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96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互联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35960字硕士毕业论文电力通信综合管理系统互联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960字
论点:互联,通信网,接口
论文概述:

本部分以告警上报业务为例开发实现了重要业务通道告警业务组件,并放入接口框架中测试了接口的有效性。已建系统对重要业务通道告警的呈现是通过实时读取本地数据库中相关表数据来获取

论文正文:

第一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电力通信网是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在中国,为了管理巨大的硬件资源和各种业务,一家电力企业及其下属的省市公司先后建立了多套网络管理系统,如报警监控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等。这些网络管理系统是在总部、省和地方各级建立的。各级网络管理系统的服务类型非常不同,不同网络管理系统的外部数据接口也不同。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电网建设步伐的加快,电力通信网在容量、结构、覆盖范围、承载能力和整体规模等方面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各种网络管理系统之间的这种独立管理模式极大地限制了管理效率,业务集成和集中管理成为企业电力通信网络管理建设的下一个目标。为了有效发挥网络管理系统的作用,企业以“屏蔽差异化、建设标准化”为总体思路,开始构建一套能够集中管理总部、省级和地方各级电力通信网络的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在各级子系统之间共享告警、配置等网络管理数据,并实现操作管理的过程交互(1)。为了使建设尽快有效,同时保护现有投资,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重点是对现有网络管理系统的改造。由于历史建设原因,各级已建网络管理系统在系统架构、部署模式、软件平台、信息模型、开发技术路线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制定数据互联方案来屏蔽已建系统的内部差异,完成标准化改造,并将已建系统整合到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的整体架构中。对于少数新建系统,可以根据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互联方案,直接开发数据接口或提供标准数据库模型。综上所述,研究适合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的纵横数据互联方案,设计通用性强、数据传输可靠的互联接口,是整个系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2研究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数据互联方案的研究。主要通过分析系统互联需求,研究数据互联主流技术,选择合适的互联方案。第二部分是互连接口的设计,包括接口的体系结构设计和接口要实现的主要功能。第三部分是服务组件和接口测试的实现,以重要服务通道的报警服务为例,实现服务组件的开发,模拟实际互联环境中的报警数据报告服务,测试接口的有效性。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如下。

(1)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数据互联方案研究
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很多数据,如实时监控、资源管理、运行管理等。其中,报警、资源、工单等数据。需要纵向沟通,以及工人和设备台帐等数据。需要完全水平协调。该部分首先从互联数据挖掘、五链功能和非功能需求三个方面阐述了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的互联需求。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系统间互连和集成需求的不断增长,系统间数据互连的新技术不断涌现。每种技术都有其优点、适用场景和固有缺点。本部分对行业中常用的互连技术如CORBA和网络服务进行了分析,为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选择数据互连技术路线提供依据。最后,在参考电信运营商运营支撑系统互联接口技术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服务技术的互联接口方案,并详细阐述了该方案的部署结构。

(2)基于网络服务技术的互联接口设计
互联接口需要完成以下两项任务。首先,互联接口负责各级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子系统之间基于网络服务技术的标准格式数据交换。二是互联接口需要完成标准数据格式验证、系统数据格式与标准数据格式的相互转换、数据正向压缩和解压缩、数据分包和合并等功能。由于不同已建立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外部数据交换模型不同,为了减少每个系统年度开发互连接口的工作量,增加互连接口的可扩展性,本部分将互连接口分为两部分:接口框架和服务组件。接口框架提供了一个业务组件容器。当不同类型的业务组件被部署到接口框架中运行时,它们通过统一的网络服务接口和JMS消息与其他子系统通信。服务组件负责与本地电力通信网络的综合管理子系统的通信,例如以网络服务的形式发布本地电力通信网络的综合管理子系统的数据或者处理由互连接口接收的数据。

第二章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互联技术方案研究

2.1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简介
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是电力企业运营、维护和管理电力通信网的综合通信管理平台。该系统由各级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子系统和系统间互联网络组成。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采用统一、规范、分层的建设模式。该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数据采集与控制、基础平台、管理功能和信息显示、数据交换系统。它实现了四种类型的应用:实时监控、资源管理、运行管理和专业管理。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2-1所示。在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控制模块通过北方接口从电力通信设备网络管理(各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的用于管理通信设备和网络的简单扁平的网络管理系统,图2-1中未示出)获取支持网络、服务网络、传输网络等的信息数据, 并将信息数据上传到各综合管理子系统的基础平台,从而在基础平台上完成实时监控、资源管理、运营管理和专业管理四种服务。 总部、省市子系统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实现数据互联,完成运营管理的垂直连接。各级系统和同级O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以整个运行电网为对象进行全球实时监控和各级调度,通过数据交换系统为电网的监控预警、调整控制、在线分析评估、调度规划、企业资源规划(ERP)、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等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实现横向协调。

第三章相互关联……27
3.1基于WEBSERVICE技术的电力通信网综合管理系统.........27
3.1.1功能结构.........27
3.1.2技术协议.........28
3.2连接C1结构.........28
3.2.1总体结构.........28
3.2.2接口功能结构.........30
3.3接口功能详细设计.........31
3.4业务组件开发规则.........52
3.4.1检查数据发布开发规则.........52
3.4.2推动数据开发规则.........53
3.4.3接收数据处理开发规则.........53
3.4.4格式转换开发规则.........54
第四章报警服务组件实施和接口测试.........56
4.1重要服务渠道报警监控介绍.........56
4.1.1服务功能.........56
4.1.2互连功能.........56
4.1.3表格说明.........57 [/溴/] 4.2发展环境描述.........58
4.3警报报告实施.........58
4.3.1维修组件报警逻辑.........58
4.3.2报警服务组件流程图.........59
4.4接口测试.........60 [/br/ ] 4.4.1中断报警.........60
4.4.2清除警报.........63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66
5.1文件工作总结.........66
5.2下一步研究工作.........66

结论

在分析了某电力企业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现状,研究了行业主流互联方案后,采用了一种基于网络服务的互联方案,这是一种成熟的方案,接口技术开发和部署简单。方案确定后,根据实际互连需求设计了通用互连接口,实现了实际环境下报警服务的逻辑。一般来说,本文的界面有以下几种相对新颖的设计。
(1)为了开发不同已建立系统的通用互连接口,接口框架和业务组件分开设计,使得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开发人员无需关注标准数据交换方法、数据交换接口等。,但只需注意自身的业务逻辑,从而简化了电力通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互联时的开发工作,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2)为不同类型的互联数据提供统一的服务和接口,使每个服务系统能够灵活扩展数据交换服务,大大降低服务拥塞的可能性。
(3)由于网络服务技术本身不适合单一的大量数据传输,因此在互连接口中设计了数据压缩和寻呼功能,以避免接口一次传输太多数据时可能出现的传输失败或数据丢失。也就是说,当一次传输的数据量超过2M时,数据将被压缩;如果压缩后数据大小仍超过2M,则应以2M为一页对数据进行分页,分页后的数据按原始顺序从1开始编号。
(4)在为重要服务通道开发和实施报警服务组件时,通道信息和报警信息分开报告,然后通道与报警关联,以满足单个报警影响多通道服务或单个通道与多个报警关联等特殊情况下的报警信息报告。

参考
[1]余贤,石坚,唐云山,等.智能电网通信管理系统建设研究.电力系统通信,2011 (05)。
[2]张项伯、谭东风、黄凌俊。基于分布式对象计算的CORBA研究[。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2(07)。
[3]岳晓婷。基于SOAP的网络服务应用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新疆大学2003。
[4]王艳。基于可靠网络服务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研究与实现。国防科技大学,2008
[5]詹姆斯·斯内尔。
[6]詹姆斯·斯内尔,道格迪韦尔,帕维尔·库尔琴科,用肥皂编程网络服务[]。[/比尔/] [7]康光雷。[MMSC多媒体信息服务中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北京邮电大学,2009。
[8]孙皮石,曹展锋,王亚玲,等.国家电网公司数据交换平台的研发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8 (11)。
[9] CTG-M BOSS开放源码软件资源管理系统规范通用规范分册(2.0版),中国电信公司,2006年7月。
[10]谢凡。基于安全令牌的网络服务安全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