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师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4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师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与实践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3000字
论点:师范院校,课堂,教师
论文概述:

提出首先展示了国内外的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资料,进而根据问卷对陕西的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论文正文: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创新是一个国家振兴、科技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于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产生,而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培养得靠教育。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一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正因如此,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对各自高等教育进行着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使创新教育贯串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由于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因而课堂教学便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渠道。如今,对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已成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学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以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突出特点的我国传统课堂,其教学模式始终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而有效的措施。国内外教育家都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化、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化,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激发和全面发展起来。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来说,主要功能是培养优秀的教师的,教师是课堂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实施创新教师和人才培养,应该从自身教学改革做起,率先实践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和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于此,本论文的写作是依托于在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的“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完成的。该项目研究力图通过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来带动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1.2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特点,国家提出了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得靠教育。教育的主战场是课堂,课堂模式的改革以适应当代教育和社会发展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今天,对培养教师“摇篮”的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时期下,培养出的教师要从过去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有创新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教育家。本研究通过对一些高师院校课堂模式现状,问题及原因的调查研究,可以丰富我国高师院校改革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1.2.2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笔者的相关研究,并依据新课程理念和相关的理论,给出了P-A-E课堂教学模式、特点、具体实施步骤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还提供了其他一些课型的简介,增加了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便同行的学习和借鉴。对加快推进我国高师院校的改革,丰富充实高师院校改革的相关理论做出了微薄的贡献。   
1.3国内外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
     1.3.1国际发达国家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出现的迅猛发展的态势以及国家文化、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国民教育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因此,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对师范院校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培养教师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使得教师的水平和学历大幅度提高。下面就以英、美、法、和日本为例,简要介绍这些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获得一些规律,为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的理论奠基。    按照时间顺序师范学校、教师学院、综合大学是美国教师教育所经历的几个重要时期降。1839年,第一所州立性的师范学校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建立。19世纪前期,美国公办学校需要大规模的发展壮大以便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可存在的问题是当时的情况是教师非常不足。为此,师范学校加速了自己的发展历程[[4]。随后,师范教育呈现出向更加综合和开放的形式转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美国开始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关注基础教育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师范学校逐渐不能适应这种状况。    1882年,利文斯顿州立师范学院在亚拉巴马州创立,成为了教育学院时代到来的标志。20世纪60, 70年代,美国师范教育时代结束,标志是美国的教育学院绝大多数都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多样化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大学和文理学院开始出现,原来的教师学院逐渐变成了大学的一个部门,教育系或教育学院逐渐被一些综合性大学所设置,承担着教师的培训任务。 20世纪,教师培养是师范学校向教师学院过渡,然后教师学院就向多样化培养目标的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转变,最终成为了地方州立性大学”.    从1850年,英国出现了私立的教师教育并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组织规模。1902年,地方政府投资建设师范专科学校合法化后,很快就出现了公办教师教育和私立教师教育并存并发展的局面。与美国的师范院校转型相比较英国师范院校改革转型稍晚一些。改革导致多科性的“高等教育学院”相比于以往单一课程性质的地方教师教育日趋上升。之后,在英国的高等学校中出现了一种以课程的为主要形式的师范培训专业1980年,师范教师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学院以及多学科的技术学院的重要专业之一,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院、各大学中的教育系、艺术教育中心以及伙伴关系学校逐渐成为教师教育的组织部门
     1.3.2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发展及现状    从1902年京师同文馆的创立,到今天的北京大学。在百年之久的发展中,我国的高师院校及教师教育发展道路是是曲折的,收获是颇多的。高师院校为我国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事业的战线上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的工作者。成为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主要力量。在我国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相继合并,努力发展扩大为综合性院校,当初的办学特色逐渐淡化,进而出现了高等师范院校在数量上减少了,可是规模上讲是扩大了很多的局面。如:截止1999年,在我国存在的高等师范院校有227所,当时的在校学生大约为845354人;到2002年,人高师院校数203所,在校生1541600人。其中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师范院校一共有六所(是由北京、东北、华东、华中、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组成)。高等师范院校主要招收参加高考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高中毕业生,学制一般为4年,为国家培养中等教育的教师,多采用的是“混合培养模式”,教育学硕士、专业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也在培养的范围之内。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存在建校发展的时间较短,办学起点较低、可用的经费欠缺严重,办学条件不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较差、对于办学的教学理念也并非是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而是陈旧、落后、不够开放。同时教师教育培养显得过于单一化缺乏多样化。由此,高等师范教育很难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难以较好基础教育的发展服务。虽然在一些教育部直属的几所高等师范院校做出的较大而积极的改革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效果。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积极改革发展,但事实上还是存在着许多没有解决的棘手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类相关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也受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的影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大致相同,培养出人才缺乏个性,创新型不足。   
1.4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1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把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教育统计评价研究方法和理论分析归纳法等综合运用,把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有机的进行了结合。本研究针对研究的不同阶段和任务,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完成整个课题的调查和研究。
     1.4.2研究的思路    首先,文献资料检索。基本弄清国内外都有哪些常见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使用环境以及其优缺点。其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选取部分师范院校的部分师范生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进行有关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以广泛收集信息。接着,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基于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高师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此外,对新旧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学生相关能力的变化,展示新模式下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从而优化新课堂教学模式。最后,提供几种不同课型的新模式课堂教学案例,撰写研究论文。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和时间紧等实际问题,以及我国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等现实问题,该项工作的开展不能过急和“一刀切”需要逐步、分类、分层次的在相关课堂进行实践与推广。 
 第2章 理论基础.......................... 16-222.1 理论基础 ..........................16-192.1.1 建构主义........................................ 16-172.1.2 多元智能............................ 17-182.1.3 合作教育......................... 18-192.2 核心概念的界........................ 19-222.2.1 教学........................ 192.2.2 教学模式...................... 192.2.3 课堂教学.......................... 19-202.2.4 高师院校课..................................... 20-22第3章 当前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22-403.1 高师院校课堂教.............................. 22-373.1.1 有关新课程理念方面的....................................... 22-243.1.2 有关自主、合作、探究............................... 24-273.1.3 有关课堂教学形式的...............................27-283.1.4 有关课堂互动方面....................... 28-303.1.5 有关教师教学能力........................... 30-313.1.6 有关教材方面的............................. 31-323.1.7 有关资源开发的........................ 32-353.1.8 有关考核方式........................... 35-373.2 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37-40第4章 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 40-484.1 国内外主要的课堂.................... 40-454.1.1 信息加工型教学........................... 40-414.1.2 社会型教学........................... 41-424.1.3 个人型教学.......................................... 424.1.4 行为主义系统型教..........................42-454.2 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对........................ 45-48第5章 基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48-68.............................................................  论文总结    从整体上看,本课题的研究基本上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笔者提出首先展示了国内外的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资料,进而根据问卷对陕西的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对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次,梳理了国外一流名牌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特点,得出了一些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具有启示意义的结论。再次,笔者通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的研究提出了,新时期下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基本职业素质能力,基于以上所述的内容,笔者创新性的提出了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模式P-A-E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步骤、以及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展示了经过P-A-E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后一学期后,对学生能力影响的实践调查研究结果。最后,笔者还提出并展示了其他一些(包括文科和理科性质)同样是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等师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案例。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个人的英文水平及英文阅读能力不足,对文献部分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国外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不是很充分。其次,本次调查研究由于实际的客观问题,笔者只选择了陕西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教学模式的进行了调查,整理、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客观结论,没有能与其他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的结论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费不足等一些客观和主观原因,导致了本研究存在问题可能也不止上述的这些。但是这些都促使本人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加倍努力的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争取在以后的研究中做的更好,研究的问题更具有深度、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