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移动新闻媒体发展研究

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移动互联网下移动新闻媒体发展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0000字
论点:互联网,媒体,研究
论文概述: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已进入一个活跃时期,这一新兴传播技术必将和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一起共同推进新媒体传播力量的构建,最终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强大影响和推动力。

论文正文:

第一章,许仑

(1)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根据2010年《中国传媒蓝皮书》发布的最新报告,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达到4907.96亿元,其中手机传媒产值最高,达到1544.2亿元,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31%;电视产值893.6亿元,报纸产值617.36亿元。其他媒体领域产值中,图书557.24亿元;网络477亿元;广告代理机构426亿元;期刊196.67亿元;这部电影耗资106.65亿元。广播71.87亿元;音像制品总量17.37亿元。报告还预测,2010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产值可能达到或超过5620亿元,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整个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3.56亿,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5.13亿,占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9.4%。
随着3G和“三网融合”进程在我国的不断推广和发展,以及移动通信行业和媒体行业的融合和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媒体将成为最强大、最活跃的新兴媒体之一,这无疑将对社会形态和新闻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中国3G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由此构建的新的信息传播生态将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传播环境。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媒体已经成为新的生活娱乐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媒体传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移动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的限制,在互联网上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在《中国移动媒体研究报告》中,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将移动媒体分为五种形式,即手机报纸、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手机电视和手机小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无限兴奋的媒体形式将成为移动媒体平台上的一些流行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发展将实现移动媒体形式的新整合,并将对我们的信息传播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国内对单一形式移动媒体的研究非常活跃,主要集中在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的研究上,呈现出电子传播、新闻传播、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的形式。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和理解,从早期的移动WAP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探讨,如袁磊的专著《建设战略终端:移动互联网改变商业未来》,李高光的博士论文《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刘汉坤的硕士论文《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探讨:以中国移动为例》。王东辉硕士论文《3G条件下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研究》、陈睿硕士论文《移动互联网业务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王国兴硕士论文《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研究》、何达硕士论文《移动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刘宁宁博士后报告《移动互联网增值业务的研究与实现以及3G业务发展策略研究》等。,所有这些概述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广阔背景。自1999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移动互联网”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和业界一直非常活跃。通过将“移动互联网”输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取得了如下成果(如下图所示):自1999年以来,仅发表了11篇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章,2005年至2011年,研究论文数量快速上升。尤其是2009年,3G在中国的第一年,“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文章数量从2007年的248篇迅速上升到2009年的1187篇以上。截至2011年1月7日,2011年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文章已达2307篇。
随着3G和“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研究的热点。关于移动媒体的研究,邝文博的专著《移动媒体导论》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移动媒体的研究著作,在中国尚属首次。童小羽等人的著作《第五媒体的原则》(The Principle of the Fifth Media)从“第五媒体”的角度分析观察了移动通信的发展,提出了关于“第五媒体”的新理论和新观点,形成了“第五媒体”的基本理论框架,总结归纳了“第五媒体”的传播模式。美国媒体哲学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的专著《手机:牢不可破的电话》(2004)系统地阐述和总结了手机媒体的媒体形式。媒介形态研究者罗杰·费德勒(roger federer)在《媒介形态的变化:理解新媒体》(2000)一书中,在新媒体的讨论部分对手机媒体的媒介形态做了一些理论上的阐述,并深入研究了手机媒体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其专著《数字生存》(1997)中,展示了现代数字技术对人类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以及各种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3G背景下移动媒体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郭全中的《四大电信运营商移动媒体战略比较研究》(media,2008年第4期)和《中国移动媒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人民网络媒体频道,2008年4月10日)、《3G背景下电信运营商移动媒体发展战略》(人民网络,2010年3月11日),其他研究论文主要探讨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的发展、战略、通信模式和运营模式例如,俞阎志的硕士论文《手机电视媒体发展研究》,王亚宏的硕士论文《国内手机媒体生态研究》,夏美媛的硕士论文《欢迎来到手持通讯的新时代——手机报纸的现状研究与展望》。柯泽的硕士论文“传播学视角下的手机报纸研究”,王勇的硕士论文“中国手机报纸的形成、特点及发展前景”,王玲的硕士论文“手机媒体与媒体生态的重塑”,不同于林娟的硕士论文“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牟惠玲的硕士论文“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新媒体发展的比较与启示”,王虎的博士论文“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等。

(2)研究方法……13
(3)研究意义与创新……13-14
第二章,移动互联网媒体生态的形成……14-28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14-18
(2)“移动互联网”在国外的发展现状……18-21
(3)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21-28
第三章,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移动新闻媒体生态研究...................28-36
(1)移动媒体和其他的定义……28-31
1。主要应用分析……28-30
2。移动互联网的通信特征……30
3。移动媒体产业生态……30-31
(2)媒体系统和政策环境……31-32
(3)移动媒体新闻传播分析第四章……32-36
,移动媒体的发展战略与前景……36-42
(1)移动互联网战略……36-41
1。中国移动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39-40
2。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40
3。中国电信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40-41
(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移动媒体战略……41-42
第五章,移动新闻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及其重塑……42-49
(1)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的出现……42-44
(2)移动媒体对新闻制作模式的影响……44-46
(3)“微评论”与新闻评论场的形成……46-49
1。“微评论”与新媒体新闻评论的创新趋势……46-47
2。“微评论”的生成……47-48
3。“微观评论”与新闻评论场的形成……48-49
第6章,移动媒体监管研究……49-55
(1)……49-51
(2)移动媒体中的媒体道德……51-55

结论

cmnet的建设和发展已进入活跃期。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必将与云计算和移动智能终端共同推动新媒体通信力量的建设,最终将对中国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影响和推动。技术力量的转变促进了媒体形式的不断演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推动了大型媒体产业的融合进程。移动通信技术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技术基础。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现在它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大数据传输和多媒体应用服务为特征的3G时代。它正在加速向更高传输速率的4G技术发展。桌面互联网在过去20年的发展为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基础。固定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资源和丰富的网络应用也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一定的资源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包括新闻客户端、即时通讯应用(如QQ)、微博(推特)、社交网站(脸谱)、UGC制作内容、OTT应用、LBS应用等。移动互联网具有明显的移动性特征,其传输特征包括信息的智能处理和以大量应用的形式呈现在终端层面和商业领域。在网络层面,移动互联网具有广泛的区域普遍性,可以支持永久在线。同时,它有一个完美的自动计费平台,可以与社会和商业系统无缝链接。在传输系统上,点播和广播并存,可以实现病毒传输。

参考

[1]陈利丹。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观。[·米】。北京:明凯出版社。1993.
[2]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胡勇和范海燕。数字生存。[·米】。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米】。北京:林雪出版社。1999.
[4]郭广清。沟通课程。[·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马歇尔·麦克卢汉,周闲,许军。理解媒体——关于人类的延伸。[·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罗杰·费德勒。了解新媒体。[·米】。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张郭亮。媒体与社会。[·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吴其川。世界电信业:分析与思考。[·米】。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鲁群。新媒体革命:技术、资本和人重建媒体产业。[·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周振华。信息化和产业一体化。[·米】。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