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丰富,独立生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足,当前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社会变革不仅给大学新生带来了机遇,也使他们面临严峻的考验。对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必须关注新生的健康成长,帮助新生积极面对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积极应对生活挑战,消除适应期的心理障碍,逐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加强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学术适应和社会适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现象成因多,影响因素复杂。深入、科学地研究其本质,对于21世纪中国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下。

2.1.1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与冲突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培训方法、评估标准、考试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两种不同教育体系之间激烈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学目标单一,即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深造;教育模式是固定的,即理论课堂讲解;教育投资少,教学条件简单;考试标准化,即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的客观化。应试教育也存在诸多弊端:教育观念片面、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定过时、评价标准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其他学生的才能、教育活动中强烈的功利色彩和行政色彩、教育方法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内在需求,也不能有效激发人们的内在学习兴趣和成功动机、学生智力发展狭窄、综合素质差、自主生存能力培养不足。 学生知识转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差,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 正因为如此,应试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应试教育体制,实施素质教育是必然趋势。……
..............................

第三章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主要内容........................................................40
3.1重建.....................................................................40
3.2大学新生角色的转变与自我认同的实现..........................................................40
3.3大学新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42[/ Br/]3.4新生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时间的管理..........................................42
3.5新生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43
3.6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与情绪控制........................................................43
3.7新生职业规划和职业操守教育........................................................45
第四章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的实践——以泸州医学院为例..............................47
4.1相关做法概述............................................................................................................47
4.2研究内容和研究工具...............................................................................................47
4.3研究方法和价值...............................................................................................49
4.4结果和讨论.................................................................................................................51
4.5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整体效果探讨...........................................61
第五章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65
5.1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结论:....................................................................65
5.2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66

结论
虽然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但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已引起许多学者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并组织了一些开创性的研究。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为国内学者研究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也使人们看到了研究的前景和希望。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下,大学新生心理不适应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多的成就和突破。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也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大大提高。大学生将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而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性比大四学生差,男女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差异较大。心理适应性训练时间应该延长到大一甚至大四的学生。
新生对大学生活知之甚少,心理失调也很常见。人际关系和学习失调最为突出。心理适应性训练应注重培养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适应性。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能有效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适应性,尤其是学习适应性,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生心理不适应的原因很多,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从“改革教育体制,实施素质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家庭教育”、“重视入学教育,实施心理训练”三个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失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