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沙河,集体化,水利建设
论文概述:

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也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尤其是1958—1961年的大跃进时期,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只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违背了自然规律和人力物力的可能条件,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集体化村村齐道北的农田灌溉。

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的东部。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7-9月,雨量大,土壤补给有效降水量少。作物必须灌溉才能正常生长。水源主要是黄河及其支流。除了江河流域,其他地区需要用水灌溉。平遥县位于晋中盆地,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易发区。因此,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田灌溉和碱处理排水。

1.1[道北村水利条件/br/]本文研究的道北村是由“道北规划”项目确定的。虽然本研究有一定的机会,但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和对档案资料的反复审查,发现本研究的合理性非常明显。首先,大围村过去是,现在也是一个农业村,位于汾河灌区。该村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灌溉历史悠久,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二是大围村位于汾河、惠济河和沙河的交汇处。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农业水资源,也给洪水和盐碱地带来了灾害,这使得大围村的农业发展过程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也是本文开展研究的前提。平遥县位于太原盆地的西南部,太岳山的北部,太行山和吕梁山的中部。该县东南部被群山环绕,中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西北部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它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道北村位于县城西北的南郑镇。它靠近汾河,在村子西北约3000米处。它靠近惠济河,在村子以南约1000米处。沙河自东向西穿过村庄,如下图1.1所示。
该村位于三江汇合处,属汾河巴尔灌区。集体化时期,是典型的粮棉生产基地,人口3243人,村庄面积8700亩,其中耕地6013亩,流动土地179亩。村民的收入主要是农业收入。大部分耕地是灌溉土地,副业以奶牛养殖为主。道北村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分布决定了其主要灌溉方式是汾河灌溉。然而,由于该村西南地势较高,灌溉渠系配套工程不完善,惠济河在1962年以前主要用于灌溉。随着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和高灌溉设施的完善,全村农田主要由汾河灌溉。因此,要深入研究大围村农田灌溉的发展,首先必须了解提供灌溉用水的“三河”及其灌溉历史。

1.2引水灌溉
1953年,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合作改造的高潮中得到迅速推进和发展。这一时期,我们实行积极领导、稳步推进、依靠合作组织、动员群众、因地制宜、以人民办公和社会服务为主的方针。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如打井、修渠、建塘和建水库。仅在1957年,就完成了15,000个运河项目,建造了1,580个小型水库和池塘,钻了59,000口井,安装了17,000辆运水车和1,137台提水机。平遥县道北村的灌溉最初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实现的。集体化时期,大围村一直是典型的粮棉生产基地。这不仅是因为它位于晋中盆地,属于平原地貌,具有土地平整的优势,还因为汾河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因此,建设完善的灌溉渠系,保证合理的灌溉顺序是大围村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2.1引水灌溉需要一个完整的灌溉渠系统
。灌溉渠道由各级灌溉渠道和取水渠道组成。灌溉渠道根据其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根据控制面积和配水水平,固定渠道一般分为主渠道、支渠道、斗渠道和农业渠道。农业沟渠下方的小沟渠通常是季节性临时沟渠,通常称为茅渠或沟渠。道北村位于汾东灌区。集体化时期,全村7246亩耕地完全被水包围。汾河主要用于灌溉。灌溉渠系统如下:

第二章沙河整治工程

2。1沙河[简介/br/]沙河发源于祁县刘家宝。这是一条人工河流,在1933年的洪水灾害导致长垣河决口后逐渐形成,周围的居民继续深入挖掘。流经祁县和平遥县五个镇,即祁县西部六个分支、赵宇镇、赵城三个镇、平遥县两个镇、洪山镇和南郑镇,全长28。45公里,流域面积279平方公里。38平方公里。它贯穿山西中部地区的南部,整个盆地属于河流洪水和冲击形成的冲击平原地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宽度为14。6公里,海拔730-800米。
河床由沙土组成。床面平坦,平均宽度为12米,总杆长为4米,最大底部宽度为10米。平均规划比为1 i1200-1 i3500,河床粗糙度为0.025-0.029。沙河在平遥从东北流向西南。它在南部与惠济河汇合,在汾河三坝下游约500米处流入汾河。它的地理位置可以在图1中看到。上面1。该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一般来说,降雨集中在7月至9月,主要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根据测量,年平均降雨量为345。2 mm,最大降雨量为587。1969年,最小降雨量为24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583。6 mm,最大蒸发量为2640。6毫米,最小蒸发量为1806。1975年9毫米。可见,该流域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五倍,一直是影响该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沙河实际上是一条排水沟。祁县汾河东二支、汾河东三支、长垣河排水总渠道。除了祁县和平遥县五个镇的地表水外,还承担了祁县1778万亩耕地和平遥县9052万亩耕地的排水和防碱任务。
原沙河全长仅为16。9公里,河道曲折,河床狭窄,多年淤积严重,退水缓慢。抽水量仅为25立方米/秒,每年汛期都会引发洪水。地面上积累的水分最多可持续20天。大量积水淹没了两岸的农田和村庄,给村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清康熙四十六年,《平遥县志》记载“长寿河在县城以北30英里,从南山出发,经过祁县,进入自己的领地,西面注入分水河。每年夏天和秋天,沙河都有涨有落,没有民居的农田多达100亩,而长寿村危害更大。”

第二章沙河整治工程.................................................31
2.1沙河简介.................................................31
2.2沙河治理原因.................................................32
2.2.1洪水灾害.................................................32
2.2.2土壤次生盐渍化.................................................35
2.3沙河治理过程.................................................40
2.4沙河治理工程的意义和特点.................................................42
第三章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成就的原因.................................................45
第四章结论.................................................51

结论

纵观集体化时期道北村农业FFI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和社队农田工程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集体化时期,权利高度集中。特别是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后,农村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农村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单位。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距离、生活的集中或分散、劳动的分工、权力的积累和农具的搭配等各种因素划分的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其范围内的土地归团队所有。生产团队在生产管理和收入分配方面拥有自主权。成员在会计上是独立的,并对损失和收益负责。成员们服从团队的安排,尽最大努力。集体化时期是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空,这无疑与集体化时期的时代特征密不可分。
集体化时期,国家实际上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许多水利计划是行政命令性质的。集体所有制是发展大型水利工程的前提。国家运用强有力的动员机制提供大量劳动力,强迫农民合作,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动,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体制,使农田水利建设成为全国的运动趋势。农村以公社或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组织广大农民的总动员,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投身水利建设。可见,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和发展的成就是集体化时期特殊政治经济制度实施的必然结果。
集体化时期,道北村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与国家农田水利政策的主导作用、社会思潮的驱动作用以及生产团队的独立核算模式密切相关。起初,大围村井灌的发展显然是国家行政命令,这不仅没有起到灌溉的作用,而且使耕地不均匀,增加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程度。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成为一场社会运动,“抗旱抗旱、开渠、打井”成为人们高呼的口号。自然,道北村不能避免受到影响,并通过开渠加快了引水灌溉的削减。生产团队的独立核算模式和工作点的决算和报酬制度使劳动力能够自由分配和转移。沙河治理工程的成功完成,直接关系到祁平县劳动力的充分调动。因此,集体化时期,大围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和生产队伍有着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