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内涵

15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明清晋商精神的宗教伦理内涵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50000字
论点:韦伯,宗教,文化
论文概述:

本文从历史的深度和现象要素的广度穿越晋商经济运作中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和客观规律,分析解构特定历史阶段中经济要素与大文化多维因素的关联互动。

论文正文:

第一章现代宗教:神性道德意义的回归

中国的宗教转向,像加尔文的新教改革一样,也经历了一个道德轮回的艰难过程。韦伯在分析中国儒道思想时跳过了这一环节。“现代宗教”是中国宗教创新的重要“拐点”。现代宗教伦理是明清社会转型期宗教精神的道德回归。韦伯当时当然没有条件理解这个关键词的含义。他所掌握的二手资料仍然保留在传统儒家伦理的经典训诂层面。在韦伯看来,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和主流宗教形式是三个相互影响的独立因素。支撑经济的精神力量只能在三者的互动中找到。新教“入世后禁欲主义”的普遍意义在于宗教精神已经开始了伦理化的进程,即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完全非理性的宗教虔诚,此时个人主体性被转移,上帝的主体精神被获得。中国哲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的文献表明,中国传统宗教伦理的转向始于唐代。宋明时期,儒教将佛教和道教融合为世俗化和世俗化。精神纪律转向自律和自我意识。明清时期的宗教伦理扬弃了传统宗教。正如陈寅恪所说,自金代以来,中国思想可以以儒、释、道为代表。虽然这是一个流行的说法,但是旧历史的事实,与这个世界的人类感情、三大宗教的理论相核对,要理论不容易①。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历史的划分与时代的发展不同步。国家、地区和文化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是文化的特殊性。韦伯新教强大的文化模式与中国明清时期区域经济文化动力的普遍规律不相适应。

1.1新教伦理:回归韦伯命题本身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伟大的宗教社会学家。不同于遵循孔德“静态社会学”关注宗教与社会整体整合的杜尔凯(Durkaj),他沿着孔德的“动态社会学”路径探索了宗教与人类发展的独特方法。当这种方法聚焦于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行为的影响时,最重要的是人们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受神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影响,韦伯给牧师发了一份问卷,并在工人中进行了研究。韦伯被称为“资产阶级的马克思”。
宗教伦理与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是韦伯命题的精髓。韦伯指出加尔文主义的宿命论将人置于客体的位置,新教徒总是通过各种启示或暗示被上帝救赎,并被赋予永生①,“这个世界服务于上帝的荣耀,而存在只是为了这个目的。被选中的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使命就是尽最大努力遵守上帝的命令,增加上帝的荣耀。然而,上帝要求基督徒有社会成就,因为上帝要求人们按照他的戒律来组织他们的生活以达到这个目的。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的社会活动都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2)因此,既不浪费时间也不浪费劳动成果的禁欲生活方式对自己没有好处。在积极入世的禁欲主义中,有序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

第二章晋商精神:宗教伦理的价值取向

不分析宗教伦理的价值取向,就无法准确概括晋商精神实践理性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社会联系。本文从宗教精神的文化价值出发,分析了宗教精神的社会背景和特征,揭示了这种精神在传统内在超越思维中的理论构成。因此,从宗教伦理向实践理性的转化,显示了晋商强烈的实践主体性。

2.1文化价值观的社会联系
晋商精神中蕴含的思想内向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内证经验模式。孔子对《春秋》的解读是“非常重要的陈述”。弘达儒家将其概括为“向天学习,运用中国帝王之法,管理人情”(例如董仲舒、韩愈、二程、朱Xi等伟大的儒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学术角度对此进行了解释)。在人文精神的道德实践探索中,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混乱的,出生的本质融入了入世的价值。

2.1.1文化价值内涵的广泛性
文化价值不仅包括圣贤法则和君子理想的精神境界,还包括人们日常伦理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范式和价值取向。西方经典的乌托邦理想是外向的,它比明清晋商精神中所体现的宗教精神更为发达。然而,晋商的宗教精神是一种内在的标志,两种形式是不同的,可以归结为同一点。
毕竟,每个时代的现实生活都受制于当前文化的规定。用浓厚的西方文化解读明清时期晋商的文化宗教伦理只能说明其笨拙。在现代思潮之后,西方化理论、本体论和不同模式的和解理论都存在争议。从任何角度观察明清文化背景都只是一个具体的部分和表现。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艺术、民俗等。然而,在比较文化的前提下,文化应该被历史地分析为“现在”和“现在”。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科夫研究了160多种“文化理论”,并建立了一个被普遍接受和采纳的一般规则——“文化的核心由一系列传统概念组成,尤其是价值体系。”习俗和信仰作为文化灵魂的精神和流动的传统,是国家的文化标准。文化是个体的和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也就是说,每个国家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序列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殊性。历史和人类学观点的交汇开启了从宗教伦理的普遍性到制度文化的特殊性的转变,而不是文化虚无主义和殖民主义。
文化价值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系统。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风俗习惯层面更容易改变,思想价值层面更难改变,除非社会结构重组引起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明清晋商文化价值体系通过自觉的反思和审视,获得了与时俱进的新的现代意义。................
................................

第三章祭天与祭祖:祠堂与仪式凝聚力精神..............................73
3.1李周以来的儒学传统.........................................73
3.2家族精神强于...............................................77
3.2.1崇拜天父...............................................77
3.2.2宗法礼仪...............................................79
3.2.3内聚性和均匀性...............................................81
3.2.4...............................................83
3.3仪式交通的文化模式...............................................85
3.3.1家谱......................................................86
3.3.2直接......................................................89
3.3.3振烈......................................................92
3.4宗教...........................................93
为孝道索赔3.4.1继承...............................................94
3.4.2光宗耀祖...............................................97
3.4.3谨慎捕捉...............................................99
第四章关公崇拜:神性与现实的伦理建构……102
4.1走向神性的精神一代.............................................102
4.1.1倾向于神圣.................................................103
4.1.2心理补偿.................................................105
4.1.3案例分析.................................................110
4.2实践和理性的神圣行为.............................................112
4.2.1宗教理性.................................................112
4.2.2神体证据.................................................113
4.2.3崇拜上帝.................................................116
4.3上帝行动的精神体验.............................................120
4.3.1情绪故事.................................................120
4.3.2代理.............................................121
4.3.3这出戏很神奇.................................................123
4.4关羽崇拜的现实功能.............................................125
4.4.1彝语.................................................125在桑子镇
4.4.2建立阻止v.................................................126
4.4.3仁是指.................................................128
第五章:意义世界:道德价值的形而上学探究..............................130
5.1意义世界中的宗教关切.............................................130
5.1.1“含义”本质.........................................130
5.1.2超越领域.................................................132
5.1.3道德精神.................................................133
5.2宗教精神的道德回归.............................................134
5.2.1“正义”的道德评价..........................................134
5.2.2“不朽”的背景.........................................136
5.3永生实践“解释”.............................................138
5.3.1.................................................138
5.3.2.................................................146
5.3.3李燕没有“燕”.............................................149
第六章结论:韦伯命题的经验困惑..............................153
6.1经济动机的宗教精神.........................................154
6.2异质前提的同质比较.........................................157
6.3形式理性的价值取向.........................................162
6.4组织行为的理性过程.........................................164
.....................................................................170
参考.....................................................................174

结论
“沙漠是孤独的,烟是直的,长河落日元”,“阳光的旗帜落下,风在Aśvaghoṣa\".呼啸当这些诗句被用来形容明清时期晋商的创始人劳顿时,我总会看到这样一种情景:辽阔的沙漠,崎岖的山脉,一系列深浅不一的脚印消失在荒野的尽头,一个背袋顽强佝偻的身影...他们向祠堂磕头,碾碎萧月,带了一包香,在皇帝的陪同下,毅然走向陌生。明清晋商的辉煌帷幕由此拉开...
数百年前,随着“向西走”的歌声,晋中商人开始在中国大北方组织小杂货铺和作坊。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他们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集团链,打开了长城之外伟大商业港口历史的扉页。到了清朝中叶,晋中的几个古老而安静的庭院承载着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金融交易所。他们的财富相当于傲慢专横的皇室成员和腐败行为良好的法庭官员。门票的数量扩大到全国甚至海外,开放的清帝国将其命名为“帝国商人”。他们几句轻松微妙的话立刻在几千英里外的上海、汉口和北京等大型商业港口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晋商是明清时期创造商业神话的群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与淮河流域的徽商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徽商。
毕竟,从贫困到富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创业的酸甜苦辣激发了晋中商人的创业精神,原始商业资本积累的过程是在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开始的。他们没有意识到匆忙和滚动的车轮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传统僵化的经济状态的流动。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讨价还价的呼声实际上正在推动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悄然增长。当然,他们没有意识到晋商“山西银行”适应商业活动大流通、大吞吐量的格局,将传统的商人资本运动推向了顶峰。这也是当时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一流金融组织,涉及外汇、资金自由存放、凭证结算、跨国金融业务等现代金融活动中最基本的运作模式。严格的组织、细致的制度和健全的管理都让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惊叹不已。……

参考文献
(1)学术专著:
1。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
2。康德著作和李秋凌译:《纯粹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康德的书和李秋凌的翻译:《纯粹理性批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尼采的书和李秋凌的翻译:《不合时宜的沉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韦伯:《儒道》,王荣芬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6。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7。韦伯:《经济与社会》(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8。何胡光:《天人合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9。张力文:《和合研究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何胡光、许智伟主编:《对话:儒、释、道、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