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720字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分类综述

38720字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分类综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720字
论点:词类,活用,现代汉语
论文概述:

现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实际类型可以确定:可以肯定地说真正活用体现在三大词类连续统的体词谓词化方向性规律,某种意义上是指前三种一一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形容词词活用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绪论。总的来说,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使用是有规则的。 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特定的角度层面,找出值得观察的基本点,进一步提炼、修改和充实,从而阐明现代汉语词类使用合理化的一些规律和机制。 特别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使用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类型,词类的灵活使用和词类的功能转移有什么关系,灵活使用的制约因素是什么等。都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探索。 现代汉语词类的灵活使用是丰富汉语语义内容、追求最佳语用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是语言交流中标准化和可变性的适度结合。 因此,基于现代汉语对词类灵活使用进行多角度、深入的重新审视和探索,将有助于人们更科学、更全面地理解词类灵活使用的规律,进一步促进对汉语语法及相关语义、认知、语用、修辞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并有助于语言学、汉语教学,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学实践的发展。 本文将着重讨论现代汉语中三个词类的使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 本文以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理论为基础,对现代汉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三个实词之间的活动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和系统分析。 第二章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定义2.1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定义马建忠(1898)提出了“借词”理论,即“借出甲类词后,就变成乙类词” 后来陈成泽(1922)首先倡导“灵活使用词类”的理论。陈成泽认为,“每个单词只有一个意思,可以有几种用法。那些从它的原始品质中使用它的人被称为原始使用。” ......如果它的最初用途是明确的,那就用自满的比喻生活吧” 从词语的基本功能出发,陈光标严格区分了“原始使用”和“灵活使用” 从那以后,语法学家继续使用这个术语。 只有每个家庭的理解和定义略有不同,但他们都使用“实时使用”一词 王力(1980/2003,1999)认为词类的灵活使用是“句子中单词的临时位置”或“修辞手段” 强调“在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属于某个词类或者是相对固定的,句子中各个词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然而,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使用比现代汉语更灵活,有些词可以根据特定的语言习惯灵活使用。\" 许嘉璐(1992)认为,某个词属于某个词类,在句子中什么样的词起作用有明确的分工。 然而,有些实词可以根据某些语言习惯灵活使用,改变它们在句子中的基本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只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词类的灵活使用。 郭锡良(1991)认为,“词类的灵活使用主要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问题有关...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分工,也就是说,这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相对固定的 然而,有些词可以根据某些语言习惯灵活使用,暂时改变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这就是词类的灵活使用。 吕叔湘(1979/2005,1982)认为语义变化非常特殊,只是偶尔使用,而不是经常使用,这被认为是暂时的“活用”一个词应该只有一种用法(原始用法),如果有其他用法规则,应该灵活使用。\" 胡玉树(1995)认为,“在特定条件下,甲类词语偶尔会作为乙类词语用于修辞需要,这是一种灵活的用法。” 黄伯龙和廖旭东(1997)认为,“灵活运用词语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他们暂时借用了它。” 陈成泽、王力、许嘉璐、郭锡良等。主要关注古汉语中词类的灵活使用,而吕叔湘、胡玉树、黄伯龙、廖旭东等。关注现代汉语。 由于语言环境、历时状态、发展和研究视角的不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使用显然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 现代汉语的用法主要是修辞,而古代汉语的用法主要是“词汇语法” 原因如下:1 .古代汉语词类的“灵活使用”是汉语早期发展过程中词汇不足造成的造词现象。古代汉语中词类“灵活使用”对句法结构的高度依赖是由早期语言中相对简单的句法结构造成的。2.从古至今词类使用的逐渐减少主要在于语言系统的内部问题:1)现代词汇的逐渐丰富导致词汇语义系统的演变;3.现代句法结构正朝着复杂性等方向发展。 (邹丽芝,白聪,2009)事实上,修辞现象也可以转化为语法规则,使得语法和修辞有着内在的联系 语言学家通过语篇分析和归纳将语法规则描述为语言模式。它们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的结果。 语法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规则永远不会改变。 语法史上语法规则的演变通常始于修辞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通过逐渐的变化建立起来的,即从个体到一般,从特殊到传统。 最明显的是在某些构词方式和手段上,尤其是在词类转换等方面。 在各种相关理论中,尽管它们的定义略有不同,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即词类的暂时功能变化 为了表达需要(修辞目的),暂时改变其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这就是词类的灵活运用。 2.2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确定和辨析 陈光磊(1996)在讨论汉语功能词类时,列出了三组功能项,作为区分词类的分类标准:1 .单一功能和综合功能;2.常规功能和临时功能;3.一般函数和特征函数 第二组功能项目与词类的灵活使用密切相关。 词的规则功能是词的规则用法,这是法律语言搭配的必要功能。 单词的临时功能是单词的非常规用法。这是出于修辞需要而偶然赋予的功能。 正则函数和临时函数具有相对属性,可以相互转换。 如果语法功能可以作为判断词性的标准,那么语法功能是否有暂时的变化就可以作为判断词性使用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时间性也包含了理解认知相对较短的陌生化。具体来说,在词类的灵活使用方面,词类的临时功能变化会导致非典型的非常规语法语用情景,给语用认知主体带来意想不到的认知体验。 例如,“百度一”(指互联网上的百度搜索引擎)“百度”是中国互联网上最大的搜索引擎之一,是互联网企业的知名品牌。该词属于典型名词,而品牌中动量补语“伊一”的添加自然给人一种新的语用认知陌生感,原则上不符合名词的正常语法功能(动量词不能加在名词之后);因此,可以判断“百度”这个词在这种情况下暂时失去了作为名词的典型功能,而充当了动词,它的意思从名词变成了动词,意思是“点击(这个搜索引擎)” 2.2.2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和词语同时使用的辨析 我们认为灵活使用不同于并发使用,我们可以找到区分它们的理由。 上一段已经解释了词类的用法。在这里,我们将首先讨论词语的并发范畴,它的内涵与两个因素有关:1。词语的同一性;2.应该采用什么分类策略 词语的同一性是复合词的前提基础。它们是否具有同一性取决于词的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它们是否具有联系与词义的历史发展有关,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或差异):一般认为多义词的不同意义或同一广义词的不同用法,它们在意义上属于不同的词类,都是复合词,而意义上没有联系的同音异义词属于不同的词类,不是复合词,是独立的两个词,或者被称为多种词 (胡杨明,1996;卢建明,1994)例如,“油”一词和《现代汉语词典》(2005)列出了五种含义并标明了词类。①名词,表示该术语的含义(略);(2)动词,解释为“用桐油、油漆等涂抹:窗户”;(3)动词,解释为“抹油:衣服~不见了”;(4)形容词,解释为“滑头:这个人很好”;(5)专有名词,解释为“姓” 根据同一性原则,都包含“油”的特征因子,它是有意义的、相关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词。然而,①和④都与⑤没有有意义的联系。虽然它们是同音异义词,但它们分别与⑤形成多种词。 没有必要将具有不同词性属性的同一个广义词视为狭义复合词。它是否被视为狭义复合词与分类策略有关。主要采用:(1)同质策略,以词类属性为起点,同等考虑广义词的所有词类属性,使分离的词类和词类属性一一对应。如果一个广义词有多个词类属性,它将被视为复合词。(2)同型策略(Homotypic strategy),将具有多种词性属性的词视为不同的类,即多类词;(3)优先考虑同类的策略,从词语的泛化开始,优先考虑某些词性的属性。具有多个语音部分属性的单词不被视为并发单词,而是被视为优先语音部分,因此语音部分对应于优先语音部分属性。 (郭锐,2002)许多关于汉语词类的争论实际上是由它们不同的分类策略引起的。 第二章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定义……62.1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定义……62.2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确定和区分……72.3词类灵活使用的范围……第三章现代汉语词类灵活使用的语言学基础……103.1词类问题——基于原型理论的词类观;的功能转移……103.2三个实词;……10;第四章现代汉语柔性词类分类研究;……164.1现代汉语灵活词类分类概述;……164.2灵活使用三个实词的分类;……17结论基于这一哲学基础。认知语义学认为,事物、属性和行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我们认为一件事是一件事还是一个行动取决于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主观“形象”。 因此,在我们不同的心理映射下,相同的客观事物会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图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使用现有的语言符号来反映客观现象。 行动的整个投射可以被感知为事物,分阶段对事物的连续扫描可以被感知为行动。 万物都有属性。当突出事物的典型属性时,事物可以被感知为属性,并且属性的整体投影成为事物。 参考文献1。白平、王定秀。“词类灵活使用问题之我见”。山西大学学报,1999.2。蔡郝静。论名词作为动词的灵活使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陈成泽。汉语法律创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陈昌来。现代汉语三维语法。上海:林雪出版社,2005.5。陈光雷。汉语功能词类理论。上海大学学报。陈平,1996.6。解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文,1987.7。朱泽祥和刘杰生。“细节出现”和“副+名”。中国建筑,1997.8。崔锡良。语言理解和认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9。邓铭。词类转换的系统化。中国古代研究,1995.10。丁洪。现代汉语中的词类重用现象。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