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刘震云小说存在意识研究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刘震云小说存在意识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小说,故乡,创作
论文概述:

在作者完成对乡村的拒绝之后,作者将眼光转移到城市,开始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思考。现代物质文明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和刺激感,强大的物质欲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越来越严

论文正文:

第一章绪论

刘震云是当代河南作家乃至整个当代文坛的一位独特作家。他于1982年以多种身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最早的小说如《塔布》、《新兵连》、《单位》、《鸡毛》等一经出版就十分出色,刘震云因此获得了“新现实主义”骨干的称号。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刘震云先后创作了与“故乡”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如《人头》、《故乡世界黄花》、《故乡相处与流传》、《故乡面花》等。,成功地实现了创作风格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从此刘震云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称谓“新历史主义”作为统领。2003年创作的《手机》和最近创作的《我的名字是刘跃进》描述了现代科技元素注入农村生活、城市生活甚至人们的心理和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这使得刘震云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2009年,刘震云带来了酝酿了三年的新作《一句话到一万句话》。刘震云也因这部作品被评论家莫罗(Moro)称为“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
无论是新现实主义还是新历史,刘震云始终坚持自己的写作立场。他密切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面对贫困的苦难、权力的诱惑和科技带来的情感困境,刘震云一直在思考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生存。他是“一个鲁迅作家,一个鲁迅的痛苦和精神探索者”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结合赋予了刘震云更多的身份。作为演员、编剧、制片人和作家,他受到了学术界和评论家的极大关注。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刘震云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和评论。然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和规模。虽然目前有很多研究论文,但还没有研究专著出现。刘震云小说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如下:第一,刘震云新写实小说研究。新写实小说坚持完整再现社会生活的原则。作者在创作时保留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只对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绝对客观的描述。刘震云于1979年开始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瓜蒂之夜》,并开始了他的“新现实主义”创作之旅。后来的作品如《乡村变奏曲》、《带花的小房子》、《罪人》、《头领》和《禁忌》、《新兵连》、《单位》和《鸡毛在一个地方》等也被列入“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范畴,特别是《单位》和《鸡毛在一个地方》是“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对于刘震云新写实小说的研究,更具代表性的是“权力意识”和“反讽意味”——论刘震云新写实小说的特点、文立的“刘震云新写实小说中的社会生活”和郭庆歌的“揭示人类生存困境——刘震云新写实小说初探”。
二是刘震云官场小说研究。对刘震云官场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权力的批判上。对于刘震云官场小说的具体定义,由于小说主题内涵的多样性,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我认为如果小说的分类严格按照小说的中心主题来界定,官场小说在这里特指“官场”和“官人”。对“官场”系列小说的研究优于其他小说,包括董温韬和陈春春的《论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权力”特征》、刘方川的《异己力量戳人的现实弱点》——刘震云的《官场小说》和异化理论的体现。易永祥对“官场”和“天上的官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写了内容上的相似之处,还写了两者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三是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研究。一些研究者称“故乡”系列小说为“新历史”小说,主要包括以“故乡”和“温孤1942”命名的三部小说。这些小说共同展示了历史存在的荒诞感,展示了对历史存在的深刻追求和记忆。刘梅在游戏中对历史的重新审视——论刘震云的小说是对个人作品最具代表性的阐释。摘要:刘瑾从历史到灵魂的追问——兼论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施德昭的“刘震云的“故乡”系列小说、毕凌克的“从到——论刘震云故乡系列小说对神话的解构意义”。
四是刘震云现代小说创作研究。我称刘震云的小说为新世纪现代创作。按照时间顺序,它们是“一腔胡言”、“手机”、“我叫刘跃进”和“一万句话”。在这些作品中,手机和u盘等技术元素开始融入人们的生活。小说主要描写现代科技元素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双重影响,批判现代科技救不了我们的信仰危机和情感危机。越来越多的人的普遍情感受到现代科技因素的挑战。此外,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这些作品也被拍成了更多人熟悉的影视作品。目前,学术界对刘震云现代小说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它主要是对个人作品的分析。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常玉容和张十堰的《言语所遭遇的技术理性世界的尴尬——解读刘震云小说的主题意蕴》、杨亚林的《杂色现实中的野性与冷酷人性的叙述——读刘震云的小说》、徐宏的《热烈的讨论:刘振河的》等。这些文章影响了……13-15
从叙述模式看,

............................
2.1新世纪刘震云小说的“城乡两栖”成长体验,……11-13
2.2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2.2.1居住与军事经历……13-14
2.2.2对人性异化的理解.........14-15
2.3庄子的思想特别感兴趣……15-16
2.4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焦虑……16-18
第三章刘震云的生存意识及其表达……18-33
3.1按物质贫困调查人性..............................18-21
3.2权力下人性的异化……21-23
3.3历史交叉考察下的柔情...................23-27
3.4技术困境中的道德迷失……27-33
第四章刘震云存在意识的悖论....33-39
4.1地方文明的矛盾心理……33-37
4.1.1不变的家乡情结.......33-35
..............................
[/ Br/]第五章结论

在简单分析刘震云小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对刘震云小说生存意识的分析是现代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并分析了探讨刘震云生存意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意识是头脑中相对稳定的动态反物质结构,是思考的结果。任何一种意识都是在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与早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个鲁迅作家,一个具有鲁迅敏锐眼光和头脑的伟大作家,他的生存意识的形成必然与时代环境、地域生活环境、历史传统、时代变迁以及后来接受的思想教育有关。文学是对人类的研究,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是他们本土文化的代表,而文学是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因此,文学必须是全国性的。它的身体渗透着民族文化的血液和精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
在文章的第一章,作者着重分析了刘震云存在意识的成因。本文从城乡共同作用下的成长经历、西方思想特别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庄子对刘震云存在主义思想形成的影响、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共同生存焦虑四个方面对刘震云独特存在意识的形成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二章,在分析刘震云存在意识在小说创作中的体现时,基本上是按照小说创作的时间顺序进行的,理论简单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早期温柔乡土小说描写物质困境下人们的人性困惑,“单位”系列小说和官场小说描写权力困境下人性的异化, “故乡”系列小说描述了历史交叉下的热烈审视,现代小说创作描述了科技困境下的道德缺失。 纵观刘震云的创作过程,我们发现刘震云是一位具有同情心的伟大作家。无论是他早期对家乡温暖的怀念,他对家乡贫困物质困境的揭露,他对人们日常生活复杂而复杂的描述,他对单位官员圈子中人们虚伪的描绘,他对人民精神与权力异化的书写,他对宏大历史叙事结构和家乡历史的重写,还是他后来对科技理性对人民道德情感入侵的批判。作者始终坚持文人意识,实现了对人类四种生存困境的描述,即物质困境、权力困境、历史困境和技术困境,揭示了人类生存在一次又一次转向过程中的意义。
通过对刘震云独特生存意识的分析,我们发现故乡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在作者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家乡的影子。作者同情家乡人民遭受的物质苦难,但批评了家乡人民的奴性和旁观者的心理。作者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家乡人民记忆中主题和表达的变化。同时,刘震云从贫困和权力的角度完成了农村生活的书写,并对农村的整体生活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作者的作品中,乡村不再是游戏梦想中的一个温柔的村庄,而是一个人们在贫困阴影下无休止斗争的地方。没有美和简单,只有人性的异化和扭曲。作者打破了前一位作家对家乡的热情书写,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农村图景,无情地粉碎了人们内心关于美丽家乡的神话,完成了对矛盾中的地方文明的重新审视。
在作者拒绝农村之后,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城市,开始思考现代物质文明。现代物质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兴奋。强烈的物质欲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城市梦破灭后,作者开始批判现代物质文明。一方面,现代物质文明没有给人们带来真正的物质繁荣,另一方面,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繁荣,反而使人们的心灵更加沙漠化。它还指出,现在困扰我们的不再是生活的艰辛或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人与人之间日益缺乏信任和内心无法消除的孤独。物质文明的发展不能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在对小说的分析中,作者完成了对地方文明和现代物质文明的双重审视和批判。这是大多数人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拒绝农村和城市,生活在地方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悖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