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22000字论文范文法学硕士论文范文:人文法律思想分析

22000字论文范文法学硕士论文范文:人文法律思想分析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22000字
论点:法律,人本,思想
论文概述:

本文的写作坚持以人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人的本质、本性做了较为深入的的考察,意图为人本法律思想提供更为深刻的人性基础,为人本法律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更为牢靠、坚

论文正文:

介绍

在李龙教授看来,人文法律概念的科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在法律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归宿,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贯穿立法、执法与司法、守法与法律监督的全过程。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弘扬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它强调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和谐以及法律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安排的协调发展。第四,在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尊重人格,保护人权,同情人民的自然权利。”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平等而交替地对待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以人为本的法律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但其基本含义是上述李龙教授给出的定义。

异化与回归——人文法律思想的命题

2.1人的异化——从以上帝为基础到以社会为基础的
以人为本的法律概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下的人是自由人、平等人、全面发展人和各种权利的主体。没有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不仅会成为空漏洞的理论话语,而且整个法律规范和价值体系也会沦为一堆毫无意义的话语。然而,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和制度,历史上的人们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经历了从异化到回归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正如我国著名法学家李龙教授所揭示的那样,法律概念经历了从上帝本位到物质本位再到社会本位再到人本位的曲折历程。李龙教授深刻揭示了人类法律概念的历史演变规律。他指出,“法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致有四个阶段:“上帝本位”(God-based)法律概念、物质本位(material-based)法律概念、社会本位(social-based)法律概念和人本位(human-based)法律概念。”各种法律的精神内涵非常不同,在不同的法律观下,人们的地位、功能和本质也是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
在启蒙运动之前,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以及整个漫长的中世纪,西方历史上的人们都处于以上帝为基础的法律概念的统治和支配之下。大多数古希腊作家将法律视为鬼魂、神灵或所谓的理性(这种理性通常是神秘的,其本质是神性)。法律的起源和功能非常神秘。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唯心主义持有神秘的哲学观点。他把事物的本质归因于一个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概念。观念理论下的法律观也不能跳出这种模式。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按照众所周知的模式运作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超自然的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德受到赞扬,邪恶受到惩罚。”如果古希腊的神仍然是神话意义上的,那么古罗马的神就不再那么虚幻了。罗马世俗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的繁荣,在人们的理解上取得了一些进步。古罗马人逐渐将上帝定位为自然或理性,即所谓的自然上帝或理性。西塞罗认为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是最高的善。所谓“照自然生活,一切都会完美”1西塞罗从“法律”一词的起源角度得出结论...法律是自然的力量,是智者的智慧和理性。西塞罗认为,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良好政治制度,不可能通过成文法律来建立,而是要从自然中寻找法律的根源,并在自然的指导下实现。众所周知,中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压抑和黑暗的时期。所有的理论和知识,无论是哲学的、伦理的、艺术的还是文学的,都处于宗教神学的控制之下,成为神学世界观的奴隶,并长期失去应有的独立地位。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世界的两位大师。奥古斯丁一生都在试图证明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人是上帝的安排,法律是上帝的意志,法律是上帝意志的书面表达。阿奎那认为,由于人类的有限理性,人类不可能完全真正理解上帝,试图脱离永恒启示的道路去理解上帝,就像“用儿童的语言去说成人的话”一样,是“违背信仰的尊严”。因此,为了追求永恒的幸福,实现与上帝的共同繁荣,仅仅依靠人类自己制定的法律甚至自然法则是不够的。他必须遵循上帝的法则。他说:“因为人类注定要追求永恒幸福的目标,而且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这超过了与人类的自然才能相称的目标,所以为了实现整个目标,他不仅必须接受自然法则的指引,还必须接受上帝赋予的法则的指引。“以上帝为基础的法律概念排除了原本是法律主体的人,并引入了不存在的上帝,从而使法律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疏远了人性。上帝法律思想下的人没有主导地位。此时,所有的生物都只是由各种超自然生物创造和“养育”的人。上帝给了他们生命,上帝给了他们有限的理性,这样他们才能摆脱无知而生存。简而言之,在上帝主宰一切的时代,上帝是一切的基础。人,人的理性和法律都是在上帝的启示和礼物下获得的。因此,在上帝的社会中,法律和上帝只为上帝而存在,人和法律都为所谓的追求永恒的幸福而存在。人类在神圣社会中的地位总是从属和主导的。亚里士多德代表大多数人的奴隶,不是法律的主体。亚里士多德是系统论证古希腊奴隶制合理性的少数思想家之一。在他看来,“主人和奴隶之间没有法律”。

3“人类”分析..................................................................................20-25
3.1..................................................................................20-21作为自由人
3.2..................................................................................21-23作为一个平等的人
3.3..................................................................................23-25
4作为权利、自由、正义、权利的主题..................................................................................25-34
4.1面向自由..................................................................................25-27
4.2..................................................................................27-30基于公平和正义
4.3基于权利..................................................................................30-34
5概念、系统和实践..................................................................................34-42
5.1确立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34-36
5.2以人为本的立法实施..................................................................................36-37
5.3以人为本的司法建设..................................................................................37-39
5.4以人为本的执法实践..................................................................................39-42

结论

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支撑、以人为本的划时代的法律思想。它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法律观点,摒弃了资本主义以人为本、异化人的法律思想。这是人类最宝贵的法律思想,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法律理念。本文在分析法律与人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人文法律思想的价值追求是自由、平等和权利。尽管这些思想和追求早在资本主义早期就被提出和应用,但它们与人本主义法律观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和权利观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基点,再次提出人本主义法律思想的价值追求,以区别于资本主义抽象虚伪的法律概念,如所谓的人人自由和自然人权。以人为本的法律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法律概念,但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这不仅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不仅强调理解世界,而且强调改革世界。人文法律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革命精神。在法治建设层面,坚持改革资本主义立法、司法和执法理念和模式,努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立法、司法和执法体系和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中国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写作坚持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人性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旨在为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提供更深刻的人性基础,为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坚实的人性支点。这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和创新优势。然而,作者毕竟只学了三年法律,对马克思主义及相关基础法律理论的理解相对不足。理论深度和高度仍有一些限制。相关问题的深化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主要问题在于他对人性的肤浅理解和对法律与人的关系理解上的一点困难。关于法律为什么要坚持自由、平等和权利的讨论不够深入,其逻辑联系不够严密和自然。这些问题只能在以后慢慢解决。

参考
[1][英语]席勒。人文研究[。由马·知樵翻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英语]艾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由董乐山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997.
[3][爱尔兰]凯利。[& # 183;M & # 183;西方法律思想史。王晓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意大利] E .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李玉成·[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5]程辽源。王仁波。权利与救济:权利与救济的一般理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6]黄南森主编。人类研究的原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7]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韩德培主编。人权的理论和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9]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类研究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龙主编。[《依法治国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