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044字硕士毕业论文杜绍文新闻思想研究

26044字硕士毕业论文杜绍文新闻思想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044字
论点:新闻,新闻学,战时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文以研究杜绍文新闻学思想为主,新闻实践经验为辅。研究思路是先概述了杜绍文复旦求学和主要新闻实践经历,集中在 1927 年到 1952 年间,这也是杜绍文在报界最为活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1研究背景杜绍文(1909-2003),别名杜朝斌,广东澄海人,中国近代著名记者和国际问题专家。 192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谢刘一、葛龚振、黄田鹏等早期著名记者。 1929年,复旦大学的新闻组正式扩展到新闻系。 1931年春,杜绍文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第二名正式毕业生。 毕业后,他加入了报业。他先后在镇江的《苏报》、《杭州共和日报》(后更名为《东南日报》、《金华战地记者》、《湖南日报》、《上海前线日报》、《新闻前线》、《文汇报》担任社长、总编辑、首席笔和资料室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他继续写和经营报纸。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国立浙江大学助理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助理教授。 他于1980年退休,住在上海。他于2003年去世。 《新闻政策》、《中国记者之路》、《国际现象学演讲》、《战争时代研究演讲》、《国际横向谈》等作品的作者,并在多家报纸上发表文章 杜绍文是我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新闻政策的学者,也是第一位发表“电视新闻”研究的记者。他在“战时新闻”领域进行了多次讨论,被誉为“战时新闻理论大师” 由于杜绍文一直在国民党体制下为报纸工作,学术界对他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他的历史地位和对新闻界的贡献仍然不足。 随着新闻史研究的不断推进,学术界呼唤更多的新闻史“案例研究”。 “知今不知古是个粗俗的人”。本文拟以杜绍文为个案,结合他的新闻经验,对他的新闻思想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 客观分析和系统研究新闻史上的新闻人物,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新闻界过去的发展,填补历史空白空 ............................1.2研究现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主流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图书馆,没有发现学者对杜绍文的新闻思想和实践经验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研究。 杜绍文的新闻理论大多分散在一些学术著作和期刊文章中。 李秀云和庄庭江是讨论较多的两位学者。 目前,在新闻史领域,对民国四大报纸,包括《申报》、《大公报》、《中央日报》、《新闻报》以及相关记者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很多。 事实上,杜绍文供职的《东南日报》和《湖南国民日报》在战争期间表现突出,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杜绍文担任主编的《东南日报》上海版,与当时的《大公报》、《沈报》和《新闻报》一起被称为“上海四大报纸”。 然而,他亲身经历了四次长沙战役,战争期间仍然坚持经营报纸。他差点因公殉职。 杜绍文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二年级毕业生,除了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外,还向谢刘一、葛龚振、黄田鹏等早期新闻学者学习,并在新闻理论层面上做出了许多探讨和成就。 杜绍文加入报业以来,基本上在国民党党报和机关报系统工作。目前,学术界对杜绍文的研究很少。 然而,他对战时新闻学和纯新闻学的学术贡献是所有研究这两个领域的学者都不能忽视或忽略的,所以杜绍文在一些研究文献中或多或少会被提及。 根据文学类型的分类,杜绍文的话语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品(包括新闻教科书);第二类是期刊论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类是一些地方志、回忆录和传记等。 作者对上述三种类型的文献进行了扫描综述,并简要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在新闻学著作中:李秀云的《中国新闻学学术史1834-1949》(2004)和《留学生与中国新闻学》(2009)对杜绍文的论述相对较多 在《1834-1949年中国新闻学术史》中,李秀云将杜绍文的新闻定义与民国时期另一位记者任碧明的新闻定义进行了比较,指出杜绍文强调新闻的实用性。 文章还介绍了杜绍文在抗战后纯新闻与大众新闻分裂阶段,主张建立基于“中国化”立场的新闻理论体系。 同时,肯定杜绍文的《新闻政策》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新闻政策》的专著。 在《国际学生与中国新闻》一书中,李秀云强调,作为复旦大学早期新闻专业毕业生的杜绍文和他的导师谢刘一、葛龚振、黄田鹏都有出国留学或欧美旅游的经历。这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杜绍文等年轻研究生,“既接受了正规的新闻教育,又大多有新闻经验”,为他们未来的新闻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阐述了这种新闻研究的发展和继承。 ................第二章杜绍文及其主要新闻经历2.1 1909-1931:在复旦新闻系学习,1909年9月14日编辑校刊。杜绍文出生于广东澄海,与民国著名学者杜国祥同宗。 杜国祥于1919年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 当时,由杜氏家族在澄海创办的崇德学校资金匮乏,教学环境恶劣。由于家庭环境恶劣,同一个部落的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学。 为了改善家乡的教育状况,杜国祥与当地农村贤人士绅共同制定了《杜氏儿童学校奖励办法》,并建立了“书场制度”,为培养同学提供物质条件。 杜绍文是舒天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后来写了一篇纪念杜老的特别文章。 1927年,杜绍文被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新闻组录取,成为该组的第二名学生。当时,复旦大学还没有成立新闻系。 1929年9月,复旦大学重组系,新闻系正式扩大为文学学院的附属系。 当时,复旦新闻系的老师包括谢刘一、葛龚振、黄田鹏等著名记者。杜绍文在学校接受了专业系统的新闻教育。 杜绍文是学校新闻系的积极成员,该系专注于高年级学生的实习和调查,鼓励学生办报纸。 1928年,他和同学王德亮、马世淦创办了星火墙报,掀起了学校办报纸的热潮。 1929年,他与朱富正、王智平起平坐创办了短波广播墙报,版面精美,标题新颖。已发表的文章被上海报纸的增刊转载。 1930年,他还是学校周刊的编辑。从周刊复刊到校刊出版,他担任主编一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杜绍文1931年毕业,成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第二名毕业生。他还留下来当助教。 在导师谢刘一的建议下,杜绍文以“新闻政策”作为毕业论文,填补了当时中国新闻政策研究的空白空怀特。 后来,这本书被复旦大学新闻学会出版为“新闻系列” 此后,杜绍文的《中日新闻百年比较观》被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会列为丛书,但该书仅在广告中出版。 根据杜绍文的自我报告,“它只写了一半,由于缺乏数据而停止了写作。” 那时,面对毕业前夕,我正忙着找工作谋生。我把手稿带到南京,然后去镇江。我不小心把它弄丢了,没有出版。 \"..............................2.2 1931年-1940年:《苏报》、《东南日报》主编,《战地记者》从1931年9月起,杜绍文在江苏镇江工作,在江苏省教育厅编辑部任职,同时应《苏报》社长兰卫斌的催促,《苏报》增刊《甘露》主编 一年后,他被提升为《苏报》的总编辑,并主持了一个小型的“热点报纸” 这是第一次在支付方面“讨论质量而不考虑数量”,在“小报”方面也极具创新性 从那以后,杜军还参加了各行各业的“江苏安慰团”,向北游到了长城,绕过了平金两个月。 《苏报》记者刘玉生被枪杀后,他积极参与了对新闻界的谴责,得罪了当局,并被迫辞职离开江苏返回家乡。 在广州,他因另一篇评论文章被西南当局监禁了7个小时。 1933年3月,杜绍文奉命前往杭州,在杭州国立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担任助教。 随后,他调任《杭州共和国日报》国际新闻版编辑,并兼任资料室主任。 《杭州共和国日报》是国民党浙江省党报和东南地区党报的官方报纸。 1934年6月16日,更名为“东南日报”和“东南日报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东南新闻有限公司”),董事长为陈郭芙,监事为陈立夫。 上级领导和经费来源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和国民党中央党部。 (2)在这一阶段,《东南日报》开始从浙江一个角落的地方报纸发展成为全国性报纸。 1935年5月,杜绍文虽然在杭州,但他开始兼任上海复旦同学会学报编辑,并为校友会做出贡献。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杭州沦陷。浙江省国民党政府迁至金华,金华成为当时浙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杜绍文也随《东南日报》搬到这里 在浙江,杜绍文的主要工作仍然是编辑《东南日报》的国际版。他编辑了《国际周》,写了几十篇国际研究文章。后来,这些文章被编为《国际水平谈》两卷本,该书于1942年由金华国家出版社出版。 ................第三章新闻理论研究..............................133.1新闻:一种习得的“工具”……133.2“健全”的新闻理论和“中国化”的新闻理论体系.........14第四章战时新闻思想......……254.1战时新闻宣传:“宣传比战时更重要”……254.2战时新闻政策:“没有血的战斗”……28第五章新闻教育思想...................315.1记者素养及其教育...................3 15.2倡导建立中国新闻教育……33第六章新闻编辑思想与实践6.1少儿报纸“以儿童为基础”(Child-based)纵观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早期报刊对少儿图书的重视不够,出版后不注重收藏和保管。因此,儿童报纸上的记录和研究文献很少。 事实上,早在19世纪末,专门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报纸和期刊就已经成形。由于政治因素,这一时期的中国地方少儿报刊侧重于反帝国主义和改革现代化救国两大主题,大力宣传和强调政治而非受众。 五四文化运动后,“以儿童为本位”的理念出现,促使中国儿童报刊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和阅读兴趣。 然而,在随后的十年中,大多数儿童报纸的经营时间都很短,儿童报纸的发展缓慢。 直到20世纪30年代,儿童报纸的发展逐渐成熟,数量激增。 其中,1930年6月1日在绍兴创办的《儿童时报》(第3期)首次提出了“儿童新闻”的概念。该出版物尽最大努力选择适合儿童和青少年阅读的内容,并对其表达形式进行了精心调整,以使新闻更容易阅读,更有趣。这份出版物当时影响很大。 随着少儿报刊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媒体越来越重视少儿报刊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杜绍文于1939年提出了自己的基于“儿童本位”的办报方针。 ................第七章结论:杜绍文在我国新闻史中的贡献和地位在整个战时新闻学研究领域,杜绍文扮演了传承人和发展人的角色,继承了新闻学学科正式而系统的知识,使其新闻学研究在战争的特殊背景下自成一体,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涉及新闻学理论研究、战时新闻学思想、新闻学教育思想、新闻编辑思想等诸多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战时许多学者和记者,如范长江、赵佳欣、艺鹭,在新闻研究中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而杜绍文是为数不多的重视理论研究的记者之一。他对新闻理论的阐述和战后纯新闻领域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都为我国新闻学科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是战时新闻理论的大师。 总之,杜绍文的新闻研究和新闻实践活动集中在战时。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战时色彩,甚至还有一些不切实际和激进的因素。 然而,它在战时新闻研究、新闻政策研究、实施“报纸教育观”、新闻理论体系建设和电视新闻前瞻性讨论方面表现突出。 杜绍文的新闻研究具有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特点。 他对新闻的阐述和新闻对象的定义并没有脱离早期记者的主流观点,这表明了他对新闻思想的继承。 然而,杜绍文当初学新闻的时候,也就是他大学毕业的时候,中国已经参战了。因此,他在新闻和研究方面的全部经历都处于战争状态。因此,他的理论带有强烈的战时色彩。他重视新闻研究的功能,并将报纸视为战争的宣传工具。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地位,他的新闻理论中的政治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他所处时代和个人地位的原因。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