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析音乐节奏的功能及训练方法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析音乐节奏的功能及训练方法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000字
论点:节奏,音乐,节拍
论文概述:

视唱练耳的学科教学,从教学行为上来看,是一种将语言、音乐、体态律动等元素综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而节奏,无疑占据着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地位。

论文正文:

节奏的含义

1.1节奏的定义
1.1.1节奏的定义
“节奏”来源于希腊语(rhythmo),最初指的是“将时间跨度分成人们能感觉到的段落”。①一切动人的事物,从人类的呼吸和脉搏,自然的花朵盛开和落下,飞影草的生长,到四季的变化,太阳和月亮的运行,都反映了时间的规律节奏。朱光潜先生在《诗学》一书中还说:“寒暑昼夜的交流、新陈代谢、男女的匹配、风暴的起伏、山川的交替、数字的乘除,使玄理的对称性和历史的起伏周期都有节奏。”可以说,人们从出生那天起就生活在一个组织有序的世界里。同时,人们自身的生理活动也在有序地进行。我们对外部事物的运动有快速或慢速感觉体验的原因在于我们有一个“时钟”——心脏——它一直有规律地跳动。这种有节奏的运动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一直伴随着我们,甚至母亲身体里的婴儿也已经开始感受到母亲心脏的跳动。此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呼吸、脉搏甚至走路和跳跃都遵循一定的时间统一节奏。因此,早期人类对节奏的理解与其自身的生理特征和环境密不可分。
关于节奏的起源,赵奎夫做了更详细的阐述:“首先,在我们祖先从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他们的劳动运动基本上是最简单的两拍动作:用石头砍东西,必须先举起石头,然后再砍下来,再继续;磨石工具必须首先被压力推出,然后被拉回,然后继续…这些动作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一个接一个地重复,自然形成两次跳动的深刻感觉,从而在潜意识中不断积累。“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在正常生产劳动中形成的节奏感是完全无意识的。这不仅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潜在的本能在人类活动中不断具体化,使最初的单一节奏丰富多彩。正如所谓的“节奏增加声音表现”,它变成了一首歌;加上动作的表演,它就变成了舞蹈。加上视觉语言的表现,它就变成了诗歌。“诗歌、音乐、舞蹈...在这些充满缪斯的精神事物中,都显示出节奏的重要作用及其独特魅力。诗歌以语言为媒介来传达词语的意思。音乐以声音为媒介来表现声音的和谐。舞蹈以身体动作为媒介来展示优美的姿势。这三者既独立又共同,节奏是它们之间的重要联系。随着人类对外界感知的日益敏感,在这两拍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发展出一种更加复杂的节奏感,这种节奏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使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充分理解其丰富细腻的情感意蕴,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美感。
1.1.2作为音乐的节奏
任何长度的音符,都没有时间的划分或力量的差异。这样的音符没有音乐意义。只有在这条延伸的直线上,不同长度的线段才能被分割,形成真正的时间节奏。狭义上,音乐节奏通常是指通过声音时间的有序划分和组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关系的声音序列。在构成音乐的三个基本要素中,节奏是最早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因此,它也被称为音乐的骨架,可以独立于旋律而存在。正如奥地利作曲家恩斯特·托赫在他的著作《旋律》中提到的,一个接一个发出的声音充其量只是一条苍白的音高线,不能算作旋律。只有通过节奏的划分和组织,它才能成为一首真正有生命力的旋律。
“毛诗序”有句谚语:“爱在中间移动,但在话语中形成。言语的不足使人悲伤,哀歌的不足使人歌唱,歌唱的不足,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用手跳舞,一个人可以用脚跳舞。“原始音乐可以说是人体运动的自然产物。节奏、旋律等等都来自我们祖先的原始舞蹈动作。俄罗斯著名艺术史学家普列汉诺夫(Plekhanov)曾在他的《没有地址的信》(Letter without Address)中指出,“对于原始人来说,音乐的主要内容是节奏,所以不难理解他们简单的音乐作品是如何从工作工具接触到他们的物体时产生的声音中产生出来的。《佛经》和《顺典》也有“向石头扔石头,与所有动物共舞”的记载。它描述了人们在敲击石刀、斧头和其他劳动工具时尽情跳舞的快乐场景。在许多原始狩猎部落中,鼓是他们用来跳舞的唯一伴奏乐器。音乐史学家普遍认为部落民族越原始,节奏感就越强,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也就越发达。直到今天,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仍然有许多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如果舞蹈的身体节奏是时间和空之间的运动组织,那么节奏作为一种节奏的时间形式,通过声音和三维媒体传达音乐的内在形态,使听众享受美,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和体验生活哲学。

1.2节奏的历史研究
节奏作为最基本的音乐组成部分,被音乐家视为表达和诠释音乐的唯一方式。美国音乐理论家格罗夫纳·库珀和伦纳德·迈耶在他们的著作《音乐的节奏结构》中写道:“研究节奏就是研究整个音乐。节奏不仅组织了所有的音乐元素,而且是由这些元素组织起来的,因此它产生和形成了音乐的整个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当我们试图给它下定义时,我们受到了一些限制,从而忽略了对节奏的内涵和本质的整体把握。纵观节奏研究的整个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对节奏概念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自19世纪以来,节奏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德国音乐理论家莫里茨·豪普特曼(Moritz Hauptmann)的两部节奏专著《和声与节奏原理》和雨果·黎曼(Hugo Riemann)的《音乐的节奏与节奏》中。霍夫曼认为节奏是一种不平等的划分,节奏是一种平等的划分。节奏的意义是通过节奏来体现的,而节奏的意义在于音符的持续时间。黎曼进一步拓展了霍夫曼的理论,认为重音在节奏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进一步将节奏重音分为三种类型——开始重音、中间重音和结束重音。同时,黎曼还将音乐中各种重音模式的定义和句子的正确划分总结为节奏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也对节奏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比之下,20世纪的节奏理论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景象。库珀和迈耶继承和发展了霍夫曼和黎曼的基本理论框架。在1960年他们两人合著的《音乐的节奏结构》一书中,对节奏、音乐发展和节奏自身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此外,本书还包括音色、短语和许多其他相关音乐元素的分析,内容丰富、细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他们不仅发展了以前的节奏理论,而且通过引用音乐作品中的大量例子来解释音乐中隐含的一些节奏规律。与此同时,美国著名钢琴家、评论家和作曲家理论家爱德华·锥形(Edward T.Cone)在他的《音乐的形式与演奏》一书中也详细论述了节奏理论与演奏实践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音乐的音乐形式本质上是节奏,它反映了音乐作品中节奏的起起落落、呼吸与吸引、联系与分离的意义。因此,表演者的基本任务是生动地展示音乐的节奏特征——“我们必须首先发现作品的节奏形式——它在音乐形式中意味着什么,然后尽量让我们的观众清楚地感受到这种形式。”
近年来,其他一些音乐理论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音乐节奏的相关问题。例如,莫里厄斯顿的音乐节奏分层理论认为完整的音乐作品是复杂的,整体节奏结构由所有节奏子模式组成。然而,另一位美国音乐理论家罗斯特恩,从音乐句法节奏的角度,主要论述了调性音乐的节奏拓展以及节奏与他作品音乐风格的关系。总的来说,20世纪的节奏理论,除了仍然致力于节奏原则的分析之外,也逐渐过渡到音乐表演与实践领域,倡导艺术理论与音乐实践的相互融合,共同推进。这一概念也为应用节奏理论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1.3节奏的基本要素
著名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郭沫若曾在《论节奏》中指出:“节奏的形成总是离不开两个非常重要的关系;一个是时间和力量的关系。”节奏在音乐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的节奏结构不是一个孤立的结构,它在音乐中的作用往往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有彻底理解和理解以下基本要素,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节奏在音乐表演中的特殊作用。
1.3.1速度
速度是表达节奏概念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它指的是音乐的速度。任何音乐的节奏都是在特定的速度框架下进行的。作曲时,作曲家经常使用一些速度术语来调节其作品的近似速度范围,如快板、拉戈板、慢板、柔板等。此时,除了改变速度的明显迹象之外,整段音乐都应该以设定的速度演奏。然而,实际情况是,当我们演奏特定的音乐作品时,如果我们只坚持乐谱给定的速度,作品就会显得机械、呆板和毫无生气。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应该在演奏中有一些紧张或放松的节奏变化,以获得情感上的放松。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表演者的“第二创造”。一贯的规则是任何作曲家标记的速度都是为音乐本身服务的。演奏音乐时使用绝对一致的速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1.3.2节奏
统一的节奏是音乐作品的基础。正如我们的心一直在有规律地跳动一样,音乐应该不断地、均匀地演奏。节奏作为音乐时间运动规律的表达,决定了整部作品的旋律风格、音乐结构、音乐情感等重要特征。一般来说,快歌通常表达快乐、兴奋、兴奋和跳跃的心情,而宁静悠扬的抒情音乐、庄严的颂歌和表达悲伤的音乐最适合较慢的速度。因此,我们经常需要选择一个固定的节奏单位作为音乐作品的基本节奏单位。例如,谱首的符号“=120”表示音乐有节奏,一次有四分之一音符,每分钟有120次。这意味着无论音符在什么时候出现,音乐的速度都应该是一致和稳定的。
1 . 3 . 3[持续时间/br/]我们已经知道一个孤立的音符没有任何节奏意义。没有短音符,就没有长音符。时间值的作用是显示音乐音调的长度和长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音乐作品中,时长、发音点和音乐停顿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一个基本的节奏事件,即一段有声或无声的音乐时间。短暂的持续时间具有很强的声音动力,在音乐中往往不稳定,情绪波动。另一方面,持续时间长的声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音乐情绪缓慢而平静。不同持续时间的音符交替使用,形成音乐的乐章。因此,持续时间也被认为是音乐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说到持续时间,节奏的概念必须包括在内。节奏类型一般是指根据不同节拍的节拍强度特征,通过组合相同或不同持续时间的音符而形成的各种结构形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点节奏、切分节奏、自由节奏、连续声音、休息等。在实际的音乐作品中,各种节奏类型经常交替使用,从而在不同的长度、密度和强度之间形成对比。只有这样,形成的音乐才能有生动丰富的情感内涵,才能真正渗透到听众的心中。
1.3.4强调
说到强调,我们必须提到节拍和节奏之间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节奏是“一种流动的、不可分割的时间状态”,并认为它是“具有周期性和重复性特征的音乐时间的量度”。从某个角度来看,节拍是一个时间单位,在这个时间单位中,各种音乐节奏按照一定的强度规律来回循环。节奏取决于节拍的组织和安排。因此,也可以说节拍是节奏规范化和有序化的产物。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拍应力的周期性运动来表达的。

2音乐节奏的功能效应.................................................................................................16-32
2.1音乐节奏的表现..............................................................................................16-22
2.1.1节奏的动态效果..............................................................................................16-18
2.1.2节奏的建模效果..............................................................................................18-20
2.1.3节奏的文体效果..............................................................................................20-22
2.2节奏对人类的心理影响..............................................................................................22-32
2.2.1节奏训练促进身心平衡发展..............................................................................................24-26
2.2.2节奏训练促进人类智力发展..............................................................................................26-32
3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节奏训练..............................................................................................32-44
3.1基本节奏训练..............................................................................................32-35
3.1.1速度感训练..............................................................................................32-33
3.1.2节拍感训练..............................................................................................33-34
3.1.3节奏训练..............................................................................................34-35
3.2复杂节奏训练..............................................................................................35-44
3.2.1一部分复合节奏..............................................................................................35-37
3.2.2多声部复杂节奏..............................................................................................37-39
3.2.3节奏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教学手段....................................................................................39-44

结论
视唱练耳教育教学是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语感。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各种思维能力,实现个人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音乐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乐谱语言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对音乐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在听、写、记、唱、节奏等练习的同时,学生也感受到音乐中的和声和节奏之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丰富想象力和崇高精神享受。
视唱练耳教学是从教学行为的角度出发,将语言、音乐、身体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节奏无疑占据了其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节奏感不仅能培养敏锐的音乐感,发展音乐记忆和歌唱演奏能力,还能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提高音乐演奏的整体水平和造诣。
节奏作为一种根据一定规则将分散的个体声音分组的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民族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随着音乐的发展,节奏模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规则到多变的漫长演变过程。正是因为人们在简单节奏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探索更加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人们在从事音乐活动时获得了更加细腻敏锐的节奏感知和表达。因此,科学规范的节奏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音乐意识,发展我们的全面创新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将潜在的节奏本能转化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应、自控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均衡发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进一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