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36字硕士毕业论文跨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写作——虹影小说解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5636字
论点:虹影,文化,创作
论文概述:
也许虹影的写作是属于最有争议的一类,但在这个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使用断然的价值判断是过于轻易的行为的。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承受力去理解这种极端的存在。人们接受了先锋派的小说叙
论文正文:
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洪英开始成为自由作家。作为那个时期为数不多的自由作家之一,她既写小说又写诗。20世纪80年代末,她就读于鲁迅文学学院和复旦大学。1991年,红英在伦敦学习并定居。几乎所有重要的小说都是从那以后写的,包括《饥饿的女儿》、《国王》(后来改名为《英国情人》)、《女人有旅行》、《上海之王》和《上海之死》。她的代表作已被翻译成世界各地的25种语言。除英语、法语和其他主要欧洲语言外,她还被翻译成芬兰语、波兰语、葡萄牙语和越南语。除了受到西方出版商的青睐,洪英的作品也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高度赞扬。例如,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沈默曾经说过:“红英的作品尖锐、不妥协、直接,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但也充满诗意和优雅。”
作为一名作家,红英的身份是多样化的:女性,中国作家,生活在国外。红英不仅承载着东方的传统文化,而且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写作的。所有这些都使其文本不可避免地具有跨文化特征。在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作品。著名学者勒戴云认为”...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的处境和文化框架,对\"外国土地\"和\"其他\"的研究往往取决于研究人员本人和他的国家的处境和条件。这句话适用于研究人员和受试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评判文学作品,是因为在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文学是实践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文学以其自身的审美形式展示了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阐释。文学不仅是文化意义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角色”,可以承担传播和理解的作用。在跨文化“流通”过程中,由于传播者身份、语境和传播目的的不同,同一文化将呈现不同的形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家身份和立场在跨文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虹影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与她多样化的身份有一定的联系,这使得她的作品复杂多样。具体来说,虹影小说创作的时代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巨变的特定时代,也是世界形势从两极分化向多极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文学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使得虹影小说在创作主体心态、题材选择、艺术探索和文化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研究价值。特别是,作者在1996年至2000年间创作了几部重要的小说,如《饥饿的女儿》、《国王》和《阿难》。这些文本创作于作家创作的巅峰时期,是作家的代表作,具有后殖民文本的特征。根据广义的后殖民理论的定义,后殖民文学是指“对殖民关系进行批判性审视的文学”文学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反抗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殖民国家的人民通过武力或其他方式为自己争取历史主体地位的一种情况”。然而,中国的情况相当特殊。一方面,中国在历史上从未沦为一个完整的殖民地,因此在涉及外国的写作中没有明确和自觉的反抗意识。另一方面,它实际上是在遭受帝国主义的力量,它也在遭受现实中的强大诱惑。因此,本文所指的后殖民文本是受西方制度文明、物质优势和思想文化自然优势影响的文学创作。这些文本总是在人物设置中设置异国情调的人物,在情节设置中展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或融合努力,从而在他人镜像的反映下发展当代中国人头脑中存在的自我认同描述。在这样一个时代,批评家在进行文学批评时,需要将文学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这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后殖民批评的重要原则。本文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作家的“自我塑造形象”与“东方主义”的关系。在图像学中,“社会集体想象”是指观察者或作者所在的社会对外国的整体理解,是创造了外国形象的作者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空,也就是说,作者创造的“外国形象”更多地反映了“自我”文化的需要。虹影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民族形象展现了中西文化关系的力量差异,并结合了她自身的文化身份,展现了自我东方主义的形式。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作家在跨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叙事文本中隐含的女性意识。在当今文坛,红英是一位特殊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有明显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她早期作品《女人有一条线》和后来一些作品的具体分析,指出从欲望写作到社会叙事的转变,以及从女性的私人空到公共空的延伸,意味着虹影从未满足于停留在女性文学有限的私人空空间,而是走向了更广阔的女性表演空。红英创作的小说出版后,在国外引起了很大反响,随之而来的是好评。然而,在中国,虹影小说的研究现状分散且不尽人意,只有少数评论文章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现象。陈晓明、刘再福等人对红英的小说评价颇高,而其他评论家将红英的小说归类为流行一时的“耳语写作”和“身体写作”。本文在参考这些评价的同时,结合具体文本,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虹影的写作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虹影小说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整体性和深度方面。本文从虹影小说的小说文本实践出发,通过解读虹影小说呈现的文本风格,探索虹影小说的文化精神诉求,进而客观评价虹影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以跨文化语境为切入点,从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虹影小说进行了必要的、整体的、文化的诗学分析,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
引言
第一章自我东方主义的文本写作
1.1虹影小说中的自我塑造形象...........................................................................................................................................................................................................................................................................................................................................................................................................................................................................................................................................................................................................................................................................................................................................................................................................................................................................................................................................................................................................................................................................................................................................................................................................................................................................................................................................................................Br/]1.3跨文化语境中的叙事策略20
第二章跨文化叙事文本中的女性意识
2.1从个人欲望到社会情境26
2.2从女巫到女王——白日梦的延伸33
2.3定位与超越39
结论43 [/BR/]参考文献45 [/BR/] [/BR/ ]结论[/BR/]本文通过研究洪英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讨论了作者自身的文化和性别影响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体现在她所创造的文本形象中,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文本形象实际上是她自身文化和性别影响的产物。 在《饥饿的女儿》中,红英塑造了“66”的形象,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年轻女孩。在《英国情人》中,她创造了闵,一个展示东方奇迹的奇怪女孩的形象。通过这两个画面,红英描述了“抗日战争”、“大饥荒”和“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而难忘的岁月,以及中国人所经历的重大灾难。她写的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在这些特殊年代的苦难,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苦难。詹姆逊就是这么说的:“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了第三世界流行文化和社会受到影响的寓言。”通过这个寓言,中国人民在这个残酷的现实中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苦难,被苦难压抑的激情得以展现。对于跨文化叙事作品来说,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会使其作品具有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特征,而虹影的作品则表现出“自我东方主义”。“自我东方主义”是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延伸理解。它主要是指东方文化身份的作家,他们以西方想象自己的方式想象自己,创造自己,从自己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肯定自己,肯定自己,并在跨文化创作中进行“自我表征”。这种“自我表现”往往与西方在讨论东方时的刻板印象或固定形象相一致,即图像学中的“修辞”,形成了与西方趣味相同的“阴谋”关系。洪英的一些作品表现出“自我东方主义”的特征。我们不能因为她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就否认她对中国文化弊病的批评。西方的眼睛也可以成为我们反省的视角。
参考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林树明:《多维视角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美国]雷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刘翔宇等,《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美国]布思:《小说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5]洪英:《饥饿的女儿》,知识出版社,2003年。
[6]洪英:《英语爱好者》,冯春文艺出版社,2003年。
[7]洪英:《女性有事业》,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