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探

28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初探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8000字
论点:群体性事件,网络,社会
论文概述:

本文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了探讨,试图揭示此现象背后的一些共同的规律。从现实层面和网络层面分别提出了了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

论文正文:

徐溢理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中国正进入社会转型、深化改革和利益格局调整的关键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至今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它也暴露出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缺乏保障制度、弱势群体权益得不到保护、消极思想蔓延等。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当这些问题超出了一些人的容忍和心理极限时,很容易引起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以及社会中人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民尽其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另一件事——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其对我国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加。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整个社会对互联网的依赖正在逐步增加,无论是宏观经济和政治影响,还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微观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2010年6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数据,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4.2亿。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集中的领域,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得到了综合利用,人类的现代服务手段最为集中。它是最现代、最流行的信息载体和通信工具,通信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同时,它还具有扩散性、互动性和私密性的特点。互联网的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很容易形成一个“舆论聚集的地方”。由于网民的构成不同,这种“民意”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也可能被他人利用,根本不代表民意。这种双重属性使得网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两种对立的作用成为可能。……
...................

2互联网群体性事件概览

2.1互联网群体性事件概念

随着“南京天烟房地产局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员及妻子群体海外事件”、“云南捉迷藏事件”和“陕西周虎事件”的发生,一个新名词“互联网群体性事件”逐渐与它们分离,成为这些事件的统称。然而,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学术界的研究并不深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网络团体活动字面上由“网络”和“团体活动”两个词组成。要理解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首先要分析“网络”和“群体事件”的概念。这里的“网络”特指互联网,而不是其他类型的网络,如人际网络等。
在范平、叶土顺编辑的《党建词典》中,认为“群体性事件一般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由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群体的聚集而暂时形成的各种事件,表现为人民内部的矛盾,通过无法律依据的规模聚集、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多数群体语言或身体行为的冲突, 或表达要求和意见,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和制造影响,从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学术界最早关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者引入了这一概念,因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同时又与网络密切相关。虽然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源于群体事件的概念,但学术界对网络群体事件与群体事件之间关系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学术界围绕这一问题对“网络群体事件”的概念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网络群体事件只是群体事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网络群体事件的延伸。刘小锋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了某种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连接和组织、发布和传播信息,以制造舆论、发泄不满、造成不利社会影响甚至威胁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杨九华的观点更进一步。他认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为共同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进行联系和组织,在现实中异常聚集,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暴力事件。”……
................

目录
.........................................................................................................................一、
摘要.............................................................................................................................二
1绪方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
1.2文献综述..............................................................................................................(2)
1.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5)
2互联网群体事件概述
2.1互联网群体事件的概念....................................................................................(7)
2.2互联网群体性事件的特点....................................................................................(9)
2.3网络群体性事件发展趋势分析............................................................(11)
3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3.1和谐社会的内涵.................................................................................................(14)
3.2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15)
4构建和谐社会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4.1现实层面的因素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22)
4.2在线层面的因素是爆发在线群体性事件的直接原因。................................(26)
5正确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Br/]5.1切实应对措施......................................................................................(30)
5.2网络级响应措施......................................................................................(32)
参考..............................................................................................................(38)

结论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社会转型期是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和公平等社会矛盾瓶颈制约最严重的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衡,社会容易失去秩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和重建”的管理时期。“
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此前的社会变革空给中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现阶段我国各领域都存在矛盾和冲突。在经济领域,我国有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济利益并存。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东西、城乡)、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分配领域,不公平分配已经成为矛盾的焦点。在政治领域,腐败、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大量存在,政府公信力下降。在社会领域,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多元化现象十分突出。人们的世界观、个人观和价值观趋于多样化,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思想和与改革不相容的旧思想之间的不断对抗。
总的来说,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在不断提高。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中国必须推进法制建设,保护所有市场主体的权利。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大量保护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与此同时,政府不遗余力地宣传法律法规,并对人民进行法律教育。此外,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各种违法行为,也使公众能够在现实中接受持续教育。这些原因使我国公民的民主和权利保护意识普遍提高。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君如。[《和谐社会研究八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02)
[3]阎韩曙。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财务信息参考。2005(02)
[4]余克平。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1)
[5(美国)内格罗蓬特。数字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6](美国)约翰·奈斯比特。总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7(英国),作者鲍尔。包永宁译。预见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律[。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8]罗伯特。门施、郑培云等译。市场人群与骚乱:大众热情的现代观点[·米】。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6
[9]曼努埃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0]阿尔文·托夫勒,黄敏建,译。第三波[】。中信出版社,2006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