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599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70年代广州文艺概述

26599字硕士毕业论文20世纪70年代广州文艺概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599字
论点:文艺,文化大革命,工农兵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艺文学论文,本论文将从《广州文艺》期刊的产生入手,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对 1970 年代的《广州文艺》做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对它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主张、创作方法、文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广州文艺的产生

第一部分是广州文艺的政治文化背景

1971年的“911”事件震惊了整个中国。以此为界,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上半年,以江青、林彪为首的政治集团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全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运动。“913”事件客观地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但“文化大革命”并没有真正结束,而是作为一条分界线,中国从此进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期阶段。

“913”事件对国内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全国上下开始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极左思潮和做法,使一些老干部恢复了工作。同时,中国的外部政治环境也有所改善:1971年11月,中国在联合国的法律地位得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日本总统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国与马耳他、墨西哥、阿根廷、希腊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初期中国政治内外的新形势带来了思想文化的暂时松动。

“文革”中人们的革命行为确实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但这种理想主义既没有坚实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合理的历史逻辑,更没有稳定的法律程序作为保障。然而,从历史上看,没有法律保护的理想主义很容易导致非理性狂热。这种狂热是从理想方法的角度盲目服从。”狂热过后是冷静的思考。经历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狂热之后,反思的声音越来越多。尽管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控制尚未完全打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致命的冲击。

如何对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何在思想领域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到底?这些问题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任务。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颂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批判和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倾向,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意识形态的主旋律。

毛泽东曾多次说过:我一生中只做过两件事。有一件事驱使蒋介石去了那些岛屿。另一件事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非常担心世界和子孙后代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否定。因此,每当他意识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可能受到质疑或否定时,他就会坚决地予以制止。他把“批判森林”和“批判孔子”联系起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所谓的“复辟倒退”和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否定。这也是“911”事件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些政策虽然有所调整,但并没有脱离“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框架。

第二部分是广州文艺的自我定位

广州文艺成立于1972年1月,原名“工农兵文艺”。这是一本双月刊杂志,编辑部设在广州解放北路清泉街2号新版。《工农兵文艺》于1973年1月更名为《广州文艺》,至今仍是双月刊。

广州文艺在20世纪70年代坚持大众文艺创作。它是针对广大工人、农民、士兵和群众的。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歌曲和绘画,以及一些理论文章。广州文艺在20世纪70年代从未停止过从其前身《工农兵文艺》的出版,直到1979年。从1972年到1978年,它是双月刊(1972年出版了7期),1979年改为月刊。广州文艺在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55期。

一、《广州文艺》第一期的特点

《工农兵文艺》第一期目录设置相对简单:

总的来说,栏目设计比较简单,有4个剧本,1部小说,2首诗,5首革命历史歌曲,7首革命歌曲,5件艺术作品(几个封面,没有专门的艺术栏目),加上前3个注意事项和经验介绍。

《广州市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队关于召开纪念毛主席发表三十周年论文的通知》、《广州文艺创作、出版发行会议纪要》和《花县开展群众革命文艺创作活动的实践》三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当时广州文艺的基本理念,大致勾勒了广州文艺创作的基本轮廓,基本展现了广州文艺的基本方向

从第一期开始,广州文艺就贯彻“文艺创作方向坚持为工农兵、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倡导“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虽然内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这两种基本精神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得到了强调和实践。

广州文艺栏目包括理论文章、戏剧、小说、表演歌唱、歌曲、艺术摄影、咨询材料和纪念文章。根据社会和政治要求,可以随时临时添加新栏。1972年,第六期增加了“对革命的深入批判”一栏,批判刘少奇的“唯灵感论”;1974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增加了一个专栏,题为“为争取森林和孔子的批准而斗争到底”,以发表相关评论文章。1974年,第四期增刊《批判森林与孔子》诗集,并发表相关诗歌。1975年,第五期开设了“利用《水浒传》作为反面教材,让人民认识投降派”专栏,发表了批评《水浒传》的文章。1976年,该节目第二期推出了一个名为“激情赞美新事物,反击案件的权利逆转”的栏目,与“反击案件的权利逆转”合作

第二章是广州文艺的文学观念

广州文艺的前身是“工农兵文艺”,创建于1972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刊物,其文学思想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激进文学和广大工农兵表达自己观点的阵地。它不仅体现了主流激进文学的思想,而且坚持“文艺是工农兵”的审美标准。它不可避免地会渲染出特殊的颜色,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旗帜。具体来说,广州文艺的文学命题体现在自己的编辑方针、标准和作品中,更集中在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体现在对鲁迅作品和语录的解读中,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全过程。

第一节“广州文艺”阐释“演讲”

1972年第三期《工农兵文艺》发表了由研究《讲话》的编辑团队撰写的文章《努力深化工农兵斗争生活》。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强调革命文艺路线的重要性,批判刘少奇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用文艺领域的“两线”历史经验说明文艺工作者与广大工农兵相结合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提出文艺工作者渗透到工农兵斗争生活中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必须解决出发点问题;深入工农兵的斗争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深化工农兵斗争,我们还必须解决态度问题。为了深化工农兵的斗争生活,我们还必须解决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深化工农兵斗争生活“是一个好办法”文艺创作中的其他重大问题,如写作冲突、塑造工农兵好英雄,都可以通过理解来解决。\"

1973年,《广州文艺》第2期发表了纪念《讲话》发表31周年的编辑团队文章,“以批评和修改为关键环节,进一步推动大众文艺创作的发展”。文章批评了刘少奇的“灵感论”和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认为批评应集中在五个方面:

首先,它彻底批判了刘少奇的理想主义“灵感理论”和他反对深层生活“四面”(读、思、写、变)的创作方法。坚持以实践为先的唯物主义反思理论,我们应该在那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人和那些只描绘真实的人和事物、机械地“再现生活”的人之间划清界限。(省略)

第二,彻底批判刘少奇“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坚持唯物史观。明确群众、阶级、政党和领导人的关系,坚持革命样板戏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即突出所有人物中的正面人物,突出正面人物中的英雄人物,突出英雄人物中的主要英雄人物)。)在赞扬无产阶级领导人、塑造工农兵英雄和赞扬剥削阶级“英雄”之间划清界限。(省略)

第三,它彻底批判了刘少奇的“路线斗争消失”理论和地主资产阶级提倡“咖啡文学”(即“人人享有文学艺术”)的人性理论,这两种理论都被刘少奇等骗子所传播。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文艺创作中,要正确反映和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划清无产阶级阶级的阶级感情和资产阶级的“人的爱”与“人的善”的界限。划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无产阶级政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限。(省略)

第四,彻底批判刘少奇等骗子传播的政治会影响艺术和政治艺术“结合”理论;坚持政治统帅艺术的观点,正确处理政治与艺术、红色与专业的辩证关系,划清实践改革基本功与“管好企业”的界限。我们应该把“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革命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尽可能完美的统一”与政治与艺术的“结合”理论划清界限(略)

1974年的第二期《广州文艺》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它纪念了《讲话》。相反,它转载了1974年5月2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斗争哲学》(作者朱兰)。文章在继续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同时,迎合了当时“批判森林、批判坑洞”的轰轰烈烈的运动,颂扬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出林彪的行动从根本上否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只有坚持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共产党的斗争哲学,我们才能取得“批判森林、批判空洞”斗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节“广州文艺”解读鲁迅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在这个著名的演讲中,他称赞道:“鲁迅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最高统帅。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奴性或谄媚。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品质。鲁迅是一个民族英雄,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了全国的大多数,是走向敌人之前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情的民族英雄空。鲁迅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毛泽东对鲁迅的提拔导致了鲁迅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崇高威望。1966年10月31日,7万多人在北京举行了纪念鲁迅的盛大集会。姚文远这样说:“鲁迅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它的灵魂和核心是毛主席指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抛弃鲁迅的革命精神就是抛弃鲁迅的灵魂和整个鲁迅。为了纪念鲁迅,第一件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是按照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发扬这种无畏而彻底的革命精神,敢于思考,敢于说,敢于做,敢于突破,敢于革命,培养无产阶级钢铁骨架,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与以共产党领导集团为中心的现代修正主义斗争到底, 伴随着啦啦队在反华合唱中跳跃和尖叫,伴随着国内外反动势力,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怪物和幽灵”。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鲁迅的研究小组“史义格”写了一本书《鲁迅传》,歪曲历史,把鲁迅描绘成反帝反封建的行动,把鲁迅描绘成“批判孔子”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因此,鲁迅首先是“革命家”,然后是“作家”和“思想家”。这是鲁迅叙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广州文艺解读鲁迅的基本立场。解读这些信息对于把握广州文艺,解读鲁迅的文学观和他自己的文学观是必要的。

一、广州文艺对鲁迅形象的解读和塑造

广州文艺对鲁迅形象的解读和塑造,既没有脱离“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模式,也遵循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意识形态。

1.从民主战士到伟大的共产主义民主战士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他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总指挥。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反对中国封建旧文化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鲁迅只是一个民主战士,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表现出了可贵的战斗精神。瞿秋白是第一个提出鲁迅思想分歧的人。早在1933年,他就以“何宁”的笔名出版了《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他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鲁迅比作希腊神话中战神——火星神话的悲剧之子“狐猴”。“他吃的是野生动物的奶,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儿子,绅士阶层的第二任部长,也是一些浪漫革命者的朋友。最后,在1927年,“从进化到阶级理论,从叛逆的绅士阶级的儿子和大臣到真正的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朋友”,而共产主义战士“在经历了1911年革命前至今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之后,从痛苦的经历和深刻的观察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来到了新的阵营”。

广州文艺支持瞿秋白的观点,即鲁迅的思想在1927年由民主战士转变为共产民主战士,并通过不断的思想变革最终确立了无产阶级革命世界观。

第三章“广州文艺”创作规范...................(21)

第一节“三个突出”的创作原则................................(21)

第二节“工农兵业余作家”创作..............................(25)

第四章“广州文学”的文学批评..............................(31)

第一节,“广州文艺”文学批评的内容..............................(31)

第二节“广州文艺”文学批评标准..............................(36)

第四章是广州文艺的文学批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批评,同当时所有主流文学批评一样,完全是政治思想斗争的工具,广州文艺也不例外。

第一部分是广州文艺批评的内容

广州文艺作为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学刊物,服务于主流政治,并随着主流政治风向标的变化而变化。就批评的具体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一、批判刘少奇的文学路线和理论(1972-1973)

这一时期,整风运动不断深化,主要批判“刘少奇等骗子的反革命方法”,即一些文学路线和政策。主要文章有:

文彬,《工农兵是真正的文艺大师——批判“唯灵感论”,1972年第6期

梁光道,《批判极左思潮与英雄书写》,1972年第7期

陈少伟,“坚持无产阶级文学批评标准——彻底批判刘少奇伪造无产阶级文学批评标准的谬误”,1973年第2期

李洁新,《鱼怎么能混珠——对“咖啡文学”理论的批判》,1973年第2期

周伟,《并排思考的画皮与灵感理论的体现》,1973年第2期

林伟雄的“生命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评刘少奇的“四面体”创作理论,1973年第2期

兰·桂良,《工农兵的方向不能被篡改——批判证伪者刘少奇的“方向问题已解决”谬论,1973年第3期

在这个阶段,刘少奇是批评的主要对象。他本人被形容为“资本主义走资派的指挥官”和“骗子”。他的各种言论和意见被批评和压制为资产阶级言论。他和他的同伙们“企图用唯心主义的先验说教来拒绝工农兵的文艺,反对革命文艺家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允许少数资产阶级精神贵族垄断文艺阵地,为反对无产阶级和恢复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服务”。广州文艺也用这种语气批评刘少奇。从“唯灵感论”到“咖啡文艺”,再到“四面理论”,它被斥为剥削资产阶级、保护资产阶级利益、违背“文艺是工农兵”基本任务的文学理论。

结论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赋予了“文化大革命文学”鲜明的特征,包括这一时期深深打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烙印的文学期刊。分析和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期刊,对于我们把握整个文学史,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是文学艺术活动非常重要的一年。“913”事件引起了全国人民思想的松动。各种文艺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借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30周年之际,广州文艺的前身“工农兵文艺”诞生了。广州文艺诞生后,就是以这个演讲为基础的。坚持“文艺创作要坚持为工农兵、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倡导“广泛的群众文艺创作活动”,反映主流文学的发展,反映主流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和各地区的文学期刊已经成为“文革”文学的典型生产方式。通过文学,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和建设社会主义是绝对必要和及时的。

广州文艺不仅在其编辑方针、标准和作品中宣传自己的文学理念和主张,而且通过解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鲁迅的讲话,不断宣传自己的文学理念和主张,这涉及到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广州文艺每年都会发表纪念讲话的评论,并在纪念文章和相关理论文章中宣传其文学思想和主张。广州文艺继续宣扬鲁迅是“共产主义民主战士”的主张,并继续宣扬这一主张。反映在整个过程中的文学观念和命题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文学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也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广州文艺遵循文化大革命的文学规范。这使得“广州文艺”不可避免地成为主流激进文学和广大工农兵表达自己观点的阵地。它不仅体现了主流激进文学的思想,而且坚持“文艺是工农兵”的审美标准。它不可避免地会渲染出特殊的颜色,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的旗帜。

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早期的实践,“文化大革命”的主流文学规范不断完善和具体化。“革命样板戏”初步成型,提出“塑造工农兵形象”。也要把无产阶级英雄放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用“三个突出”的原则塑造英雄形象。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后期的实践和整合,形成了“文化大革命”主流文学的特征。广州文艺的实践体现了这一套创作规范。姚文远处理了“三个亮点”的创作原则,即“突出所有人物中的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突出英雄中的核心人物。”《广州文艺》一方面通过文艺理论介绍和推广“三个突出”,另一方面出版大量展示“三个突出”的作品,不断加强“三个突出”的应用。广州文艺不仅大力倡导“工农兵业余作家”的创作,发表一些指导性文章,帮助“工农兵业余作家”学习进步,还出版了大量“工农兵业余作家”作品。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