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560字硕士毕业论文新闻摄影论文参考范文——论新闻摄影图片的形成因素

38560字硕士毕业论文新闻摄影论文参考范文——论新闻摄影图片的形成因素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560字
论点:新闻,摄影,框架
论文概述:

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西方(主要指英美等发达的西方国家)对同一题材的新闻报道中采用的新闻摄影图片的框架比较,揭示出新闻摄影图片背后所暗藏的中国与西方新闻媒介的新闻常规、新闻理念

论文正文:

介绍
本文主要对“作者风格”新闻摄影图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新闻摄影不仅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两者的结合反映了摄影师和出版媒体的“框架”判断。图片的出现传达了摄影师和媒体赋予新闻图片更深层次的含义。
第一章新闻摄影图片和框架
一.新闻照片
1.摄影和新闻摄影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来看,摄影是指使用一些特殊设备来记录图像的过程。通常,我们使用机械相机或数码相机来拍照。摄影通常也被称为摄影,也就是将感光介质暴露于被物体反射的光下的过程。出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巴黎舞台艺术家路易斯·达盖尔发明了原始意义上的摄影。摄影在全世界变得流行起来,成为除了写作和绘画之外记录人类历史事实的另一种重要手段。摄影技术几乎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闻摄影象征着新闻传播追求的更快、更真实的最终目标。新闻摄影的概念分析和定义修正大多见于文献,包括广义新闻摄影和狭义新闻摄影。广义地说,它是指所有用摄影来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相机拍照、用相机拍摄新闻纪录片、用相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狭义的新闻摄影特指以相机为工具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新闻摄影在中国国内产业中的定义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的演变。例如,著名记者蒋启胜提出了新闻摄影的定义“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图像的现场摄影纪录片,它以照片的形式传递信息,并附有文字说明”。1989年的《辞海》写道,新闻摄影是“一种现场制作现场直播图像的新闻图片报道”。中国新闻摄影协会(China News Photography Association)在组织《新闻摄影导论》的编纂时给出的定义是:新闻摄影是一种传播形式,在这种传播形式中,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被即时捕捉在图像中,并以书面解释进行报道。综上所述,本文将新闻摄影定义为新闻图像的现场摄影,它是一种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视觉新闻”。现场纪录片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特征之一。新闻摄影出现在现场,记录现场客观事实的重要时刻。
2.新闻摄影报道和新闻图片
新闻摄影报道实际上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英文摄影杂志。这是一个由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弗兰克·卢瑟·莫特于1942年合成并首次使用的交流术语,用于表达“图文并茂的信息交流方式”。(2)新闻摄影报道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机制,它以照片(或一系列照片)的形式呈现新闻事件。
二、框架理论
1.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源于西方社会学家对现实的解释和认知心理学家的“基本模型”理论。框架的概念起源于巴特森。后来的社会学家戈夫曼对框架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戈夫曼出版了一本名为《框架分析》(Framework Analysis)的书,该书将这一概念引入了文化社会学,后来又引入了大众传播的研究。他指出,该框架是元通信层次的信息,是发送者向接收者提供如何理解符号的解释规则。“对一个人来说,真实的东西是他对形势的定义,而这个框架是人们把社会现实转化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基础,即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维结构。”戈夫曼借用了巴特森的心理状况陈述,认为“框架是一组语言符号信息在特定心理状况下发出的体验,人们通过它建立观察事物的基础设施,以应对和分析外部世界层出不穷的社会事件。此外,戈夫曼认为,该框架的来源一方面来自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往往受到社会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框架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创始人是当代美国学者古姆森,他将框架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指边界,如相机镜头的含义,它可以扩展到调节社会事件,使人们能够观察客观现实,以及框架中包含的所有真实场景;它们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一部分。另一种是指人们用来解释社会现象以解释、诠释或评论外部世界的框架。
2.框架分析及其应用框架理论
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框架分析也被运用到各种研究中。在政治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媒体政治报道,如罗森格伦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对伦敦、斯德哥尔摩和东柏林的政治选举一揽子计划的报道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分析和比较;罗伯特。巴克曼对英国、美国和智利的八家新闻周刊关于六个西方国家(包括他们自己的国家)政治选举的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他认为,地理上的接近以及报告国与其本国之间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联系程度影响了这些报告。第二章是中西新闻摄影相框的比较。
一、自然灾害新闻
灾难性事件的特征是人类在自然、社会和社会中的生存不断破裂或毁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统称为灾难新闻。灾难性事件包括突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包括火山爆发、洪水、森林火灾、热带风暴、地震和海啸等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制衡之一,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以及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新闻具有巨大的价值,一直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目标,也是新闻摄影的焦点。例如,近年来美国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和中国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几乎立即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摄影师,以及救灾和医疗人员,用他们的摄影镜头记录这些自然灾害和灾难。以西方媒体拍摄的卡特里娜飓风新闻照片和中国媒体拍摄的汶川地震新闻照片为例,中国新闻媒体采用的新闻照片侧重于“救援框架”和“重建框架”,而西方新闻照片突出了鲜明的“苦难框架”和“破坏框架”,并在各自的主框架下衍生出一系列子框架。所选图片来自中国新华社和网站链接,包括西方和美国的主流媒体和新闻机构。
二、环保新闻环境
环境新闻(Environmental news)是指以环境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它利用新闻手段(包括新闻摄影图片)传播人们关注的各种新出现的环境信息和环境事实。环境新闻报道的主题包括:大气生态(空空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陆地生态(荒漠化、森林覆盖、退耕还林、湿地保护)、海洋生态(水污染、冰川退化)、野生动物、赤潮、濒危物种、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可再生能源等。在新闻摄影图片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组织设立的新闻摄影奖一直代表着公认的新闻摄影图片的最高水平。环境生态摄影是世界新闻摄影奖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历届中西新闻摄影奖获奖的环境新闻图片,中国新闻媒体有更为常见的“警戒框架”和“和谐框架”,而西方则倾向于“死亡框架”。
1.中国:预警框架与和谐框架
环保新闻摄影图片的警示框架(warning framework)是指虽然新闻图片中选择的主题场景表现出环境冲突,但冲突程度并不严重,隐含着警示、警示和说服的含义和趋势。和谐框架下的环保新闻报道表示,虽然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矛盾,但强调两者的适应性和可解决性,淡化矛盾。近年来,中国环境新闻的发展也催生了环境新闻摄影奖的流行。国家环保总局自1997年以来举办的“杜邦杯环境好消息奖”包括新闻摄影奖。它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环境新闻摄影专题奖之一,聚焦于国内新闻媒体的一系列环保摄影图片。在第七部获奖作品《污水中的夏天》中,华商日报描述了一个少年在炎热的夏天在一条被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的黑色油河里游泳。《武汉晚报》的《西湖村》这首悲伤的歌曲真实地记录了武汉西湖村烧缸和废轮胎谋生导致当地废气遮挡阳光、严重污染湖水的场景。中国安全生产新闻发布的“世界锑哭”系列图片报道了湖南省冷水江市锡矿山地区猖獗的非法锑矿开采和滥采造成的臭名昭著的矿难现场。中国环境新闻摄影除了直接记录环境新闻图片外,还展示了“人与自然”的永恒主题。分别描述了《烟台日报》中天鹅的发行、《华商日报》中熊猫幼崽的诞生、《京华时报》中熊猫幼崽的回归、《宜兴日报》中奶牛和苍鹭的相伴、《兰州晨报》中绿色宝库的拯救、人类为保护环境、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所做的积极努力以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2.西方:死亡框架环境新闻在西方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世纪,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随着大型机械工业和工厂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引领着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然而,随之而来的社会危机包括生态平衡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和过度的能源消耗。作为社会环境的监督者和全社会的了望者,西方新闻媒体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世界新闻摄影奖(WPP,1995年起源于荷兰,被中国称为“何塞”)为例。例如,1984年“何塞”最佳新闻图片“博帕尔大灾难的控诉”,印度摄影师拉古·莱(Raghu Rai)目睹了美国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的毒气泄漏。数千万人丧生,无数人致残。在记者拍摄的场景中,一个小孩被埋在黄土里,他的身体和微微半开的眼睛被毒气弄瞎了。相机记录空立即延长了对不满意死亡的恐惧,导致了令人震惊的视觉效果。
第二章是中西新闻摄影图片框架的比较。……8
一、自然灾害新闻……8
二.环境新闻……13
三.医疗卫生新闻……15
第三章是新闻摄影相框的构建方法……24
一、选择性施工技术……24
二、摄影技术施工技术……27
第三,符号学构建技术……30
第四章是新闻摄影画面的形成因素,……33
一、媒体的性质和功能……33
二,新闻的概念……36
三.文化背景与叙事……39
结论
通过比较中西方(主要指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同一主题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图片的框架,揭示出新闻摄影图片背后所代表的新闻惯例、新闻理念、媒体代表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和摄影师的人文价值完全不同,这也对新闻图片最终表达的“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框架代表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意识形态和其他建筑在媒体上的印记。它也深深影响了新闻媒体最终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参考
1.安德斯·汉森等人译。崔国保、金建斌和童飞。大众传播研究方法[。新华出版社2004
2.迪克,伊恩·范。作为话语的新闻[。曾青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郭广清。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院出版,1999年
4.胡钟书。英汉媒体语篇修辞对比[。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5.胡立德:电视新闻与纪实摄影,[M]中国广播电视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6。(美国)由约翰·菲斯克和王·小觉镇翻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李良荣。[& # 183;M & # 183;新闻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米】。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和观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0.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