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创造力视角下的初中课堂环境研究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创造力视角下的初中课堂环境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创造性,课堂,环境
论文概述:

创造性视野下初中课堂环境问题研究,根据课堂环境维度包括:课堂观念环境,包括理想观念和现实观念;课堂行为环境,包括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行为特征;课堂社会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

论文正文:

介绍

    20世纪八十年代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提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经过反思,教育界也普遍认为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人”的缺失。由此开启了以创造性培养为核心的主体性教育思潮运动。    (一)选题缘由    第一,提升创造性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九十年代初,教育的主体性问题也应时而生。至此,“主体性”被学界广泛讨论;同时,全国多地还开展了主体性教育实验研究。有的研究力图构建主体性评价指标:有的则开展以转变教学策略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实验。尽管关于主体性教育众说纷纭,但一致认为传统教育中人的主体性缺失;抓住人的主体性,方能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和统一。进入新世纪,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诸多教育举措都致力于彰显人的主体性,复归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本质力量、开发人的天赋潜能。其中,一系列教育改革均强调培养人的创造性。创造性是每个人的天赋潜力,每个人都有发展自身创造性的可能、愿望和权利。要产生创造性成果,需要人的物理、精神和智能力量的启动和投入,需要人充分发挥主体性,成为自主、主动、超越性的认识者和实践者。如果说创造性是外显的体育才能,主体性就是内隐的生理基础。可以说,创造性是彰显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创造性则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当代教育改革对培养创造性的强调,也是主体性教育从理论向实践的迈进。如,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倡导学术自由和民主,鼓励敢于探索、勇于冒尖,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努力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①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②只有拥有创造性的人才能既跟上时发表展步伐,又能做时代的主人,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初中生处于人生初期,可塑性极强。年幼时期培养良好的创造性素养,方能为未来取得创造性成果打下基础。    第二,课堂环境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境。创造性是人的一种特性,不是知识,不是技能。创造性不可能手把手地教,不可能照着程序执行。因此,创造性的培养不是显见的详细教学计划所能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蹦而就。相比知识和技能,创造性更适合“环境型培养”。世界卫生组织也在“Health一Promoting School:Creating an Environment for Emotional and Social Well-Being”中认为,能否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是检验学校环境的重要标准。①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创造力研究权威罗伯特嘶滕伯格认为环境是创造力的六大心理资源之一,甚至认为“创造力是人与他所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②。    诸多心理学专家认为,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提升创造性的最佳时期;与家庭相比,学校在提升学生创造性方面更重要。③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主要途径,课堂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也就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课堂中,有学生、教师、教学资料这三个主要的教学要素。这里的教学资料是通常所谓的显性课程、“法定内容”,除此,还有一个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看不见的教学资料—课堂环境。因此,课堂教学环境是影响初中生创造性培养的重要因素。    第三,当前初中课堂环境压抑学生创造性现象较严重。尽管课堂环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拥有重要地位,但现实情况不容乐观。现实的课堂环境仍弥漫着浓重的应试气息,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的课堂特点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申一君通过随堂调查发现,在公开课上,师生呈现民主合作的对话关系,在随堂课上师生关系则流于机械和形式;缺乏学生间的有效互动和合作;课堂规则的制定权完全在教师手中,教师通常采用惩罚的方式矫正学生的违纪行为;为了不挨骂而不回答问题;对于提问,部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等等。④向东认为,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部分课堂仍坚守着传统瘤疾,部分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如气氛无度宽松,表扬泛滥,自主学习自流化等等。⑤而上述课堂情形均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二)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环境与创造性的研究⑥    (1)关于环境与创造性的主要理论  Harrington构建了创造性的生态系理论,认为由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和相关环境构成的功能单位就是一个生态系,并提出了生态系的两个平行资源。一是个体资源,指个体的认知技能、人格特质等;二是生态资源,指对创造性具有影响的环境性因素(指关于智力的、审美的社会标准、权力和知识的分配状况、合作与竞争的形式、沟通渠道、信息与训练的获得等)。生态资源主要通过促进人格资源的表达而发生影响,如果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具有勇气,而生态资源具有“鼓励勇气”的特征,人格资源的要求获得满足的程度就更高。Csikszentmihaly提出了创造性的系统观点,认为创造性并不是个体变量,而是对个体作出评价的社会系统的结果。个体的创造相当于变异,业内人士的作用是选择,专业对创造过程的贡献是传递。  参考文献[1]相马一郎,佐古顺彦著周畅,李曼曼译.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6.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黄全愈.素质在美国—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李德显.课堂秩序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l】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张楚廷.教学论纲 http://sblunwen.com/czjxlw/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俞国良,王青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美]米哈伊·奇凯岑特米哈伊著夏镇平译.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8]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创造性视野下初中课堂环境问题研究摘要 5-7Abstract 7-8导论 9-16    (一) 选题缘由 9-10    (二) 文献综述 10-14    (三) 研究内容 14-15    (四) 研究方法 15-16一、创造性视野下课堂环境的理论探讨 16-23    (一) 主体、主体性及创造性 16-18    (二) 课堂环境的内涵 18-20    (三) 课堂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关键 20-21    (四) 分析和解决课堂环境问题的原则 21-23二、创造性视野下初中课堂环境的调查、统计 23-32    (一) 调查对象 23    (二) 调查工具与方法 23-24    (三) 结果统计及分析 24-32三、压抑初中生创造性的课堂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32-38    (一) 教师与学生主体要素的影响 32-34    (二) 教育实践中价值取向的偏离 34-35    (三) 应试体制对学校教育的误指 35-36    (四) 社会功利思想对学校的误导 36    (五) 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36-38四、提升初中生创造性的课堂环境营造对策 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