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思辨哲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1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思辨哲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6000字
论点:哲学,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文概述:

本文就是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入手,结合柯尔施的论述以及马克思本人的经典文本,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能够对将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某种积极的参考和借鉴

论文正文:

一、“基尔希问题”概述

(1)“基尔希问题”的背景

20世纪20年代,哲学家兼共产主义者基尔希敏锐地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哲学界,资产阶级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有否认马克思主义有自己哲学内容的共同倾向。他说:“因此,在那个时期,无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资产阶级理论在所有其他方面多么矛盾,这两个极端在这一点上都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资产阶级哲学教授们一再向对方保证,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内容,他们所说的非常重要,对马克思主义不利。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也一再保证,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与哲学无关,他们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和有益。但从同样的基本观点来看,还有第三种趋势。在这一时期,这是或多或少完全关心社会主义哲学的唯一趋势。它由各种“研究哲学的社会主义者”组成。他们声称他们的任务是用文化哲学的概念或康德、迪茨甘、马赫或其他哲学的哲学概念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然而,正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系需要哲学的补充,他们也使人们明白马克思主义本身在他们眼里缺乏哲学的内容。”(1)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时代,主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这种观点有特定的社会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俄国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赢得了十月革命,为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树立了革命榜样和信心,但西欧和中欧几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失败。资本主义没有像马克思预期的那样被社会主义取代,而是变得更加稳定。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预测也没有实现。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将“打自己的仗”,而不是团结起来。所有这些事实都迫使各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国际理论家和一些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轻率地抛弃了马克思辩证法,主张“经济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的观点,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内容,并将其描述为类似自然科学的“客观科学”。这种讲话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基尔希针对上述现象写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关系的这种纯粹消极的观点——我们已经证明这是资产阶级学者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显然一致的观点——是由于对历史和逻辑发展的非常肤浅和不完整的分析。..............................
................................

2。马克思“终结”哲学了吗?

“基尔希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不在于基尔希的解决方案。虽然基尔希的观点确实有深刻的见解,但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问题的呈现。这个问题在当时的理论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80年后的21世纪,它再次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这不仅是因为它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提。如果我们忽视这个问题或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就会影响理论研究的结论和意义。

(1)“基尔希问题”的两个回声

在我们的学术界对“基尔希问题”一直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分为两个阶段,以1845年为界。1845年以前,是马克思的“哲学时期”。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对哲学的态度是积极的。他相信哲学能提供真正的理性知识,并积极赞扬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他自己时代精神的精髓”是在这一时期提出的。他还在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说:“没有哲学,我甚至无法前进一步。1845年以后,是马克思的“反哲学时期”。在此期间,马克思开始否定哲学,批判哲学,甚至“消灭哲学”和“终结哲学”,并开始研究“经验科学”,即政治经济学。在《费尔巴哈提纲》中,“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要改变世界。“是消极哲学的最明显标志。当我们到达《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完全放弃了哲学,转向了科学。一个重要的“证据”是:“投机结束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是描述人们实际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实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词语将会消失。它们必须被真正的知识所取代。
对现实的描述将使独立的哲学失去其生存环境,并可以被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结果的综合所取代。没有现实的历史,这些抽象本身就没有价值。它们只能为整理历史数据提供一些便利,并指出不同层次的历史数据之间的一致性。但这些抽象概念不同于哲学,它们永远不会提供适用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处方或公式。”(1)从此,马克思不再把自己当成哲学家,也不再使用哲学这个词。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哲学、赞美哲学到否定哲学、批判哲学、再从哲学到科学的过程。................................
............................

目录
以前,....................................................................................1
1,“基尔希问题概述”.............................................3
(1)“基尔希问题”的背景..............................3
(2)解决“基尔希问题”的先决条件..............................4
(3)“基尔希问题”的基尔希解决方案..............................5
1,................................5
2、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7
2、马克思“终结”了哲学?..............................9
(1)“基尔希问题”的两个回声..............................9
(2)马克思“终结”的哲学?................................10
1、马克思关于“终结”哲学的论述........................................................10
2,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终结思辨哲学,创造新哲学……11
三。马克思哲学——实践哲学.................................................16
(1)对“实践”概念的理解....................................................................16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17
关于....................................................................................................20
参考....................................................................................21

结论

本文以80多年前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卡尔·柯尔施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为出发点,在理解基尔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基础上,紧紧跟随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进行了更深入的解读。基尔希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哲学内容。它是“一种完整的哲学”和“一种完全渗透哲学思想的理论”。基尔希认为,在他们心中,哲学等同于资产阶级哲学,他们想消灭的是资产阶级哲学,而不是哲学本身,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没有否认哲学,他们的理论是“一种革命哲学,其任务是通过在一个特殊的领域——哲学中的斗争,参加反对社会所有领域中现存秩序的革命斗争”。“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忠实于他们的本意,反对将马克思的哲学态度分为“哲学时期”和“反哲学时期”,认为马克思一生从未离开过哲学。他不仅捍卫了哲学的神圣地位,而且在哲学领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马克思哲学之后,“不再有任何解决现实世界的一般原则或公式,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现实世界的计划。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人们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从现实出发,辩证思考,而现实世界的具体理解和改造计划只能通过实证科学研究来解决。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和实践问题,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逆转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反对的原始哲学。“

参考

(1)基尔希,《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和4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57和1982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和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黑格尔。哲学史讲座,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
(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言》,商务印书馆,1961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3年。
(8)徐长富。解决“基尔希问题”——论马克思理论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哲学研究》,2004年第6期。
(9)徐长富。恩格斯《哲学终结观的比较与分析》,《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
(10)邓晓芒对“基尔希问题”的现象学解决方案——兼与许昌福先生商榷,《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