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6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仪式传播谈休闲社区的自我认同

6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仪式传播谈休闲社区的自我认同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0000字
论点:认同,自我,休闲
论文概述:

传播仪式观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休闲社群中个体从社群整体来认识自我,属于情境与个人的仪式传播;个体与个体的仪式传播充满功利性,个体在社群中扮演的角色呈现不稳定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休闲、自我认同与交际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角度比较新,所以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从传播学角度研究休闲和自我认同的逻辑和操作可行性的理论探讨。第五章是通过参与性观察和深入访谈进行的案例分析。第六章是结论和建议。这篇文章是分析性和描述性的,但不是一个全面的讨论。只选择了一些场景进行详细讨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受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和自我认同理论的启发,本文结合休闲研究成果,认为社会学对休闲社区和自我认同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如何在休闲中实现自我认同以及自我认同如何促使休闲回归本质”的问题并未涉及。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和米德(Mead)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应该通过与他人沟通和互动来获得。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休闲社区与自我认同的问题,即休闲社区的传播如何影响生活方式和自我认同的选择。对休闲与自我认同关系的研究主要源于深厚的社会背景:社会裂变和消费主义使个人不知所措,个人需要寻求突破。目前,社会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存在着极大的分化:尽管经济增长率在突飞猛进,但失业、住房贷款和医疗保健等民生问题却像老虎一样严重。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井底之蛙”的自我安慰,暴露出贫富差距、信任危机和渴望迅速成功和即时造福人民的问题。微博和论坛等互联网形式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交流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熟人群体之间的关系链不再牢固,陌生的环境引起了新的恐慌。吉登斯认为时间的分离空、分离机制和内在反思是现代性的三大驱动力。时间的分离空为“在不同场合协调社会活动的时间重组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基于信任的分离机制使活动模式“更加专业和准确”[2。最后,现代性的反思使得“大多数社会活动和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基于新的知识和信息作出周期性的修正”[3。吉登斯认为,在“断裂的、动态的、有风险的、连续的和关系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自我常常在断裂的时间空场景[4]中被粉碎,“当前焦虑的内容和形式肯定已经改变了”[5“,在现代性的语境中,不断变化的自我被探索和构建为将个人变化和社会变化联系起来的反思过程的一部分”[6)。
可以看出,虽然吉登斯分析了工业和资本控制下的现代社会的内外不稳定特征,但他并没有表示悲观,而是认为这种情况可以刺激反思,让自己反思投射。例如,消费主义和文化产业促进了奢侈、地位和权力等象征。“对事物的崇拜”、“暴富”和“快餐”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黑洞。人们无意识地被吸引或者无法抗拒。即使是休闲,人们也经常失去平衡感,陷入泥沼,在那里休闲等同于吃、喝、玩、炫耀和挥霍。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幸福和自由的追求。现代性给了自我反思多种选择,自我反思促进了现代特征的重组和分布。因此,尽管现代社会喧嚣和分裂,个人信仰和紧急突破的条件都已到位。在理论领域,关于休闲与交往、个体认同与群体交往、休闲与个体认同的研究成果很多(在目前的研究状况中将会详细提及),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很少。这三个是互连的节点。杰弗里·加布(Jeffrey Gaby)认为,“休闲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摆脱了文化和物质环境的外部压力。它能让个人本能地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感受到价值,这与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含义相似。吉登斯还认为,生活方式“为自我认同的具体叙事“[8”提供了物质形式,而生活方式“在选择或创造“[9”时受到群体压力、榜样的可见性和社会经济情景的影响”。
休闲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是,在现代性导致的自我认同困境中,休闲作为一种选择和封闭体验的形式,促进了自我认同的反思,特别是在自我认同在周围场景、纯粹关系和基本信任的影响下得到深刻反思的休闲群体中。这种自我认同的实现可以从本质上促进休闲的发展。当谈论休闲和自我的关系时,我们谈论的是交流。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和米德(Mead)都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应该通过与他人沟通和互动来获得。基于社会学和传播学,特别是新媒体传播影响下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接受的新特点,我们选择“荒岛图书馆”作为阅读和休闲社区,对其休闲活动和个人经历进行追踪和访谈,希望从传播学的角度证明休闲和自我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以期更好地帮助人们正确理解休闲和自我,摆脱喧嚣的社会和心灵带来的现代典型焦虑和不安。

1.2文学评论
本文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和自我认同理论、杰弗里·加布和约翰·凯利的休闲理论、乔治·米德和查尔斯·霍顿·库利的符号互动理论、詹姆斯·W·凯瑞的交往仪式理论和莫里斯·哈巴瓦的集体记忆理论。基于沟通仪式的概念,本文认为分享、信仰和认同与集体记忆相关,集体记忆影响个体在社区活动和群体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影响自我认同。在案例分析中,研究了威廉·福特·怀特的“角落社会”和孙继根的“个性化生活方式社区”的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并对“厦门小屿岛@荒岛图书馆”的读者社区进行了案例分析。目前,大多数文献关注的是“休闲社区与自我认同、交流与休闲社区、交流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文章《现代性背景下网络利益集团对自我认同的建构》(吕品,2008)从社会学角度定性地探讨了网络休闲社区与自我认同的问题。虽然作者同意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我认同的缺失,但他认为现代性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也有积极的一面。文章认为,通过形成群体,女性和男性围绕论坛小说的评分系统互动、以网络虚拟社区/半社区为载体的互动和真实互动来建构自我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会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群体为他们的自我认同提供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网络的特征满足了他们对纯粹关系的追求”[10,得出“同一女性群体的某些行为是潜在的政治生活过程”[11的结论。

1.3理论观点和概念定义...................11-17
1.4定性研究方法——参与性观察和叙述性分析……17-19
第二章,自我作为“核心”:自我反思下的身份认同..............................19-24
2.1主要自我概念和“自我”特征...................19-22
2.2自我反思下的自我认同...................22-24
第三章,休闲作为“载体”:生活政治的要求...................24-28 [/BR/] 3.1休闲特征:自由、选择...................24-26 [/BR/] 3.2休闲特征:身份...................26-28[/比尔/]第四章,沟通作为“桥梁”:社区语境中的仪式观..............................28-36
4.1休闲社区的特征...................28-30
4.2休闲社区和集体记忆中的符号互动...................30-31
4.3集体记忆下的沟通仪式观...................31-36
第五章,荒岛图书馆的自我认同@厦门小屿岛休闲社区……36-58
5.1形势标签传播-社会-社区-个人仪式……36-47
5.2仪式……47-58

结论

从交流仪式的角度来看,现阶段休闲社区的个人从整个社区了解自己,属于情景和个人的仪式交流。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仪式交流充满了功利主义。个人在社区中的角色是不稳定和冲突的。很少有人能把仪式中的“角色”、“道具”、“过程”和“价值”结合起来。他们大多数人只选择关注一个或几个方面,不能有效地构建自我认同。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许多人认为休闲是吃喝玩乐和追求新奇,这导致大多数人认为休闲社区在生活中并不重要,使其结构极其不稳定,个人点头称是或结成联盟。
在之前的分析中,志愿者组织传播了其亲社区行为的标签,使其有一种属于社区的感觉。然而,从以上对几名志愿者的描述可以看出,在这个看似最亲密的小群体中,人际交往的色彩仍然很弱,既没有明确的规范,也没有紧密的联系。即使相对紧密的联系也仅限于熟人,如朋友、同学和情人。在休闲群体中,这种联系甚至更弱。个人参与这些活动是因为他们的个人兴趣、友谊、消磨时间和其他需要。休闲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群体流动性大,沟通不深入。
传播仪式观认为,符号背后有着深刻的价值取向。如果休闲社区的个体不认为休闲的价值指向,他们也会在交际仪式中做出选择,无法充分体验和参与,自我认同的建构也会受到影响。不同于米德和库利提出的符号互动理论,小屿岛休闲社区的个体首先认同社区(普遍的另一个),然后通过社区的载体相互互动。因此,个人不认同休闲价值观,而是认同标签传播中的仪式角色——“大众传媒主导的社会观念”、“豆瓣网”和“他人身体亲社区行为的集合”。

参考

[1]。威廉·墨菲。休闲教育项目规划:一个系统化的方法[。安多弗:风险出版社,1991年,
[3]。托尼·莫布里博士,《休闲教育和生活质量,[》。[第一届全国休闲教育会议,佛罗里达州立大学:16页。
[4]。美国[]劳伦斯·弗里德曼。爱立信——自我认同的建构者[。广美·方,译。台北:张老师文化,2001。
[5]。马塞尔等人的《东西[的文化和自我视角》。任莹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近代后期的自我与社会[。赵旭东,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1998年
[7]。[英语]布朗。集团流程[。胡鑫,翻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
[8]。[美国]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组织:大思想研究[>,1909
[9]。查尔斯·泰勒。自我的起源:现代身份的形成[。韩震,翻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美国]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