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 > 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年德性养成教育的多重价值分析,传统文化与儿童人格培养

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年德性养成教育的多重价值分析,传统文化与儿童人格培养

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年德性养成教育的多重价值分析

传统文化与儿童人格的培养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倡导“仁、智、勇”,达到“诚信、和谐、和平、内圣、外王”的境界,而道家理想人格模式则是“对人、神、圣”,达到“无我、无功、无名、无羁绊”的境界。儒家、道家和唯心主义仍然有一种培养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人格模式。

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年德性养成教育的多重价值分析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什么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它只传授传统的责任、节制、忠诚和孝道思想,这些都是它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主流意识形态,包括我们今天的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方面包括:(1)重视教育,创造“因素和材料”。

传统文化与儿童人格培养

传统文化与儿童人格的培养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理想人格模式倡导“仁、智、勇”,达到“诚信、和谐、和平、内圣、外王”的境界,而道家理想人格模式则是“对人、神、圣”,达到“无我、无功、无名、无羁绊”的境界。儒家、道家和唯心主义仍然有一种培养青年学生健康人格的人格模式。

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年德性养成教育的多重价值分析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什么

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年德性养成教育的多重价值分析范文

摘要:美德作为年轻人人性的基本方面,面临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娱乐等诸多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青年美德培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依据。以道德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儒家思想具有多重意识形态价值,特别是对爱国主义、专业主义、诚实友好等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传统儒家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主体道德自我意识的培养,而且强调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为子女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更注重道德规范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的实践。这些都为当代青年道德修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儒家文化;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

养成教育论文配图

培养教育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时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本质上,教育主要是指培养一种习惯。因此,如何培养和形成这种习惯成为关键。德性修养教育作为一种修养教育,面临着当代唯物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等思潮的强烈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必将面临这些思潮的巨大挑战。为了避免这些冲击和挑战,深入挖掘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爱国主义、敬业精神、诚信友爱等个人价值方面丰富的思想资源,无疑是我们实现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唯物主义时代的青年道德修养教育

从培养的角度思考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培养教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什么是养成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形成性教育是指通过长期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认知和行为习惯的教育。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形成道德的习惯,因为道德是指“由于社会群体的共同生活习惯和习俗而在个体成员中形成的品质和品格”[1。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可以分为理性美德和道德美德。前者主要通过教学发生和发展,因此需要经验和时间。后者是通过习惯形成的,因为“道德”一词是从“习惯”一词演变而来的。美德培养教育是指通过长期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美德认知习惯和美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就德性修养教育中的德性认知和德性行为而言,前者侧重于知识层面,后者侧重于行为层面。美德培养教育体现在一种思想习惯和一种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既然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形式,那么,“在道德教育中,重点不是要认识道德规范,而是要内化道德规范,实践道德规范,用道德规范来引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形成良好稳定的道德品质”[2。然而,在唯物主义时代,随着消费主义和娱乐的扩散,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首先,商品的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使普通年轻人能够享受这些商品带来的乐趣。一些年轻人把品尝世界上所有美味的食物、穿名牌衣服、开名牌汽车和住在高档住宅区作为他们的人生目标。材料对比的趋势不断涌现。年轻人道德修养的教育似乎是一种过时的迂腐的追求。一些崇尚物质至上的人甚至嘲笑那些把道德生活作为幸福目标的人。唯物主义对人生价值的定位确实对青少年美德培养教育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现实社会中由于一些人普遍遗忘美德而发生的极端和集体道德冷漠事件时有发生,并不断触动人们敏感的道德神经。

第二,经济增长刺激的消费主义不断挑战道德修养教育。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以生产为中心,生产力的提高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当今时代,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消费驱动生产,消费成为生产的指挥棒。当今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人们依靠持续消费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幸福需求,这对道德修养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消费产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个人身份和地位所取代,商品往往成为一种象征。在这种消费主义的冲击下,道德修养教育往往成为一种边缘化的东西,甚至被人们完全抛弃。

第三,大众传媒支持的娱乐活动不断挑战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大众文化媒介已经成为我们思考这个时代许多问题不可避免的前提。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线电视、网络电脑、平板电脑、4G手机等现代大众媒体,不断为消费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大众娱乐内容和产品。在各种旨在迎合观众口味的电视剧、才艺秀和相亲节目的冲击下,在旨在提供感官享受和生活交流的网络游戏和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冲击下,当代青年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娱乐为乐的全方位狂欢时代。

在上述挑战下,当代青年的全面自由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美德作为年轻人的核心部分,不断面临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多重冲击。时代的冲击要求当代青年真正正视自己的道德力量,培养这种体现人的尊严的力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无疑为当代青年道德修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框架。

二。[青年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教育/s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它不同于国家一级的繁荣、民主、文明与和谐价值观,也不同于社会一级的自由、平等、正义和法治价值观。爱国主义、奉献精神、诚实和友好体现了公民个人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个人价值观与2001年9月20日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的爱国守法、谦恭诚实、团结友好、勤俭持家、奉献奉献精神高度一致。培养和实践个人价值标准,不仅要注重相关标准的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还要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和法律约束的有机统一,更要注重这些规则的实践培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将年轻人的个人价值标准融入到个人的现实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于2013年12月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一观点从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指导思想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实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开展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的组织领导。这一观点无疑为未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理想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丰富养料”[3。为此,国家教育部也于2014年4月发布了《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提出要开展以真诚、诚实和毅力为核心的人格培养教育,以仁爱和互助为核心的社会关怀教育,以世界兴衰和普通人责任为核心的家庭和国家情感教育。当然,教育在许多方面的发展离不开养成教育的实施。

爱国主义、专业主义、诚实友好,其个人价值观包括人格培养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家庭和国家情感教育,显然是对个人的道德教育,当然需要通过培养来实现。个人道德理性的形成依赖于教育的启蒙,而个人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生活的形成[4]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童年和学校做起。拓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实践的有效途径包括“注重社会实践的培养,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5。只有重视道德修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实施和顺利完成。

三。儒家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青少年道德修养教育

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教育密切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孝、礼、信、节俭的良好道德价值观在当代仍然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正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所述,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让中国文化展现其永恒的魅力和时代风格”。作为道德修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实践自然需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文化的合理资源。“传统不仅仅是家庭主妇,它只是保持她忠实接受的东西,然后保持它不变,并把它传给后代。它也不同于自然过程。在它的形式和形式的无限变化和活动中,它仍然永远保持着它原来的规律,没有进步。这一传统不是一座站立的石像,而是一股生命的洪流。离它的源头越远,它就会膨胀得越大。”[6]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发展、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儒家文化。

众所周知,美德形成了当代青年的道德自觉和内在精神秩序。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美德就是知识,没有人打算作恶。然而,美德的培养不仅需要道德认知和教育灌输,还需要道德主体自觉地为自己加强美德的培养和教育,因为美德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作为一种内在品质,美德主要通过个人人格意识体现在一些习惯性的道德实践中。从德性修养教育涵盖的德性认知和德性行为来看,儒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就道德认知的培养而言,儒家文化强调五种常德,即德、用、善、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的理想、诚信、知事、修身、治家、平天下的原则等,这些都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就爱国主义而言,儒家文化传统一直强调一个人应该有积极的入世感,这反映了儒家文化影响下道德主体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古以来,在儒家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影响下,以世界为己任一直是普通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世界的兴衰是普通人的责任,”“自古以来就没有死过,并且一直保持着看历史的良好意愿,”“先为世界担忧,后享受世界的快乐,”“忘记国家和家庭,忘记公众,忘记私人”都成为几代人努力实现的价值观。儒家学者认为,成人与人才、修养与成就、个人修养、人格完善、以世界社会为己任,都是有机结合的。

就职业精神而言,儒家文化传统一直强调一个人应该有不断自我完善和自觉工作的精神。“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一年(礼记与学问)”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有事业。《颜氏家训》,绵雪,应该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一颗虔诚的心。这应该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紧密结合,不要混日子,不要浑水摸鱼。对职业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奉献需要勤奋。周干一说:“天空健康,君子自强不息。三字经上说:“勤奋和功勋是无用的。辞职是件好事。你应该尽力而为。”“增广贤文”还说:“人生的计划在于勤奋。“同时,奉献要求一个人区分正义和利润,而不是把奉献建立在私利的基础上。慈善人士应该能够认识到正义和利益的区别。”君子意味着正义,小人意味着利润。(《论语·李人》)见利、义而取利、义利、思义都要求一个人有公共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只有这样,奉献才能真正实现。此外,奉献精神还需要早期的决心,学者们应该下定决心。”学者们下定决心。所谓的志愿者并不是想用这些激情来掩盖别人,他们只是想直接向姚和顺学习。”(朱玉子磊,第八卷)这就像我们常说的:有志者事竟成。

就诚实而言,儒家文化传统一直强调信用对人的真正意义。\"人们没有信仰,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论语·为政》)诚信、祝福和尊重,虽然相当于一个国家,行义。如果你不相信你所说的,不尊重你所做的,你怎么能在这个州做到呢?”《论语·卫灵公》也说:“言出必行,信为先,诈与错,Xi可言。”为什么儒家学者认为诚信是常德与仁、义、礼、智并列的一种?因为诚实是一个人性格中最基本的方面之一,没有欺骗的诚实能够真正地识别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否坚持了良好的方式。“诚,天之道也;真诚思考的人是人。”(孟子,离娄)一个人只有在思考和实践诚实的方式时才是真正的人。

就友谊而言,儒家文化传统一直强调一个人应该善待他人。“我想成为一个男人,我想成为一个男人。”(《论语·雍》也说:“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对自己做的事。”(《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忠诚和宽恕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重要而友好的方式。“仁,爱。”(《论语·颜元》)孔子和孟子强调“求己反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格的自我约束和礼貌的礼让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友好原则。成为一个成年人更重要。“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元)。儒家强调善与仁的行为,把自己和他人从近推到远。友好的方式首先反映在父母和兄弟的言行上。一个人应该坚持孝道,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孝是仁的基础.\"(《论语·学与学》)最重要的是善待与我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热爱群众,但热爱仁爱.\"(《论语·学与》“仁与民爱物”(《孟子·忠于上》)、《老吾老与民老、幼吾幼与民幼”(《孟子·惠亮·王上》)。《弟子规》还谈到“为人父,如为人父,为人兄弟,如为人兄弟”王阳明甚至说:“仁者把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如果一个东西失去了它的位置,那么我的仁就有了它的位置。”(王阳明全集·传)这种通过概括爱与善达到善的行为,不仅关系到我能否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也体现了一种人生境界。

总之,就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传统儒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规范。只有延续这些资源和规范,我们才能在当代青年美德培育教育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儒家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美德培养的多重价值[/s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青年道德修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加强中国优秀儒家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传统儒家文化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仁爱、以人为本、诚信、公正、和谐、和谐为内容的道德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道德修养具有持久的价值。其次,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儒家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道德修养教育的价值。当然,首先,我们必须对教育的本质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就其本质而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习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什么是教育?简而言之,养成好习惯只需要一个词。”[7]“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养成与人相处和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力教育中,我们应该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好习惯。在体育运动中,我们应该养成保护和促进健康的好习惯。”[6]就道德教育而言,其本质当然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道德教育是一种培养习惯的培养教育。正如洛克所说:“每个人都有一段时间,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一个善良、善良、有能力的人应该从内心培养。因此,他应该接受的教育和他应该依靠的力量来指导他的生活应该及时给予他。这是一种融入他们天性的习惯。”[8]

习惯是正确理解和正确行为之间的桥梁,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它们之间架起这样一座桥梁。个体道德品质习惯的培养包括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习惯的形成,二是以道德理性为导向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培养道德习惯的过程中,除了规章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一个人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转化为现实中的各种道德行为。本质上,道德比语言更重要。因此,要“听他们说什么,观察他们做什么”,《论语·张红叶》,应该“相信他们说的话,做他们做的事”(鲁兹《论语》)。《弟子规》还强调:“不要言行一致,而要学习文学,变得浮华,成为你自己。”

在培养青少年道德习惯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所谓“修养”,不仅指在课堂上接受教育,还指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美德,使美德成为自觉意识、自己的习惯和自动要求,成为道德自律和生活智慧。在这里,学校教育很重要,家庭影响不可忽视,环境影响微妙,社会纪律是成功的关键。”[9]美德培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习惯培养。我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培养当代青年道德习惯方面有以下三个价值。

(一)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个体道德自我意识有利于青少年美德的培养

儒家文化传统一直强调一个人的道德身份和道德主体的自立。\"为了仁慈,你想做你自己和别人吗?\"(《论语·颜元》)我要仁,仁是最好的(《论语·舒尔》)修养已成为儒家理想人格最基本的要求之一。通过对“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和我的身体”的不断道德反思,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通过“见善思奇”与“见不善思奇内省”的道德比较,我们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道德修养的实现。年轻人良好美德的形成需要道德主体——人——的力量。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的努力形成的。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不软弱和不安,才能教育他人,成为他人道德修养过程中的榜样。一个人有很强的道德自我意识,不仅是为了实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和思想境界的实现,也是为了通过“以尊重培养自己”、“以和平培养自己”和“以和平培养自己”来造福他人(《论语·宪法问题》)。基于自我觉醒的美德培养是为了爱和仁慈。只有具有强烈道德自我意识的人才能抵御利益的诱惑,在正义和利益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个道德主体的强大生命力是由滋养心灵和减少欲望的强大道德实践理性所证明的。

(二)儒家传统文化强调家庭教育责任感有利于青少年美德的培养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人们不能以这些仪式属于所谓的繁文缛节为借口轻易消除它们,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变得不正式。中国儒家文化对于儿童的道教学,如语言、站立、坐着、吃饭、睡觉等,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越少越像自然,习惯越像自然.\"(汉代贾谊传)《易经·虞梦传》说:“修身养性,成就伟业”。“习惯不能自控胜过自然不能自控。因为习惯可以改变,自然也不能改变。但是一旦习惯变得自然,就很难改变。”[10]因此,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应该进行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形成孩子性格的过程中,不管影响有多小,它都会贯穿他的一生。童年的性格构成了成人性格的核心。所有后来的教育只是童年性格的叠加,但晶核的形式并没有改变。”[11]一个人能否在年轻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对孩子未来的社会生存至关重要。“最简单、最容易和最有效的教育孩子和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是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避免什么。”[7]父母的言行是孩子道德修养过程中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榜样是典范。至于儿童的道德修养教育,他们的影响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因此,道德修养教育要求家庭中的父母以身作则,为子女承担道德教育的责任。“教学从家里开始”和“当一个人在家时,世界就安定下来了。”周易家族。\"如果孩子不教书,父亲就会有罪。\"(三字经)国家和社会应“提倡父母通过言行形成爱国、守法、遵公、珍惜家庭纽带、节俭、和睦的家庭作风,营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12。

参考
[1][10]亚里斯多德。尼科马切伦理[。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216。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2。
[3][5]关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唐林锴和刘铁芳。《价值启蒙与生活培养:开放社会中的道德培养教育》,[。教育科学研究,2005 (03) :1-5。
[6]黑格尔。哲学史讲座:第一卷[。何琳和王台庆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
[7][1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78,10。
[8]洛克。教育谈话[·米】。傅仁干,翻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