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9598字硕士毕业论文延安东北作家及其文学艺术

19598字硕士毕业论文延安东北作家及其文学艺术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9598字
论点:文艺,延安,作家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艺文学论文,笔者认为一方面这是因为东北作家群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准”文学流派,它更是一群革命活动家的组织。在解读东北作家群的整体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即使在流亡的途中也

论文正文:

一、东北作家:战时的形成、疏散和聚集

(a)在黑土地上的跋涉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者踏入了中国东北神奇的黑土地。从那时起,中华民族开始逐渐陷入炎热和痛苦的灾难岁月。为了解放国家,失去家园的东北人民首先站起来战斗。在纷乱的抗日战争中,一群杰出的文学青年逐渐出现在中国东北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他们是萧军、萧红、端木洪亮、舒群、白朗、罗峰、罗季斌、李惠英、罗毅、石天汉、铁贤、邹吕雉、秦丘、贾磊、姚本等。他们的文学创作是抗日文学中的第一部,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以强烈的抗日救国意识牺牲了自己在世俗之外失去的领土,描写了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抵抗,以及敌伪的统治,表达了收复领土的希望和不断的乡愁,表现出一种粗犷而有力的艺术风格。后来的文学史家称他们为“东北作家群”。

萧军出生的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风雨交加的时代。他出生七个月后,他的母亲服毒自杀,因为她无法忍受丈夫的粗鲁。小君经常被他父亲召集在一起。这些童年记忆使他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此外,他出生在中国东北地区恶劣的地理环境中,拥有辽阔的森林、雪原、白色的山脉和黑色的土壤,导致这里的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东北粗犷的民俗,那里的人们很大方地喝大碗,吃大块肉。“贫穷和抵抗迫使许多人进入荒山和草原,他们从事抢劫和抢劫。人们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出去闯一闯,成为士兵,学习手艺,或者干脆成为上山的强盗。”萧军自己说:“留胡子(当地人叫强盗胡子),我觉得是好人干的,...杀死他不喜欢的人...多么英雄的一生啊!”很难想象这是萧军70岁时在自传中写的。即使在晚年,萧军也对江湖上的这种幸福生活方式有了这样的认识。正是这种环境造就了萧军豪放的性格,憎恶恶如仇,崇尚武力,看到不公正时拔剑相助。1925年,在“9·18”事件前,萧军被张学良在沈阳建立的东北陆军讲堂第七期录取,学习军事,开始了他的武术生涯。离开军队讲堂后,小军成了一名真正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士兵。甚至在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之后,他和几个革命朋友策划建立一支抗日志愿军。但消息透露,萧军和他的营长朋友被迫逃离。从此,萧军告别了军队生活,踏上了新的人生旅程。离开军队后,他被困在哈尔滨的小君,在那里他没有生命。然而,为了生活和他的理想,他拿起笔,为国家的解放和独立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在国际协会报纸副刊部担任助理总编辑,协助该报纸编辑一些儿童出版物。一方面,他以“萨满三郎”的笔名写了一些文章,并在副刊上发表,主要包括《樱花飘落》、《孤独的少年》和《桃行》等作品。从那时起,他走上了文学之路。1932年夏天,报社收到一封求助信。写这封信的人是小红。萧军非常同情萧红的遭遇,并在生活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从那以后,两人结婚了,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一起从事文学创作,走向人生的新旅程。

(二)战时疏散和聚集

哈尔滨是东北作家群雏形形成的地方,也是他们文艺生活的支点。他们最初跋涉的地方,留下了脚印、汗水和痛苦的记忆。1931年9月18日事件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相继来到这里,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哈尔滨曾经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俄罗斯一直对这座城市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这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是显而易见的。日本侵略东北后,哈尔滨的控制力不如沈阳、长春和齐齐哈尔,这有利于进步抗日文艺的推进和文艺创作的发展。因此,先锋派革命文艺工作者和对抗日文艺感兴趣的年轻人纷纷来到这里,开始了他们艰苦的旅程。然而,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抗日文艺活动的发展,对日本傀儡政权的迫害开始向他们蔓延。他们逐渐感觉到活动的困难,并开始分批移交海关。

1934年,罗峰因为叛徒的告密而被捕。在党组织的帮助下,第二年他被宣告无罪。之后,他们和爱人白朗离开哈尔滨,去上海加入“左派联盟”,成为“左派联盟”的重要成员。此后,夫妇俩先后前往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先后担任上海文艺协会秘书、上海文艺战争服务集团宣传部长、双月韶钢主编。1941年皖南事变后,遵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罗峰、艾青等七人从重庆来到延安。战争期间,罗枫创作出版了大量诗歌、小说和戏剧,主要包括长诗《碑》三部曲、中篇小说《莫云和韩少尉摩尔》、小说《监狱》、《满洲囚犯》和《呼兰河》。其中,《满洲里的囚徒》是罗枫的代表作之一,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萧军、萧红抵达上海后,鲁迅首先向他们介绍了茅盾、胡风、叶紫、聂甘奴等左翼作家,使他们迅速融入上海左翼作家群,成为左翼作家群的一员,加强了左翼作家的革命队伍。在从青岛去上海之前,萧军和萧红给鲁迅送去了长篇小说《八月的村庄》和中篇小说《生与死》的手稿。鲁迅非常欣赏这两部小说的内容,并为《八月之乡》写了序言...这个“八月村”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尽管它有一些近乎短暂的连续性、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方式,...然而,它是严肃的、紧张的、作者的心血和逝去的日子空、土地、苦难的人们、...它展现在读者眼前,展示了中国的贡献和贡献。......”(5)肯定了当时“八月村”的政治作用。

罗季斌是东北作家群中最年轻的作家。1931年9·18事件后,他先后去山东、北平、哈尔滨等地学习谋生。萧军的《八月村》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的消息极大地鼓舞和吸引了他,于是他也从哈尔滨来到了上海。1936年,他开始在上海写小说《边疆在线》。工作进行到一半时,他写信给鲁迅寻求帮助,但是鲁迅病得很重,不能再给他看手稿了。小说完成后,茅盾和王统照都很欣赏它,并积极协助出版。

二、东北作家群:延安文艺建设的重要群体

(一)延安文艺发展及其实质

延安文艺是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最引人注目、最独特的现象,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作家和艺术家在短时间内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个小小的山城里。在极其艰难的物质生活和极其恶劣的工作条件下,他们满怀信心地聚集在一起,组织了这么多文艺团体,创办了这么多文艺刊物。他们共同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解放国家,创造了人类文学艺术史上的奇迹,从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在中外文学艺术史上,已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是民族化、大众化、大众化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它是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风格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国人喜爱的文学形式,是历史上前所未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形式。

谈到延安文艺的发展演变,新时期以来,许多学者都在讨论和研究,学者们都试图画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演变道路。从作者狭隘的视野来看,学者们的描述并不令人满意。我认为延安文艺起源于左翼文艺和苏区文艺,其出发点是1936年在宝安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它的终点是在1949年召开第一届文学大会,它的影响至今仍在继续。

从1936年到1949年,延安文艺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情况、联系和差异都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革命斗争时,就期望文艺为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服务。然而,当时缺乏文学艺术人才,无法组织任何像样的文学艺术组织和建立像样的文学艺术出版物。文艺活动只能在公司里进行,文艺只能是宣传。1935年,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中国共产党开始总结和思考过去的文艺经验教训,打算把文艺纳入整个革命工作,使之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因此,他们开始思考和制定新的文艺发展政策。丁玲是红军长征到陕北的第一位著名作家。她的到来给共产党所期待的文艺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新的活力。因此,“中国美术家协会”于1936年在宝安成立。它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及其主要领导人对革命文艺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信心,因此毛泽东出席了成立大会并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同志说...过去我们有许多热爱文艺的同志,但是我们没有组织他们,没有专门的研究计划,没有为广大农民进行文艺创作...我们要军民结合……”8、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有了新的期待,加强了组织领导,延安文艺的帷幕拉开了。

(二)东北作家与延安文艺建设

延安文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许多充满理想的充满激情的知识分子和左翼作家艺术家参与了建设。它继承了左翼文艺苏区的文艺传统,开拓了中国当代文艺,是中国乃至世界无产阶级文艺史上最独特、最耀眼的文学形式。在其建构过程中,东北作家群是唯一一个以地域作家群和准文学流派的形式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的作家群。

提到东北作家群和延安文艺建设,首先要注意萧军和舒群、罗枫和白朗。四人于1940年来到延安,延安文艺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是作家自由行动的自由时期。那时,只要有文学活动,他们就会出现。他们把全部热情投入到延安的文艺建设中。他们两人和丁玲共同主办并组织了每月文艺会议,创办了每月文艺杂志,并担任主编。后来,他们还建立了“周文学艺术学院”。文艺月会成立后,每月举行一次论坛,组织人们讨论文艺理论和创作等文艺问题。讨论的话题非常丰富。每月一次的会议将成为艺术家自由发言和交流文学的场所,促进艺术家之间的相互理解,研究文学理论和创作。

《文艺月报》出版后,萧军和舒群轮流担任主编。该杂志以“大胆批评”为宗旨,每月1日或15日出版,共发行17期。在第七期,萧军发表了几篇文章,如《为第八届文艺月会捡文章》。刘韦雪对其中两篇文章与萧军有争议。在本期月报中,萧军分别在《解放日报》上写了批评何其芳和周立波的诗歌《革命,走向世界》和《牛》的文章。萧军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两部作品,称何其芳的诗让他“感觉不到情感、形象、音节、意境……只是一个棒状、刚性、棒状的东西”,“他似乎不适合再写这样的诗,但应该越来越深”。(10)此外,1941年6月17日至19日,《解放日报》连载了周扬的文章《文学与生活的随笔》,引起了艾青、舒群、罗峰、白朗、萧军的不满,经过讨论,这五个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都是萧军写的,他们写了文章《读了《文学与生活随笔》后的随笔集》,并与周扬同志进行了讨论。这篇文章开始被送到《解放日报》,但被撤回了。萧军在毛泽东的授意下发表在第八期《文艺月报》上。文章对周扬《文学与生活随笔》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意在与周扬展开讨论。除了各种文艺作品,《文艺月报》还发表了一些针锋相对的有争议的文章,提升了延安文艺圈自由活跃的氛围,给延安文艺圈的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说明《文艺月报》确实达到了“大胆批评”的目的。

三、东北作家群:延安文艺精神传播者……20

(一)沿“工农兵方向”20

(2)敲鼓呐喊共和国的诞生……22

(3)坎坷和坎坷的命运……24

三、东北作家群:延安文学精神的传播者

(一)沿“工农兵方向”

在延安解放区,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开展文艺运动、文学批评和创作的思想平台。早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毛泽东就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等文章中提出了系统的文学主张。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书中,毛泽东指出,外国的老一套文字应该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人所喜爱的清新活泼的中国风格。《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性质、任务、特点和方向,明确指出文学服务的对象是工农劳动群众。这些判断在他的讲话中直接推动了毛泽东相对完整的工农兵文艺思想体系的建立,这不仅成为当时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指导原则,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普遍适用的文艺指南。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解放区的文艺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作家和艺术家献身于工人、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在文艺新方向的优待下,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工农兵。周立波回忆道:“四年来,我从未去过农民的山洞。”由于缺乏对工农兵生活的理解,以工农兵为主题的作品创作实际上被忽视了。事实上,延安文艺座谈会向广大文艺工作者表明,文艺应该为工农兵服务,艺术家也应该深入工农兵,改革世界观。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广大文艺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研究,明确了文艺的方向,树立了信心,创作了许多“为工农兵服务”的好作品特别是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中,他们扫除了过去脱离现实和脱离群众的恶劣气氛,走上了新的文学之旅。各艺术协会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具体工作计划。为了更好地促进理论研究,《解放日报》还开设了一个关于“创造与思考的方式”的专栏,旨在提高人们的文艺思维解放区文艺界的思想和行动正在逐步同步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已经成为一切所属的道路”。次年,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报道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然后总结并发表了讲话的主要内容。重庆的一些左翼作家也通过其他渠道阅读了这篇演讲的全文。1944年5月,中共中央派何其芳、刘白宇等赴重庆,介绍和贯彻文艺座谈会精神和讲话精神。延安的文学思想和政策逐渐被国民党统治区的作家所理解,成为左翼作家分析文坛形势、确定工作步骤和方法的基本标准。延安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主张和阶级意识的提高确立了无产阶级在文艺中的主导地位,随着农民革命的胜利,工农兵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标准受到党的政策的保护。

结论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东北作家群文学价值的理解中得到认可。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因为东北作家群不仅是一个“准”文学流派,而且是一个革命活动家组织。在解读整个东北作家群体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他们甚至在流亡中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革命创作,尤其是不得不奔波于地下革命工作的舒群、罗枫和白朗。虽然解放后他们在文艺界占据了各种领导地位,但由于各种政治批评运动,他们的文学创作一度中断。东北作家的创作跨越了现当代两个时期,他们的成就主要是小说。虽然它们有独特的材料选择和表达方法,但它们受到时代和政治形势的限制。他们在社会生活的表达和人物刻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思想观念的丰富性和文学的艺术性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给东北作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十年的动乱中,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手稿丢失或被毁,这也给东北作家的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东北作家对延安文艺的建设和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客观上促进了东北文学的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中,他们豪放的艺术品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文学史的书写中,东北作家应该成为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导致怜悯和恐惧,这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情感。东北作家注重创作抗日作品,将人物置于时代背景中,表现出对国家的关怀和内心的痛苦。这个国家的毁灭加深了他们对东北家乡的怀念。由于延安文艺运动的影响,东北作家的创作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初和40年代末的抗日战争文学,以及新社会主义时期的小说创作,即六七十年代东北作家被推翻和被冤枉的时期。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代表作家萧军、罗峰、白朗、舒群等人都直接参与延安文艺,坚持“揭露黑暗”的文学立场。他们在延安文艺运动中遭到无情的批判,受到延安整风运动的冲击和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甚至没有幸免于反右斗争。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残酷迫害,在精神和思想上经历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由此可见,它们对东北作家群的生活和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是社会性和政治性的结合。它们展现了时代大背景下的生活横截面,描绘了突出的情节矛盾,反映了时代社会的总体面貌和人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