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38650字博士毕业论文汉语动词短语最佳句法综述

38650字博士毕业论文汉语动词短语最佳句法综述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650字
论点:句法,制约,条件
论文概述:

vP推导不同,OT句法要求GEN针对某一输入项生成一切可能的语言表层形式,并运用一套可以违反的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从众多候选项中筛选出一个最优或最和谐的语言表达式。被动/处置结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 研究动机 本课题涉及两个重要概念:vP和优选句法学。根据Chomsky的生物语言学观,语言机能一次只能处理人类活动记忆区可容纳的有限信息量。因此,句法结构的推导和推导结果向音、义界面的拼读应以语段为单位进行。vP是由句法推导生成的语段,本课题产生的背景是符合拼读条件的最小句法单位。它具有完整的论元结构和命题性特征,理论上讲,vP是一个音、义和谐且能相对独立的句法实体。优选句法学是在 所创立的优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语言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任何语言都是(阻止语言变化的)忠实性制约条件和(触发语言变化的)标记性制约条件这两股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OT 句法学反对传统语言学以自在的、合格的句子为目标,按照不可违反的理论原则对其逐层推导的语言分析模式。它主张句法生成器应针对特定的构句成分(输入项)生成一个数量无限的候选项集合,而句法评估器 EVAL则按照最低限度违反或最大限度满足普遍制约条件体系的原则,从候选项集合中为这一输入项选取一个最优输出项(即最和谐的语言表层形式)。由于 OT 的评估器是由普遍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构成的,因此,制约条件是目前 OT 句法学的研究重点。
1.2 研究方法
 由于国内 OT 句法研究的文献不足,为了确保汉语 vP 优选句法研究的可靠性,本文将严格遵循语言研究的通用方法并结合西方OT句法学的语言分析模式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体如下:(i)归纳---演绎法:全文总体上取“始于普遍,发现特殊,归于一般”的研究路径,以揭示汉语 vP 的生成规律以及不同句法格式之间的本质联系。(ii)文献分析方法:对国内外关于生成语言学、OT 句法学、韵律句法学的理论原则、研究方法、分析模式、主要成果等进行梳理、述评和提炼,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方法论基础和提供理论支撑。(iii)优选论方法:①按照 OT 的通用格式和形式化语言对制约条件进行概括、描写和定义;②应用 OT 句法分析的一般模式,对汉语 vP 的良构形式和劣构形式进行充分的解释。(iv)逻辑推理方法:主要用于制约条件排列等级的论证、推演和简化。间或针对汉语的特殊语言现象,开展 OT 分析模式和句法推导分析模式的互证。 2.1.1 生成语言学中的 vP 及 vP 推导根据

最简方案,句子构件一般包括[CP TP vP VP],其中,轻动词短语vP和标句词短语CP是语段。语段是一个命题, 包括完整的小句和有完整论元结构的动词短语。所谓“完整的小句”是说语段须包含时态和语力(如陈述、祈使、疑问、感叹,或话题焦点、疑问算子等等), 在句法上显示为标句词短语CP。所谓“完整的论元结构”是说语段须拥有外部论, 譬如致事、施事等, 在句法上显示为轻动词短语vP。现在我们仅用汉语的例(2)来简要说明句子的推导过程。(2)这瓶烈酒喝倒了张三。句法要形成例(2) ,首先得从词库选择此句所需的一系列词汇词和功能词“喝倒、v、T、C、张三、这瓶烈酒”,然后把这些词在词汇阵列里分成例(3)中的两个小类。其中,(3a)有完整的论元结构,(3b)则包含了时态和语力。(3)a.张三,喝倒,v,这瓶烈酒b.T, C句法操作主要包括合并(merger)和移位(move)两种手段,合并先从动词开始,即“喝倒”首先选择“张三”做补足语,并投射动词短语VP,这个动词短语可以记作(4):(4)[VP喝倒了 张三]接着v进入句法,与VP合并(VP做其补足语),并投射准短语v’,继而v’与外部论元“这瓶烈酒”合并,并投射短语vP。如例(5)所示:(5)vP这瓶烈酒VP喝倒了 张三根据Chomsky(1995、1999)和Radford(2000)的研究, 轻动词v包含有[-V]特征和“致使”义的强语素特征,它们在语义和音韵界面都是不可解读的,需要通过把实意动词“喝倒”移位至v的位置以核查其[-V]特征,同时v将其“致使”义加缀于载音动词“喝倒”之上,从而使自身的强语素特征得以消解。
 2.1.2 事件述语 v 及 vP 的事件意义 轻动词在语段推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是它是从哪里来的呢?Dowty(1979)、邓思颖(2010)等人认为,vP 其实表达的是一个事件结构,轻动词 v 是从谓语动词中分解出来的,它是连接句法结构和事件结构的枢纽,因此也被称作“事件述语”(eventuality predicates)。根据 Vendler(1967)、McCawley(1976)、Dowty(1979)等所主张的词汇分解(lexical decomposition)理论,从谓语动词中分解出来的轻动词不一定是 v,v 只是一个句法功能符号(代号),vP 中的轻动词到底是什么,得由 vP 所表达的语义类型来决定。按照上述语言学家的观点,事件意义可以区分为“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完结” (accomplishment)、“达成” (achievement)等主要类型(当然并不止这几个类型)。这四大类的事件意义习惯上用英语大写词 BE、DO、BECOME、CAUSE 等数量有限但具有高度抽象化的概念(以及概念的组合)来表示。邓思颖(2010)认为,谓语表示一个特定的事件结构,构成事件结构的必要成分是事件和事件参与者。如果从词汇分解理论的观点或句法学的角度考虑,每个谓语都包含两个核心部分,一个表示基础词汇意义,例如动作、行为、性状等,称为“词根”(root);另一个表示事件意义,那就是轻动词。词汇词(例如动词)充当词根,而轻动词属于功能词,两者合起来组成谓语的核心部分。如果只考虑述语的部分,表示事件意义的谓语就可以分解为(8)类表达式。(8a)的谓语是一个静止的状态,(8b)的词根是动作的内容,(8c)的词根表达了事件变化后呈现的结果。 2.2 优选句法学的理论模式与语言分析方法 优选论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其奠基之作是《优选论:生成语法中的制约条件交互作用》。起初,优选论的研究焦点是在音系层面,但其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很快就被延伸至形态学、句法学 (syntax)、语义学 (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等地方的研究。 2.2.1 优选句法学的理论模式 (i) OT理论模式的主要构件包括:a. 输入项表征式IN(PUT),如同[喝倒、v*、T、C、张三、这瓶烈酒] 。b. 输出项的候选表征集O。c. 生成器GEN(IN, O):基于IN生成O。d. 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CON(STRAINT)。e. 评估器EVAL(CON, O, On):基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CON,从候选项集合O中选择最优输出项On。1(ii) OT的基本假设(McCarthy & Prince 1994、马秋武 2008、Müller, 2009):2c. 制约条件可以按等级排列(ranked),语言之间的类型变化是普遍性制约条件不同等级排列的结果。a. 制约条件是普遍的(universal),即普遍存在于所有语法之中。(但语言的普遍现象是相对的,实际上是语言的某种普遍倾向,因为有b:)b. 制约条件都是可以违反的(violable),但违反的程度一定是最低限度的。3(iii)OT的理论模式d. 候选项集合具有包含性, 即集合O中应包含某一输入项IN所有可能的语言形式,生成器不得删除输入项中的任何成分。e.候选项是比较性的:在EVAL的评估过程中,最大限度满足或最低限度违反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CON的语言表层形式作为优选项胜出。f. OT以表层语言形式的合格性为目的(surface-oriented),它通过可违反的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从所有候选项中一次性为特定的输入形式选择一个“最优的”或“最和谐”的输出形式。 2.2.2 优选句法学的分析方法 (i) 制约条件的表述:a.使用形式化的方法对制约条件进行概括和描写。b.每一制约条件用冒号隔成两部分,冒号前是某一制约条件的表达式(用英文单词的大写字母表示,长词用缩写形式),冒号后是这一制约条件的文字定义。c. 使用横线等符号表示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的可能的语法关系。d.对制约条件的定义不能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如“可能”、“一般”等)。OT认为,制约条件本质上是相互冲突的,语言的表层形式就是这些制约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语言表层形式,是由等级排列不同的制约条件体系决定的。语言之间的差异仅仅(或主要)在于制约条件等级排列的不同而已。因此发现并建立特定语言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马秋武 2008:50),是OT句法理论的研究目标。 第二章 理论回顾...........82.1 句法vP与事件vP...........82.1.1 生成语言学中的vP及vP推导...........82.1.2 事件述语v及vP的事件意义...........10第三章 OT句法制约条件体系的建构...........193.1 题元制约条件的形成理据...........193.2 韵律制约条件的形成理据............25第四章 名谓句的OT句法评估...........414.1 名谓句及名谓句的vP结构............414.2 事件述语v及不同类型名谓句的甄别............45 结论 本文应用西方 OT 句法和生成句法理论,揭示了汉语 vP 的生成规律。研究成果同时证明,OT 制约条件是一个独立而连贯的语法系统,它以韵律和语义两个界面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的哲学观,支持了“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的科学论断。掩卷细究,本文仍存一个疑虑:根据 OT 假设,制约条件是普遍的,即普遍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语言之间的类型变化是可违反的普遍制约条件不同等级排列的结果。本文基于汉语建构的交互制约条件等级排列体系是否能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中应用(即是否具有普遍解释力),还得假以时日进行研究和验证。OT 句法学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学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它就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已被应用于各种自然语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戴曼纯. 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J]. 《现代外语》,2002,(2):121-141. 邓思颖.经济原则和汉语没有动词的句子[J]. 《现代外语》,2002a,(1):1-13. 邓思颖. 汉语时间词谓语句的限制条件[J]. 《中国语文》,2002b,(3):217-221. 邓思颖. 《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邓思颖. 阶段式的句法推导[J].《当代语言学》,2009,(3):207-215. 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董秀芳.述补带宾句式中的韵律制约[J].《语言研究》,1998,(1):55-62.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