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交媒体环境下中国公益传播的新形式分析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交媒体环境下中国公益传播的新形式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公益,传播,中国
论文概述:

本文写到这里,已经行将结束;但中国公益传播的发展进程却将不断发展。我们可喜地看到,社会化媒体在推动中国公益传播快速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为公益传播开辟了全新的途径与全新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的起源
自2008年1月10日以来,中国南方各省一直遭受暴风雪和冻雨的袭击。暴风雪已经影响到中国中部、南部和西部的14个省市,覆盖了中国近一半的地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时,道路和铁路被封锁,电网遭到破坏,导致大规模停电和供应短缺,威胁到1亿多人的生命。此时,中国扶贫基金会做出及时回应,并与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Sina.com联手推出“与你同在,今冬不会寒冷——南方雪灾紧急救援行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南方雪灾地区的贫困灾民。活动发起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几天之内,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网民来电,13万名网民通过短信渠道向此次活动捐款,40多家企业和单位通过新浪公益救助平台向雪灾受害者捐款和捐赠物资。截至2月13日,Sina.com已经为该活动发表了50多篇文章,并在首页发布了一个与该活动主题相关的链接,时间长达3天。它还公布了活动内容,并在新闻中心的头版和抗击风雪专栏上实时更新。这是中国商业网站首次参与与重大灾害相关的公益慈善传播活动。信息的及时发布、广泛的影响力和大量的网民参与,共同展示了网络媒体在公益信息传播中的优势。
同样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很快在北京举行。作为奥运会开幕式前后的传统仪式,奥运火炬传递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随着世界最高级别的体育赛事首次在中国北京举行,中国1.6亿网民的热情早已被奥运激情点燃,所有主要的网络媒体也纷纷摩拳擦掌。规划并启动了在线火炬传递互动公益活动。火炬传递模式的理念模拟了互联网的开放性、全球性和快速性,北京奥运会的信息传递给了世界各地的网民,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想法提出后,很快就被中国在线媒体所追求,新华社、人民网和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网站为奥运火炬传递开辟了专门页面。新浪博客、腾讯QQ、搜狐博客等新在线媒体推出奥运火炬传递互动活动,满足了亿万中国网民“人人都是奥运火炬手”的奥运梦想。新媒体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首次实现了传统大众媒体无法实现的互动传播效果。其广泛的沟通和热情的回应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奥林匹克火炬在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传递。2009年8月,绿色和平组织在中国最大的社交网站人人网(Renren Online)上正式推出公共主页,旨在更好地向中国年轻学生展示绿色环保的公益理念。其主要栏目包括组织简介、最新发展、环保信息、公益照片和视频。
作为Web2.0网络技术的代表产品,社交网络网站(SNS)不同于传统网站,后者主要以静态平面发布信息。相反,社交网站在服务平台上整合网民真实的人际交流和个性化的生活信息,实现一对一的有效人际交流。绿色和平组织刚刚抓住人人网这一中国社交媒体发展的有效机遇,并利用这一新兴平台与众多环境支持者,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实现持续、丰富的互动交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组织之一,绿色和平组织深刻理解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社交网站不仅可以为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提供一个低成本的沟通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绿色环保的公益理念深深植入用户的脑海。2010年3月15日,一项主题为“学校建设用铅笔”的公益活动出现在新兴微博新浪微博上。活动发起人梁淑新,被网民称为“公益草根”,在短短25天内,通过用爱心进行物物交换和竞价,为广西昭平县走马乡佛顶村小学的改造筹集了15万多元。梁淑馨已经不是第一次通过新浪微博发起公益活动了。早在一年前,他就因在微博用户中呼吁“不穿裤子坐地铁”而为网民所熟知。
自从民用互联网普及以来,越来越多的公益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基层网民。公益活动的爱心传播也已成功移植到微博等典型的社交媒体中。根据调查,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了许多“贪睡爱好者”的关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名人的关注和参与。第一个加入的是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曾子墨。然后陈瑶、马志海、李连、柯兰和王锴等明星相继加盟。公益的有效性从新浪微博的虚拟空迅速传播到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南方日报、京华时报、信息时报等传统媒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掀起了第一波“微公益”。2011年1月25日,正当大家陶醉于农历新年的喜庆气氛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余荣剑教授在微博上发起了一项名为“拍照拯救乞讨儿童”的微型公益活动。这项活动一经启动,就引起了全国网民和公安部门的关注。网民们用手机记录了涉嫌被绑架和乞讨的儿童的照片,并上传到微博上。借助微博信息平台的庞大用户群和传播的即时传播,他们希望家中有失踪孩子的父母能够借助微博平台的海量线索找到被绑架的孩子。
“徒手乞讨儿童”官方微博仅在5天前的1月25日正式发布。一万多人关注了这个微博,新浪微博上发布了300多条关于乞讨儿童的信息。这一广泛的公益微博动员运动后来得到了许多学者和政府决策者的反思,使得乞讨儿童的社会问题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微博,一种新媒体的存在,第一次展示了它促进社会进步的能量。从在线论坛到公共服务博客,从社交网站公共主页到微博公共服务的诞生,从关注中国到改变社会,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提高,一次又一次地促成了近年来中国公共服务传播历史的高潮。一些学者甚至直接将2008年称为中国公共服务传播的第一年。它隐含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2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和方法...................8-13
1.3...................13-14
1.4研究...................14-16
第二章社交媒体概述...................16-22
2.1社交媒体的诞生...................16-18
2.2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演变...................18-20
2.3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20-22
第三章社交媒体为中国公益传播带来新机遇...................3.1社交媒体扩大公共福利传播空国际-...................22-23
3.2社交媒体丰富了公益传播的内涵...................23-24
3.3社交媒体增强公益传播效果...................24-25
第四章社交媒体环境下中国公益传播的新形式...................25-37
4.1多元化沟通主题...................25-30
4.2多样化沟通形式...................30-33
4.3媒体融合...................33-35
4.4传播效果的传播...................35-37
第五章社交媒体环境下中国公益传播面临的新挑战...................37-40
5.1公共福利信息在...................5.2[复杂的传播环境...................38
5.3舆论导向混乱...................38-40

结论

本文就写在这里,即将结束。然而,中国公益传播的发展进程将会继续发展。我们高兴地看到,社交媒体在推动中国公益传播快速发展中发挥的特殊作用,为公益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新思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体制和机制与国际化接轨的发展态势。更重要的是,作为社会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事务之一,公益传播无疑可以在社会的合理整合中发挥作用。因此,其历史使命不容忽视。毕竟,社交媒体仍然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和变革机遇并存,步履蹒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我们也发现了它的局限性,例如缺乏信息的守门人及其通信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这些都不能阻止这一新事物向前发展。社交媒体不会消失,而是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其公益传播的使命不会被这些固有的缺陷侵蚀。
最近,关于社交媒体是媒体还是平台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专家学者也表达了不同的理解和观点。笔者肤浅地认为,这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无论是平台还是媒体,它都会在公共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这个信息平台的管理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幸运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可信的信息技术企业,如新浪、腾讯、搜狐、百度等。虽然他们自己的定位不是媒体,但他们正在努力探索公共服务传播中平台与媒体的结合。他们相继建立了公共服务交流平台2.0。它将平台的自由生产力与审查和监督信息的权利相结合,并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和用户的粘性。支持更多高质量的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公益项目在此平台上发展。或许,这表明未来的公益传播将是一个不失去其公共性、不阻碍网民自由参与的平台。

参考

[1]郭广清。通信课程[硕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张郭亮。现代大众传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林兵。[传播学导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4]胡郑融。传播的一般理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5]张郭亮。传播原则[。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黄丹。新闻与传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7][·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林雪出版社。2004
[8]智廷荣,张磊。传播学研究方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9]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西门路上,刘清华郭亮。新兴的互联网革命[。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