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观 >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社会主义价值观属于信仰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和灵魂。讨论和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成败的关键在于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程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

那就按照社会主义的十二个核心价值观去做吧!例如,在理论上,民主和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促进,只要它们不影响或伤害他人,而且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一点。 我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件很长的事情。这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无论物质是什么,首先,在蒙古培养一个人的道德操守,而增强一个人的青春就是增强一个人的国家。以苏邵的美术一年级教材为例。 第一课《走进自然》(Intrading Nature),在教材分析中明确指出,这一课利用大自然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感受色彩、认识色彩、体验色彩、游戏色彩、创意色彩,以及中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从而在小学阶段培养高尚情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提高认识,摒弃错误的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 总书记Xi一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主义者的精神‘钙’。没有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就不牢固,精神上的‘缺钙’和‘软骨和丝绸’就会获得。” 因此,有必要强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和提高生活质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社会主义价值观属于信仰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和灵魂。讨论和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成败的关键在于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程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学的几种途径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范文

摘要:走向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炼、缩减和实现的起点。绿色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生态和绿色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对应表明,实施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生活方式;实用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

孙德忠

WUT政治与行政学院

摘要:

走向生活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点。绿色生活方式有许多重要的价值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深刻的生态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表明,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绿色生活方式;实践路径;

探讨绿色生活方式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

一、迈向生活世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通过识别与人民思想的共鸣点和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应当鼓励全体人民不懈努力,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利益。”[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宣传普及,重在教育同化,重在精细化、小型化和落实。关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全国各地在实践工作中进行了富有成效和特色的探索。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基本思想主要如下:

首先,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强调要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大脑。[2]。

第二,在于社会治理,突出法治路径,强化制度保障。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统一,并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保证人民利益和价值需求的均衡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共识。”[3]有学者指出,“通过在立法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法律法规,在执法和司法阶段应实现严格执法和公平正义,在守法过程中应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融入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在法治的规范和保护功能的帮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内化于人心,外化于行动。” [4]

第三,系统工程从许多方面来说。一些学者从我国普遍存在的行为失范和理想困惑的现状出发,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抓住核心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公民道德修养)、“搭建两个平台”(教育和媒体)、“着力构建三种道德”(官德、师德和青年道德)、“正确理解和处理四种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社会生活现实、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5。通过党委领导与政府领导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公众宣传相结合,制度监督与教育指导相补充,舆论指导与榜样指导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落实[6】。

第四,“活”进基层的路径。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民生活世界的必要性和融入人民生活世界的可行性[7],倡导通过生活可视化的方式加深人们对主导价值观的认知、认可和认同[8],并从嵌入生活世界的角度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9]。

从以上简要的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包括学术研究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并在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社会治理、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而,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广泛认识、价值认同程度低、捍卫价值观的勇气不足、行为[5]实施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也没有扎根于人们日常活动的细节,如日常生活、应对日常生活、礼仪规范、生产生活、交流沟通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任何一种文化启蒙和文明修养,如果不能融入人们不知道也不遵守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只能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它不会成为人们心中自觉遵循的自由法则,也不会成为建设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机品质。因此,无论是从重要性、紧迫性还是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都应积极面对人们的生活世界,认真寻求其与人们生活方式的联系和沟通机制。

生活方式不是一块固定的水晶,它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和时代精神的演进而缓慢或急剧地变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超越农业文明“背对黄土”的黄色生活方式和工业文明的环境污染,天空空的灰色生活方式,呼吁天蓝、山绿、清水、和平的人民的绿色生活方式。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41次关于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集体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他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难度,把促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他还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六项关键任务。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指明了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为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绿色生活方式的道路。

二。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生活方式是“由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所有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价值观下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行为特征的系统。”[11]369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性强的概念。广义而言,生活方式涵盖了人们生活需求和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社会、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休闲生活、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等。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指物质消费、休闲娱乐、精神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等日常生活领域的食物、服装、住房和交通等活动。广义上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生产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体的某种活动方式,他们表达自己生活的某种方式和某种生活方式。”[12]狭隘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特定的、微观的和生活活动以及行为特征。无论如何,生活方式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

绿色生活方式的概念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最初与追求简单和纯洁、避免外部无序和大量财富积累的“极简生活方式”相关。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例如,西方学者罗伦岑直接将绿色生活方式的选择视为人们从个人层面应对现代性危机的方法。他认为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包括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日常生活实践,涉及到对影响日常生活实践的不确定环境因素的仔细考虑,并在意义的过程中引导个人[13]。扎维斯托认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兴起并不是对经济低迷的简单回应,但人们开始质疑以前“物质可以带来幸福”的概念,并认为财富和物质不能带来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和真正的幸福[14]。

绿色生活方式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扬弃,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甚至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所谓绿色生活方式是符合社会生活生态要求的环保生活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培育和支撑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尊重生态环境,重视环境卫生,让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生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充分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履行应有的环境责任。绿色生活方式通过树立新的生存和幸福理念,倡导以自然、环保、节俭和健康的方式生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身心健康和子孙后代全面发展的目标。

绿色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概念,其构成要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生活的全面性来看,绿色生活方式包括绿色工作生活方式、绿色沟通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绿色休闲生活方式等。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如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作为复杂有机体的实体要素来看,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绿色生活条件(客观的社会存在包括一定的生产力、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地理环境和意识形态等)。),绿色生活主题(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分为个人、群体和社会三个层次),绿色生活形式(前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的某些生活活动、模式和风格)[11]369-370。从动态的活动模式和活动结构来看,绿色生活方式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绿色购物(重新评估);再利用:分类回收、再循环;保护自然,万物共存(营救)[15]。

三。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意蕴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价值观作为精神世界的灵魂,归根到底植根于人类的实践和生活方式。人们在特定的生活活动中,总是形成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世界的一般看法和一般看法,即形成特定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迟早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观的改变。没有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就变成没有水源的水和没有基础的木头。另一方面,价值观在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人类活动中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是琐碎日常生活的杂乱堆积,而是渗透着交织在一起的精神因素: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意志、希望与梦想等。在这些精神因素中,价值观占据着最深的核心地位。接受特定的价值意味着选择特定的生活方式。坚持不同的价值观会相应地坚持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同的生活方式必须承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无疑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

人类生活方式的历史变化和价值观的逻辑演变是相互关联、内在一致的。在古代,捕鱼和狩猎文明以水生植物为生,并平均分配消费品。它的背后潜藏着崇拜自然、崇尚上帝和害怕某种神秘力量的价值观。太阳升起太阳落下的漫长农业文明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取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土地的重新分配以及法律法规的等级制度。自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生活方式一直以人为本、自由竞争和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为支撑。人类起源于自然,来自古老而无边无际的平原绿色。然而,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文化类型的变化和习俗的迁移,红、橙、黄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颜色。他们用统治、掠夺和征服的形象来比喻现实生活中一系列异化的二元对立,如自然与人、个人与群体、他人与自我、卑微与显贵。资本主义社会依靠科学文化和资本逻辑的共谋和博弈,在工业文明的快车道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它还带来了大量可能导致文明全面毁灭的全球性问题:能源枯竭、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军事对抗、人口膨胀、两极分化、人性扭曲等。人类正面临生存基础崩溃和生活意义危机的黑色深渊。因此,渴望绿色形象,回归绿色模式,重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绿色组织、绿色运动和绿色发展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绿色政治、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绿色金融等概念一经提出,便迅速在[人民心中扎根。

绿色生活方式的兴起,直接源于人们对西方现代化困境的反思,是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危机的结果。从深层意义上说,它是人们积极追求充实生活和自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式的活动。绿色生活方式的实施不仅是人类生活方式的简单转移和转变,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全面深刻转变,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交流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尊重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从绿色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自然不是人类活动的资源库和垃圾场。自然不仅有自己的独立性,而且是人类活动的生活家园。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有效地防止在开发和利用自然中走弯路。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己。这是不可抗拒的法律。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共存和繁荣的。大自然的绿水青山是人类生活的“金山银山”。

第二,以人为本,树立尊重人的内在价值观念。社交生活只不过是追求自己目标的人的活动。人是生活方式的建设者和承载者。在绿色生活方式的视野中,人们不仅是追求外在目的的获取者和占有者,也是不断吸收精神、培养品格的人,同时也是在自然环境中悠闲旅行、挖掘自身内在价值的诗意栖居者。他们是对真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者。

第三,自由平等,树立人人全面发展的理念。工业文明背景下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及其生活方式,并没有像承诺的那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个自由平等的“乌托邦”。相反,它们加剧了世界上新的奴隶制、剥削和社会不公正。绿色生活方式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秩序,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着眼长远,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以资本逻辑为驱动的生活方式,以资本为基础,以利益为先,无视自然资源的限制和不在场的子孙后代的权利,如果枯竭和钓鱼,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生态危机的无底深渊。绿色生活方式不仅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通过实际行动积极寻求代际公平和代际公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途径。

第五,知识与实践的统一,首先要树立实践的观念,人人都能做到。绿色发展和绿色运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们不仅面临国际政治结构博弈的挑战,还受到中国不同利益集团壁垒的制约。结果,他们总是被归结为“他人的意志”,而不是“自己”的行为。绿色生活方式将在特定的日常生活中实施绿色发展和绿色运动,强调从自我开始,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在细微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构建绿色发展和绿色运动的建筑。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绿色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1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增强文化信心、弘扬中华精神、发挥中国实力的价值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指引,代表着世界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方向,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态绿色内涵:

首先,繁荣、民主、文明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们也是新时期指导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绿色发展的价值观。繁荣不仅指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弱,还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因此,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繁荣不仅反映了发展目标的实现,也代表了发展条件的改善。民主不仅是人民依法行使参与国家行政的基本政治权利,也是依法维护自身生态权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权利。这不仅是狭义的政治民主,也是广义的涵盖环境保护问题的生态民主。文明不仅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它是一个包含生态伦理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谐不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引导人们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是过去追求和谐的突破和创新。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是我国实施绿色生活的社会价值和基本保障。从生态学和绿色的角度来看,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的价值考量,也代表了对自然生存权的重要关注。实现自由的前提和基础是个体生命的存在。宇宙中所有自然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自由不仅包括人类自由,也包括自然界的生命自由。平等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从生态和绿色的角度来看,平等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它不仅仅限于人类之间的平等,而且将平等的范围扩大到自然范畴。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实现共生、共同繁荣、平等与和谐。正义不仅体现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领域,而且体现在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和实现生态系统平衡而对整个自然的生态正义中。法治不仅局限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还应该涵盖自然生态领域。法治不仅应保护人民的权益,还应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爱国主义、专业主义、诚实友好是人们在实践绿色生活时应该遵守的个人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要求。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流血牺牲,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和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热爱。公民爱国情感的表达始于对祖国的热爱,否则爱国主义将沦为空。敬业精神是将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规范言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不仅是人们的美德,也是对整个自然的诚实态度。不应该有欺诈或抢劫,否则,自然会报复。善良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原则和重要的道德规范。友好是指把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亲近自然,善待自然,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形成人与自然共存互利的关系。

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凝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的价值体现[18 .“灵魂”和“身体”是相互依存的。只有把先进文化的精髓落实到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和日常生活实践中,才能成为塑造和保护人们精神家园的活生生的思想力量。从生活方式的特点和绿色生活方式的价值意蕴来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首先,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行为特征的系统,以其普遍性、普遍性和生动性的特殊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作用,就必须能够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而生活方式正是人们行为的表达、发展和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提炼和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最高设计,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是中间媒介,正确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理论视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保障措施,那么整合和落实人民生活方式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与其他途径相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路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能够直接有效地调节人类行为。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方式,面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活动,并根据人们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行为特征的要求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大大增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其次,绿色生活方式及其价值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兼容性。绿色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一种适应生态文明的后现代生活方式[19]。它努力超越而不是完全放弃工业文明的生产能力和巨大成就,它不是一种要求人们回到人口稀少的小国并带着理性和愿望生活的前现代生活方式。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因此,在国家层面,绿色生活方式呼吁人们积极支持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的劳动生产率,这符合“繁荣、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绿色生活方式强调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代代相传的连续性和连续性。绿色生活方式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遵循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不仅要评价其对“代际公平”的影响,还要评价其对“代际公平”的影响,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平等、正义、法治”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在个人层面上,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对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过度迷恋,反对没有创造力和整合性的正常生活,主张丰富超越人们物质占有的精神世界,避免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和大规模抛弃的“生产跑步机”,弱化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竞争和社会冲突,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奉献、诚实、友好”价值标准的应有含义。

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方式可以对促进绿色生活方式起到积极作用。尽管绿色生活方式作为新的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积极的推广,但与日常生活和推广的目标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在许多方面还存在很多阻力。例如,实施绿色生活方式生产容易,消费难。欠发达地区容易,发达地区难。农村比城市容易。中年人和老年人比年轻人容易。口头批准比实践容易。有时候做这件事比坚持下去容易,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绿色生活方式也受到“满足食欲”理论的批评——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先过上贫穷的生活,然后才富裕起来,在现代化之前才开始绿色生活?“即使这样的生活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至少必须沉迷其中,并首先实现现代化。”[20]除了抵制和批评这些对绿色生活方式的误解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将绿色生活方式的实施提高到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水平,也未能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要求真正彻底地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内在一致性表明,建设绿色生活条件、塑造绿色生活主体、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绿色生活方式,将有效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广泛发展。

六。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生活方式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绿色生活方式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粉碎、粉碎、落实的过程,必然是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为人实践的过程。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深刻指出的,“意识只能在任何时候实现,人的存在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

参考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光明日报,2013-12-24 (1)。

[2]吴陶谦,本报记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访清华大学德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陶谦教授[。思想理论教育杂志,2014 (11) :9-15。

[3]袁银川,田雅。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4 (10) :10-14。

[4]梁映秀。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之路[。人民日报,2017-03-02 (16)。

[5]向玉桥。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道德与文明,2015 (5) :96-101。

[6]妮·苏祥。论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思想理论教育,2014 (12) :39-43。

[7]李少飞杨小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生活世界[。理论与现代化,2013 (6) :41-44。

[8]周庚。将价值观引入基层“生活”道路[。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 (2) :33-38。

[9]贾玲昌,张程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嵌入生活世界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 (5) :41-46。

[10]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2017-05-27) [2017-08-02]。5197606.htm 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7/content。

[11]中国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6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3]赵万里,朱于婷。绿色生活方式中的现代性隐喻: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17 (1) :195-203,256。

洪大勇,李阳。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科学培养:基于[农村地区推广清洁生活煤的社会学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7 (1) :185-194。

[15]吴云。全面实施绿色生活方式[。魏石,2015 (10) :59-62。

孙德忠、胡鸿生。论五个发展观的科学文化特征[。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2) :47-51。

[17]习近平。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赢得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1)。

[18]阎韩曙。论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 (2) :34-40。

[19]王致和。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岭南日报》,2010 (3) :112-117。

江小源。中国人在选择绿色生活方式上的困境[。绿叶,2009 (2) :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