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范文:族群协同——社会冲突的解决方案

3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范文:族群协同——社会冲突的解决方案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000字
论点:冲突,社会,族群
论文概述:

本文用了族群这一动态的、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概念,目的是用族群认同的方案解决当今中国存在的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发,力图解决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

论文正文:

第一章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

当前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就是社会冲突。化解冲突、共建和谐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都需面对的时代课题。提到社会冲突人们不免会联想到一连串触目惊心的事实和场景,比如流血、杀戮、悲哀和仇恨等等。那么何为“冲突”呢?关于冲突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和被广为接受的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L.A.Coser)为代表的解释:“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斗争中的一方目的在于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科赛的定义涵盖的冲突的根源、目的和手段,却忽略了至少是没有突出冲突的互动性和过程性。因此,我们认为“冲突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出于某种差异或利益而形成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由此不难看出冲突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直接的反对关系。为了进一步明晰冲突的特征,我们把“冲突”和“竞争”做一比较: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方、甚至是消灭对方,是直接以对方为攻击目标的一种互动行为而竞争的目的多是为获取竞争的目标物;冲突双方有直接的交锋,竞争可直接或间接交锋;冲突各方所追求的目标既可能相同又可能不同,这与竞争必须是对共同目标争夺的情况不一样;冲突在形式上比竞争激烈得多,它往往突破了规则、规章甚至法律的限制,带有明显的破坏性。冲突可表现在一国之内或国家之间,表现在国家间冲突的多为国际关系和一国外交领域研究的主题,如国家间的战争和贸易争端等;还有些情况是“组成新国家的战争”——也就是说,这些冲突的一方是政府,另一方是某一族群或地区要求自治或分裂的反对派集团。针对后者我们可以用“族群认同”的方式防止“组成新国家的战争”的发生。..........................................................
 第二章 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新情况
 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冲突,目前中国的社会冲突出现了一些新的状况:即无直接利益冲突不断涌现且表现强烈。
 第一节 无直接利益冲突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是社会冲突集中表现出的直接利益冲突。但是在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了“无直接利益冲突”,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借机宣泄。例如江苏省金坛市曾经发生因集资案纠纷引起冲突,事后调查发现,80%参与围堵的群众没有任何集资款,他们大都是借题发挥。类似的情况,在各地时有发生,而参与的群众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另外,许多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与有利益诉求的人搅合在一起,一小部分群众因为利益要求采取集体行动,周围几十甚至几百人围观、起哄。在全国各地的多起袭警案件中,扔向警察的石头常常来自围观者而不是上访群众本身。老百姓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一跤,不是自嘲一声“倒霉”、起来拍拍灰土继续走路,而是骂“他妈的干部腐败,修的豆腐渣马路。”这类冲突隐藏的风险不小,因为这实际反映的是社会心理问题,人们把对政府、对部分干部的不满和仇恨泛化,并把这种心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许多问题时群众的回答十分情绪化,比如,群众认为官员贪污受贿10 万元就应该枪毙,这与现行法律和现实判决距离巨大。面对这种强烈的族群间不认同,必须探索经济手段以外消解社会对立情绪的途径。这一现象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国家的角色定位和角色的完成情况,对于这一点本文将在后文做出论述。这类“无直接利益冲突”治理难度大、成本高。不仅在中国存在,国外也有发生。如法国前一阶段发生的两起重大社会冲突事件中,一起是“巴黎移民骚乱”,一起是全国大罢工。前者可谓典型的“无直接利益冲突”,骚乱主体并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利益要求,而骚乱暴力向强,延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处理难度大。全国大罢工则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取“首次雇佣合同”法案,政府可以通过谈判、双方妥协让步等办法使冲突快速平息。之所以产生类似无直接利益冲突的问题,除了由城乡二元化引发的社会心理冲突外,政府官员对冲突的许多处理方式也是掩盖冲突甚至是引发新的社会冲突的原因。............................................................
 第二章 当前中国社会冲突的新情况......................................13第一节 无直接利益冲突................................................13第二节 价值观念冲突和社会心理问题剖析................................14第三节 社会冲突的类型...............................................15一 从互动的视角看待冲突类型..........................................16二 冲突的目标和冲突主体看待冲突的类型................................16三 从民族角度看社会冲突..............................................17四 从对现有体制的认可程度看社会冲突——工具性冲突与价值性冲突...............................................18五 社会冲突类型之我见................................................18第四节 冲突的根源....................................................20第五节 当代社会冲突造成的格局........................................21第三章 族群认同—— 一种社会冲突的解决方案............................24第一节 族 群..........................................................24第二节 族群认同.......................................................26一 族群认同的概念.....................................................26二 族群认同的促成.....................................................28三 用族群认同解决贫困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34四 用族群认同解决官民冲突..............................................34第三节 在族群认同上政府角色的讨论......................................36第四章 结 论 ..........................................................38
 结 论总体看来,当我们面对社会冲突时需要有良好的心态和智慧的头脑。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盖冲突、曲解冲突甚至是为了自己或自己族群的少许利益而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资源人为地制造会带来巨大社会伤害的冲突,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异常现象,也是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纵观历史,从罗马帝国诞生、毁灭到欧洲各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从春秋战国的秦统一六国到 1911 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从 1978 年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曾有说不清的社会制度、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步是社会冲突以及冲突的解决完成的。社会的和谐、和平与发展是人们的梦想也是中国中产党努力追求的目标,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那天起,我们国家就在努力实践着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和解放即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目标,并用诸多具体的步骤和方案来达到这一目标。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到户口制度的松动,是我国冲突逐步得到解决的体现;从成功地应对非典、抗击雪灾到及时地地震救援,对许多可能引起人们不稳定的突发事件的圆满处理,表明我国应对冲突能力和智慧在不断地提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用族群认同的方案来预防和解决存在的社会冲突。“认同”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既是开始又是结果。只有各个族群之间只有达到了相互的认同社会才能和谐,才能在良性的冲突解决过程中不断进步。我们以往谈“阶级”的概念曾成功地团结了积极力量、造就了革命;我们谈“阶层”的概念曾有效地缓和了矛盾、凝聚了人心、促成了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I 卷 1995:34、294.第II 卷 1995:208.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3 卷:3903、马歇尔(Thomas H.Marshall ).公民、社会阶级等论文集.[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50:258.4、李春玲.社会分层研究与理论的新趋势[M].载于李培林主编.社会学理论与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695、安东尼.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 赵旭东,方文译,王铭铭校.三联书店.1998.6、弗雷德里克·巴斯.族群与边界[M]·序言.高崇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M](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析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14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M]第 5 卷.人民出版社.1991:48.9、Donald http://sblunwen.com/shxlw/ Treiman. Occupational Prestig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York:Academic Press .1977.pp.5-12.10、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毛泽东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711、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