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影响

3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影响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000字
论点:费尔巴哈,马克思,宗教
论文概述:

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而逐渐变化的过程,承认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人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把握自然世界的内在规律,也能够按照人的需求在自然界进行实践活动,建立人

论文正文:

首先,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文主义批判

费尔巴哈不是某一宗教的信徒,而是一位从宗教之外看待宗教的哲学家。他认为宗教疏远了人的本质,因此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费尔巴哈考察了宗教的原因,驳斥了“宗教情感天才理论”和“宗教偶然性理论”,认为人的依赖是宗教的原因,并指出宗教是人性的异化。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批评具有很大的理论张力。他认为人的依赖感和自我感是对立的范畴,是在利己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有机统一的,因而表现出优越的理论传播能力。

(1)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人文主义立场

如果我们不审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立场,我们很容易将费尔巴哈的哲学解读为从一种宗教向另一种宗教转化的工具,即费尔巴哈推倒了他对“上帝”的信仰,把“人”视为新一代的“上帝”。首先,应该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感情不像基督徒和苦行僧,他们受自己虔诚的驱使,把世界上的一切都解释成神圣表现的神学概要。费尔巴哈不是一个宗教人士,而是一个人本主义唯物主义者,他把摧毁异化的神的形式、恢复人类的真实存在和恢复自然生活作为自己的职责。他对宗教的态度不是为了弥补和接近,而是在近距离引爆。他的立场是人道主义。他批评宗教的主要方式是用“人”攻击“上帝”。费尔巴哈从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开始,解密了宗教的每一个环节,指出宗教异化的本质是人们拜倒在人们想象和依赖的产物面前。也正是在宗教批判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确立了“宗教是人性的异化”的核心命题。“人”之所以能成为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是因为他想结束基督教神学对现实人类的奴役,基督教神学占据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从哲学革命的角度审视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通过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立场将整个唯心主义哲学史的扭曲状态纠正给了现实的人,最终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从哲学史的意义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人类解放。费尔巴哈终结了旧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创了新的人文主义传统。总之,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立场是人本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

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对马克思·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费尔巴哈在思想启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费尔巴哈的成就不仅在于宗教界,而且他把枪对准理想主义,放松了当时德国政府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研究费尔巴哈的西方学者中,有人甚至称之为“费尔巴哈时代”。可以看出,马克思是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所青睐的思想家之一。从1843年到1844年,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经历了痛苦的涅槃之后,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被称为“马克思的费尔巴哈阶段”。马克思阅读了费尔巴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之一——《当代德国哲学与政治圈论文集》中的《哲学变革临时纲要》,发表了他的著作《普鲁士近期书报考察令评论》。事实上,这不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作品的一读。早在1941年到1942年,马克思就已经读过费尔巴哈的书《基督教的本质》。然而,马克思当时是黑格尔主义的信徒。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理性观的理论近视,使他无法清晰地看到费尔巴哈隐藏在无神论外衣下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在运用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时,正在阅读《哲学变革临时纲要》,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费尔巴哈在书中对主客体的颠倒和人本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世界。在《马克思的费尔巴哈阶段》,马克思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问题》、《导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等思想实验。直到《费尔巴哈提纲》的出现,马克思自己才结束了“马克思的费尔巴哈阶段”。

(1)费尔巴哈的“主客体原则”和“颠倒原则”对马克思的影响1843年,年仅25岁的马克思向黑格尔提出挑战。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从里到外的一次爆发,处于当时哲学的顶峰。马克思的理论举措恰恰是费尔巴哈颠倒主客体的第一种方法,主要打击黑格尔泛神论唯心主义逻辑的神秘主义和他把国家置于最高地位的立场,从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的角度恢复公民社会应有的权威。...................
...................

目录
以前,...........................................................................................................................1
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人文主义批判.....................................................................2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观点的批判人文主义立场........................................................2
(2)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人文思想的发展..........................................................5
(3)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内在张力.........................................................................8
2、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12
(1)费尔巴哈“主客体原则”和“颠倒”对马克思的影响.............................12
(2)青年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批评方法..............................15
(3)马克思把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作为社会蓝图..........................................................20
3、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建立历史唯物主义...........................................24
(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全面推进......................................................25
(2)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世界..............................26
(3)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29
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注意到.............................................................................................................................35
参考资料..............................................................................................................39

结论

马克思从历史发展中人的交往关系的角度解释了交往在历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交往关系的深入研究中建构了逻辑与现实统一的唯物史观。虽然我国学术界对交往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存在争议,但交往的历史哲学逻辑是可以澄清的。唯物史观语境中的交往概念不知道比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概念好多少倍。
首先,马克思考察了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人们在生产中进行的交流形式主要包括分工和合作。这种交流形式是人们开展生产活动的必要前提。生产力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所谓生产关系也是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但这种交往并不是生产关系的全部内容。其次,马克思考察了生产活动以外的交流形式。这里的交流(Communication)主要是指生产以外的交流、分配和消费等社会活动,也包括政治和文化交流等交流活动。马克思有时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交流的概念,例如,“在过去所有的历史阶段都受到生产力的限制,但也限制了生产力的交流形式,即公民社会。”
这里的沟通具有上层建筑的内涵。第三,交流的含义还包括群体间交流的内涵,如部落间的交流和城市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马克思建构宏大历史视野的关键。传播也有世界历史的内涵。随着美国的发现和东印度路线的开辟,交流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也有了很大发展……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选集(第一卷)。由荣振华、李金山等翻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5]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选集(第二卷)。荣振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
[6]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张汝伦。现代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郭树新。“结束”与“开放”:重新评价费尔巴哈哲学的价值[。哲学趋势,第7期,2010年
[10]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