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985字硕士毕业论文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20985字硕士毕业论文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分析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985字
论点:女性,研究,男性
论文概述:

女性文学现如今是已经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繁荣之态后继续向前发展,偌大的当代文坛上已有相当数量的女性作家。在此回眸这一发展历程中的初始阶段上的形态,自是希望于当下的女性写作

论文正文:

简介

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可以说它丰富多彩。女性文学作为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翼,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种完全反封建、追求个性、自由、解放和独立的文化思想创新的启蒙运动,在20世纪初,对中国整个文化思想领域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在这场新的思想创新运动中,以陈衡哲、冰心、庐隐、冯袁俊、凌叔华、苏林雪、石萍梅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得以浮出水面,成为自古以来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坛。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致力于新文学的创作,展示女性的才华和风格。这种集中在一定时期的女性群体创作,以许多优秀作品,成为整个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五四女作家”才被认为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有价值的话题。的确,在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中国各种各样的社会历史原因,文学研究课题是按照所研究的文本对象所表达的所谓阶级立场和对革命的态度来分类和划分的。显然,这样的研究框架不能全面合理地构架五四女作家这一庞大而略显“杂”的群体。这里的杂指的是“反动”作家苏丽珂·林雪和伟大的革命作家石萍梅属于同一个群体。因此,不可能根据上述严格标准来控制所有两个矛盾的位置。在这种划分标准的驱动下,研究自然这一课题并不方便,也不能说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当历史轮滑进入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女性文学发展迅速,尤其是90年代以后,大量女性作家进入了文坛。随着社会的商业化,许多女性作家的文本比男性作家有更多的消费和接受市场。与此同时,随着国际女权运动的第二波浪潮,波伏娃、费尔斯通、弗里丹、埃利加拉等人的女权主义理论被引入中国。随着日益开放的空和研究视野的扩大,女性文学研究呈现出许多新的研究热点。

对于当前的研究者来说,如果批判性研究要获得一定的历史重要性,就必须将其视野扩展到过去的相关文学史。这样,五四女作家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真正独立意义的开端,被带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然而,关于这一主题的整体研究专著并不多,主要包括张艳云的《中国春花秋叶——五四女作家》、孟玥、戴锦华的《浮出历史水面:现代女性文学研究》、黄英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解敏的《中国现代作家评论》、何玉波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白荣树的《十位女性作家》、李言平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研究》和颜春德的《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研究》。在张艳云的研究专著中,作者根据五四前后两个章节逐一介绍了这些女作家,结合她们各自的生活故事和创作成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这一观点相似的是白荣树、栾敏等人的上述专著。这些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后来的研究者详细了解这一群体的女性作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资源。此外,在对孟玥、戴锦华、黄英、何玉波、李言平、严春德等的研究中,五四女作家群体被纳入到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后期女作家甚至当代文学相同的研究范围。尽管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大、范围广,但对现代或整个20世纪女性文学的整体讨论却处于较高水平。这为后来想了解100年来女性文学发展全过程的研究者们贡献了具有深远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从女性文学整体性的角度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在一些批判性研究中,五四女性写作大多是在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西方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对五四女作家创作的影响;对小说主题的研究;女性意识研究;小说人物研究;叙事风格和文体特征分析等。就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人物研究而言,研究者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中的一系列女性人物上,如肖平的《凌叔华作品中进入女性世界》(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或者从性别的角度,探究文本中显示的母女关系,如李玲的《五四》女作家的母女关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有些人做过跨时代的比较研究,如鲍丹的《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南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7月,第23卷,第3期),王镇的《理解与反应——五四与新时期女性小说中母亲角色定位的比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版,2006年3月,第19卷,第2期)等。然而,与对女性形象的研究相比,对五四女作家笔下男性形象的研究却少得多。
在扬州大学段方舒硕士学位论文《论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男性写作》中,一章的篇幅包括了五四女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男性形象的总体表现是相对全面的,但对这些男性形象进行分类和整理还有些不够。刘洋的硕士论文《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及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介绍了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个人生活,并对文本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内容丰富,但稍有不足的是,其男性形象写作所呈现的特征背后的原因尚未得到讨论和分析。此外,相关期刊文章还包括金鑫的《冯袁俊、宗璞小说中的缺席男性形象》(辽宁大学学报,2000,28.3)。)和薛双芬的《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新闻粉丝,2010.06)。),等等。从冯家金新的角度来看,由于冯袁俊是宗璞的姑姑,她的姑姑和侄子都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研究者们对这两位血缘关系密切的女性的创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以凸显冯家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在薛双芬的论文中,从传统和现代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作家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内容略显单薄。基于以上研究现状,笔者从年龄和身份的角度对五四女作家小说中的男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这些男性形象特征背后的原因。为了更接近五四女作家的内心世界,探索和观察她们在寻求女性解放的道路上的心理过程,为当代女性问题的思考提供有意义的资源。

第一章他们的演讲:父亲的多维男性形象..............................4
第一节封建宗法象征...........................................4
第2节人际关系中情感的延续.........................................9
第三节身份转换与困惑.............................................11
第二章青年男子在性别关系中的形象.........................................17
第一节性别关系中青年男子的外部形象特征..............................17
第二节青年精神气质的书写.............................................21
第3节从两性关系中的青年男子形象看妇女的命运……25
第三章男性形象写作特征的成因分析..............................29
第一节年轻女性对男性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29
第二节女性主体性的觉醒与过度表达................................32
第三节书信体和日记体文学风格的特点和局限……35
结论....................................................................39
参考.......................................................................41
……

结论
从整个女性文学发展史来看,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集体生成式创作仍处于女性文学发展的初级阶段。作为初始阶段,创作中的一些天真是不可避免的。过分关注女性的自我和对异性的肤浅描写,导致人物不够丰满,成为这一时期女性创作中的常见缺陷。然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驱,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对包括新时期在内的三四个时代的女性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五四女作家的男性写作到萧红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再到张爱玲的文本,从五四女作家的“自我叙述”写作风格到90年代陈染、林白等女作家的“窃窃私语”写作风格,从五四女作家文本中女性主体精神的张扬到后来女作家创作中鲜明的性别意识的展现, 这些都表明了五四女作家创作在后来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发展。 五四女作家群体创作的时间跨度不长。从陈衡哲1917年在《留学美国学生季刊》上发表的第一部白话小说《一天》开始,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女作家们已经纷纷闭笔,要么出国,要么兴趣完全转向其他领域。冰心在1923年去了美国,然后苏林雪也去了法国。然而,陈恒哲、冯袁俊和苏林雪在20世纪20年代只写了几本小册子,如《小雨点》、《娟佳》、《卢添》和《集新》。从那以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白话小说。冯和苏后来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陈衡哲也专注于西方历史的研究,而凌叔华则完全转向绘画。此外,石萍梅于1928年在北京死于急性脑膜炎,庐隐于1934年死于难产,从而使丁玲独自留在旧英国队,坚守文坛。这样一个开端之后的情况似乎也预示着女性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的沉浮。

参考
[1]冰心。冰心[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3。
[2]陈恒哲。小雨点[。上海:上海书店,1985.3。
[3]丁玲。丁玲的小说《[》。傅光明作品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3。
[4]冯袁俊。(原标题:甘女士)卷《我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
[5]凌叔华。凌叔华经典作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9。
[6]庐隐。《回归[》在哪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
[7]庐隐。象牙戒指[。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