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6522字硕士毕业论文反思文化视角下的冯骥才、林西小说研究

56522字硕士毕业论文反思文化视角下的冯骥才、林西小说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6522字
论点:反思,文学,文化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论文,本文试图运用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从反思文化视野的角度,来谈冯骥才、林希小说中的反思意识。

论文正文:

第一章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 “反思文学”是中国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然而,当人们看到“反思”这个词时,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它等同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伤痕文学”之后的“反思文学”。 然而,反思和反思意识不同于反思文学,需要梳理和区分。 “反思文学”特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趋势。 洪子成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揭露和反思文化大革命的伤疤是文学的中心主题。” 批评界先后运用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概念来应对这一创作趋势。 这些不仅是对文学事实的总结,也促进了这些文学思潮的建构。 “伤痕文学”主要指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总的来说,它们被“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造小说”所取代 由此可见,“反思性文学”是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总结,是指学术界对“文化大革命”等伤痕的反思性创作 这也证实了反思和反思意识并不等同于“反思文学” 内省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永恒的思维意识。 内省是一种对自己的家庭、民族、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历史文化以及自己的经历和遭遇进行反思的意识。 反思不仅存在于古今,而且存在于国内外的一种普遍的反思意识中。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反思”一词: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伟大的英国哲学家洛克指出:“简单内省概念是人类心灵对其他概念的各种活动——在人类心灵从外部接受上一章提到的各种概念之后,当反思自身并观察其对这些概念的影响时,它将从内部获得其他概念,这些概念也可以是它的思维对象,就像它从外部接受的那些概念一样 由此可见,洛克认为“反思”或“内省”是人们对自己活动的关注和感知。它是知识的来源和方式之一,人们获得了关于知识的想法,如感知、思考、怀疑、信念等。通过反省头脑的活动和活动方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此也有自己的观点:“像‘这个对象是灵活的’、‘这个工具是有用的’这样的判断都是反思性的判断。” 因为这些判断中的谓词都是反射的规定。 谓词确实超越了主语的直接个性,但是主语的概念仍然没有被提出。 调查对象越具体,就能为反思性思维提供越多的观点。 然而,反思性思维不能穷尽对象的内在本质或概念。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人类理解真理的一种相对先进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哲学中,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抽象思维活动,也是一种不断深化的思维活动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反思是指对已经发生的某些事件和行为进行思考、回顾、总结和反思。 第2节..............................反思意识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出现就中国文学而言,如上所述,反思和反思意识首先表现在对每一位开国君主的经验总结和当代王朝的繁荣稳定。最著名的是“一个人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一万块骨头会枯萎”和“以史为鉴,可以知道新王朝的兴衰” 所谓“学而知之”其实是唐太宗对历代兴衰的关注。他注重对历代兴衰的反思和总结,以取长补短。 其次,历代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跟踪和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道家文化为补充,佛教文化为点缀。 虽然古代的学者总是厚脸皮薄,但也因为他们的事业微薄,他们大声疾呼:“没有什么是学者”,以抵制儒家传统的“学而治之”的文化 这导致古人逃离他们的仕途,追求他们的精神家园。 无论是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庄子的《吴起论》,都蕴含着“天人合一”、“万物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们认为只有在自然界中,人们才能找到最初的自由生活体验。因此,为世俗烦恼的学者们开始反思,这就是为什么唐代诗人王维的“朋友的王子,春天过去了,你在这里又有什么关系呢?”不愿分开。然而,在仕途上并不成功但“不愿低头五蒲式耳米”的陶谦,在他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和自由:“在笼子里呆久了,他就会回归自然”。自然,他是人类自由精神的归宿,给人们带来安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田园诗也是文人对传统文化反思和追求的结果。 第三是“永恒”的文化认同 胡纪泽认为,“就个人取向而言,文化认同是指个人对其所生活的文化的心理认同和接受,以及对文化的行为适应;就社区取向而言,它指的是个人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 在对“天下大气候下人不老”这一黑暗现实的不满中,有一种对古代三皇五帝“黄金时代”的向往。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是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道。这种传统文化认可的尊老思想背后,是工作中的反思意识。 清末民初以来,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不仅继承了上述表现形式,而且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虽然“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捍卫尊严、捍卫自身文化的过程中,不情愿、被动、无助、焦虑地被带入现代化进程”,但中国无法摆脱现代化的影响,反思意识也是一样的,所以反思意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具有现代性。 第二章..............................:冯骥才和林西小说中反思意识的维度第一节政治视角:冯骥才和林西的《史记》-《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文学和政治一直是紧密相连的,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关系 文学不仅是历史的镜子,也是政治的晴雨表,尤其是在现当代文学中。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极端专制的政治时代的结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政治和自由相对宽松的“新时代”。 伴随着政治思想解放运动,“新时期”的作家们继承了“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传统,在反思“极左路线”的同时,创造了以“启示”和“反思”为中心和主题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新时期的文学回归文学本身,文学继续反映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 《史记》是指从政治角度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极左思潮的揭露、批判和反思。 包括对极左思潮、“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简而言之,它指的是对导致“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的批评和反思,这是一场残酷和前所未有的灾难。 在这段历史中,中国社会的各个部门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留下了无数的伤疤。 当噩梦醒来时,人们逐渐开始理智地思考。经过作家们的反思和总结,有大量关于“历史”的作品在政治层面上记录和反思。 这些作品大多是“伤痕文学”或“反思文学”的一部分,但它们不仅仅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关于这段历史的记录和讲话承载着对政治历史的一种审视和反思。 冯吉才和林西也对这段历史做了独特的“记录”,并打上了“爱”和“恨”的烙印 (2)“爱”与“恨”的交织“文革”这段历史的写作读了之后,令一些“局外人”感到震惊和恐惧。经历过它的人和经历过它的人还有多少?他们拥有这种“珍贵”的真实记忆。他们不希望这种记忆被后代用作“笑话”或“历史”。他们希望后代也能有同样的感受。他们还希望后代能够理解和理解“记住过去,做未来的老师”的原则 经历过这些磨难和灾难的冯吉才和林西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节..............................的文化视角:冯吉才和林西对“文化”的审视——对“文化”的审视马林·诺斯基(Maling Noszky)认为:“这种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习俗,即身体更为巩固的修正,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一个工具或一个人的改造环境一般来说是物质文化的基本要素 器皿和习俗构成了文化的两个主要方面——物质和精神 器皿和习俗不能缺一个;它们是由彼此形成和决定的。 ①“因此,“文化”一词并不陌生,但“文化”的内涵并不简单 文化分为精神和物质。总的来说,我们能看到的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依附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一直密切关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和文化紧密相连。 因此,文化是知识分子或文坛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社会大变革或转型时期。 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对文化的特别关注就是一个例子。 黄子平说:“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充满了危机感、焦虑、不安的焦虑...中国文学中个体的特定焦虑总是迅速上升到民族危机感。它的焦虑是在感受到国家时对国家的焦虑。” “因此,担心自己国家的知识分子不会袖手旁观 面对民族危机和中国人民的焦虑,知识分子必将肩负起社会使命的责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文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 刘董超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新认识已经成为一种历史思潮 陈晓明还说:“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热门话题是‘资本论’,人格解放和主体理论;最令人信服的美学定理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化;最具挑衅性的姿态是反传统、反权威和反文化 由此可见,中国思想文化界再次特别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界当然也不例外。 无论是“对传统的新理解”还是“反传统”,都表明对传统的关注是当时的一个热点。 关注传统意味着回顾和批判传统文化,或者回忆和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批判、重新认识和回归的反思行为,是本研究将要探讨的文化视角的审视和反思。 冯吉才和林西在他们的小说中写下了他们的文化反思 第三章................冯骥才:林西小说反思意识的成因...................41第1节“体验”和“想象”..............................41第二节传统文化滋养与西方现代意识渗透..............................44第四章冯骥才,林西反思意识在小说中的意义……53第一节民间存在的立体描述……53第2节过去、现在和未来……57第四章冯吉才,林西反思意识在小说中的意义第一节对民间存在的立体描述所谓的“民间”,1994年,陈思和解释说:“当代文学中的民间概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按照民间舒适生活方式的维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描述生活的文学创作视域,即中国传统农村的乡村文化方式和现代经济社会的世俗文化方式。第二,它指的是作者从知识分子的传统立场出发的讲话。然而,他们所展示的是人们舒适的生活条件和审美情趣。由于作家们注意到了民间作为一个客体世界的存在,并采取了尊重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霸权的态度,这些文学创作充满了民间的意义。 冯骥才和林西的街头小说是对天津市民存在的立体描写。冯吉才和林西是从天津市民的民间角度写的。这正是陈思和所说的民间概念的第二个层面 冯吉才和林西来自天津相对富裕的家庭。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两人经历了许多波折,他们对底层公民的生活了如指掌。此外,他们的性格和气质使他们更加关注天津市民的生活。 冯吉才和林西的作品书写了天津市民的生活哲学和悲惨境遇。 冯骥才的小说,无论是《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图》,还是《枪炮双光》、《低俗故事》或《鹰拳》,都有浓厚的天津地方风情,小说中对小人物或底层人物的描写数不胜数。 卖豆腐的傻瓜、架设小脚、灯笼和跑腿影子的老葛太太和潘太太、以卖陶器为生的牛宝和其他底层公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出路” 林Xi的小说,无论是《天津闲人》、《板球第四高手》、《挠痒痒》还是《高价购买》,或者是《买办屋》、《春红》、《喜鹊阿姨》或者《桃杏儿》,都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小人。他们要么用一张嘴撒谎吃喝,要么帮助年轻的主人训练板球,要么帮助技艺高超的小偷,或者帮助大家庭的仆人和女仆。这些小人物具有天津地域特色,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关注弱势人物、描绘人民生存的人文情怀。 ..............................结语部分回顾了冯骥才和林西的小说创作过程。在20世纪70、80年代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时期,他们以“紧急控诉”和“爱的纪念”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等历史灾难带来的身心伤害和人类创伤,然后以痛苦的思想对这场政治灾难的原因进行了理性而深入的反思。 意识到政治灾难和社会进步制约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劣质性后,他们将审视和批判的焦点转向文化层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审美理想境界,提升小说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境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劣质性。 然而,他们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审视和批判,而且在审视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审美层面上进行了反思,建构了一种看似粗俗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美丽优雅的叙事境界。 从政治层面到对历史灾难的揭示和反思,到后来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到语言和叙事的探究和建构,冯吉才和林西的理性反思意识没有改变。 冯骥才和林西在小说创作的每个时期都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使命感,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始终警惕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冯骥才和林西也开始了自己的独立选择,走向边缘写作。 一个作家只有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抵御外部潮流的能力,才能站在思维的前沿,对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独特的分析和回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冯吉才和林西通过他们的小说创作,追求个人思想的独立和文学的自由表达。他们以清晰的批判意识坚持不懈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文化和美学思想。他们不断拓展小说的审美空和表现形式,探索小说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