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669字硕士毕业论文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抗日战争记者比较研究

22669字硕士毕业论文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抗日战争记者比较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669字
论点:报告文学,国统区,抗战时期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文简单地陈述了抗战题材报告文学的起源进步,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是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与重视报告文学的成就。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抗战引起的报告文学热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野蛮入侵,作家们通过报告文学记录战争历史,这也为那个特定时期的报告文学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报告文学的出现和繁荣

关于报告文学何时在中国诞生,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诞生于晚清。“中国报告文学最早诞生于晚清。梁启超的《百日政变》被视为中国报告文学诞生的标志一些学者还认为,中国报告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最早的报告文学是向读者报道“五四”伟大运动的“一周内北京的公民事件”、“21日的听觉”和“唐山煤矿殡葬工人大屠杀”。瞿秋白1922年出版的《饥饿村庄的季承》和1924年出版的《赤都心史》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典范。1930年8月4日,左翼联盟执行委员会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新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报告文学”这个名称。直到1932年,艾英编辑的《上海事件与报告文学》成为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报告文学的母体是新闻,新闻的时效性也是由报告文学继承的。与早期的中国纪实作品不同,报告文学应该是基于对事件的及时和详细报道的艺术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梁启超的《百日政变》应该是一部史料叙事,而依靠报刊杂志真实、快速地向公众传播事件的《北京一周内的公民事件》等作品更符合报告文学的特点。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炼、真实、快速的传播方式受到了作者和观众的青睐,也充分提供了报告文学成长所需的营养。\\u\\u\\u\\u\\u\\u\\u\\u\\u。

中国的抗日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局部抗日战争时期和整体抗日战争时期,整体抗日战争时期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报告文学也随着战争阶段的推进而发展变化。

在局部抗日战争期间,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虽然国民政府不断敦促满洲军队抵抗侵略者,张学良却无视蒋介石“保卫锦州”的命令,带领军队紧急退关。另一方面,他撒谎说“反抗”。不到半年,整个东北沦陷了。抗日战争爆发后,报告文学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它作为文学上的“轻骑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东北人民的严重灾难和国家毁灭的残酷现实成为报告文学记录的主要对象。

1937年后的全面抗战时期,尤其是武汉战役结束后的1937-1938年战略防御时期,是报告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军队主要由国民党军队组成,在前线战场上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如松湖战役(Songhu Battle)和太原战役(太原Battle)。尽管中国军队进行了绝望的抵抗,但仍有大片领土遭到入侵,无数士兵在战斗中丧生。这些为国家牺牲生命的史诗事迹和英雄人物都为报告文学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二、国民党统治区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

全面抗战爆发后,报告文学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庞大的专业写作队伍是国民党统治区抗战初期的一大特色。作品数量惊人且相对成熟。然而,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报告文学尖锐的叙事和批判视角使其受到政府的阻挠,发展陷入停滞。

自1936年Xi事变以来,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上。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将其首都迁至重庆,那里也聚集了大量爱国者。其中,有无数的知识分子和作家。据统计,从1937年到1945年,重庆发行了1000多种报刊和130多家出版机构。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创作团队的力量空为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其中最典型的是报告文学,它的成长是当时任何文体都无法比拟的。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许多报告文学出版物,如茅盾的《文学立场》、胡风的《海燕》、邹韬奋的《新声和生活》等。这些出版物已经成为报告文学的重要阵地。抗战初期,报告文学在国民党统治区繁荣发展,题材多样,包括郭沫若、夏衍等戏剧作家。茅盾、丁玲、郁达夫、巴金、老舍、邱东平等小说家。编辑评论家如罗荪、易群等。卞支林、何其芳等散文作家和诗人,甚至蒋经国、宋美龄等高级将领和精英也参与了报告文学的创作。

在这种有利条件的催化下,报告文学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丛书——报告文学》收录了174位作家的163.7万字作品。1938年,广州和武汉失守。全国反日情绪高涨。国民党统治区报告文学的繁荣也达到了高潮。

报告文学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940年末和1941年初,即“皖南事变”后,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全力投入抗日战争,也许是因为日本的胁迫和诱导,也许是因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也许是因为蒋介石担心共产党的权力迅速增长会导致未来的“大不幸”,突然又把枪口指向共产党。在杀害和陷害共产党员甚至高级将领的同时,重庆等国民党后方也开始攻击民主党员。任何反对国家政府的言论都受到严格限制。报告文学在战略相持阶段遭到揭露和讽刺,因此国民政府将报告文学纳入审查范围。1941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立了一个文化独裁机构——文化运动委员会。1942年9月,国民党提出了只允许表扬不允许曝光的新文艺政策,《新华日报》等刊物相继停刊。“国民党的审查政策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甚至愈演愈烈。据有关统计,仅重庆一地,从1941年到1942年就有1400种书刊被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报告文学创作的热潮已经降温。许多作家对国民党“文字狱”的总方针进行了讽刺:“思考写作,经常打破禁忌,思考深入社会丰富生活,障碍重重,鬼无处不在。”

..............................

\\u\\u\\u\\u\\u\\u\\u\\u\\u。

第二章是对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报告文学的比较分析

同一时期的报告文学在解放区和国家控制区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由于受教育程度和写作环境的不同,报告文学创作者在作品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由于观察和思考的深度和角度不同,报告文学也有不同的艺术价值。

一、专业团队与大众创作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统治区的作家队伍数量多,专业水平高,而战争中后期,解放区的作家队伍更加广泛,除了作家和记者,还有大量的人参与创作过程。与此同时,经历过战争的这组作家对现实的感知也在不断提高。

抗战初期,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战争开始以来,许多专业作家,如逸群、邱东平、巴金、老舍、白朗、司马文森等。,已经聚集起来了。与记者或大众作家不同,专业作家有着深厚的文学技巧、多样的视角和较高的成就。他们善于从复杂的生活经历中提取最精炼、最典型的素材,能够给作品增添深刻的思考,这也注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告文学作品相对成熟。例如,艾群的《台儿庄战场故事》(Tales of Taierzhuang战地)主要描写了作者战后在台儿庄的经历和感受。作者对台儿庄环境的描述非常微妙。“敌人撤退一周后的一天,我们踏入台儿庄战场。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初夏结束时,阳光照耀着我们,我们感到非常热。风激起了阵阵黄土,一两英里外的村庄都隐藏在雾蒙蒙的黄色雾中。一名中年男子正在房屋底部残垣断壁中挖掘,不时踩着脚,发出焦虑的叹息。一位老妇人把头靠在半坍塌的泥墙上,一动不动地坐着,好像睡着了。废墟和废墟中的人们形成了一幅荒凉的画面。看到这些被战争弄得无家可归的人的图像,可能会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而不是直接的描述。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是作者本人发出的叹息,“事后,在寺庙里发现了七八具被绞死的日本士兵的尸体。可怜受压迫的日本兄弟!从被炸毁的土堆上,遗骸——一只脚,一个头,一具尸体——暴露了出来??白白死去的日本兄弟们!”这些叹息把整个文本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跳出国家和民族的束缚,将战争中的两个阵营恢复为平等的“人民”。他从战争的广阔视角俯视台儿庄的废墟。战争赢了又输了,但人类没有赢家,只有白白失去的生命。”回头看,台儿庄已经隐藏在黄昏中,她被毁灭了吗?不,它正在再生!“在全文的结尾,生成显示出光明和无限活力,并希望给人希望。房建的《在伤员医院》讲述了他去医院看望伤员并帮助他们写家信时所看到的情况。当受伤的士兵到达时,他们愤怒并受到诅咒,因为没有人欢迎他们。他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非常恶劣。他们没有阳光,没有衣服可换,他们不得不穿上血淋淋的军装来忍受寒冷和痛苦。但是当作者带着愧疚与他们交谈时,他感到出乎意料的真实和乐观。受伤士兵的话贯穿全文。”不疼,只是木头。”“一旦我摸到枪,我就不能用右手了,我的手指会直着向后,但它不能被拉开。”“看,这很自然,但是报纸上到处都是吹牛。小事成就大事。“这些简单而朴实的对话与预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激发了受伤士兵的纯真气质。也许在他们心中,伤害不是可耻的,而是光荣的。他们对胜利有最纯粹的信念。在这样的描述中,受伤士兵的形象变得可敬而亲切。

..............................

二.国民党统治区与解放区报告文学定位的异同

抗战初期,报告文学作品题材相对单一,大多描写战争,未能把握战争中隐藏的变化。20世纪40年代前后,报告文学作家开始对报告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反思。易群指出,当时的报告文学“往往是以作者为中心的,所见所闻,以及琐碎的行动或经历,都被无差别地记录在作品中,导致了对“身边琐事”的无选择叙述从艺术价值角度看,抗战初期的报告文学作品选材不典型,思想内涵不精炼,题材不突出。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报告文学作品在题材控制和写作技巧上都逐渐成熟。从报告文学作品的题材上,可以看出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创作倾向的异同。

1.歌颂抗日英雄:民族主义和解放区的共同主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影响下,解放区报告文学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抗日战争的实际,激发人民对战争的热情。英雄形象的塑造是抗战时期报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动的人物作为榜样出现在作品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和无尽的积极能量。在战争和缺衣少食的恶劣生活环境下,英雄的勇气和智慧激发了人民抗日的决心,英雄的乐观和自信给了人民生活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英雄形象的报告文学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解放区的报告文学作品中歌颂英雄的作品数量较多,题材更加多样化。除了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他们还包括来自不同阶层的军队或士兵,敌后的工人,以及人民群众的强烈形象。例如,钟玲的《我遇到了八路军的一名司令员小可》,记录了作者在平西根据地与小可司令员的会见。会前,作者做了许多准备。首先,他想象指挥官萧克:“像其他革命战士一样,他是一个勇敢、精力充沛、聪明魁梧的赤奥“将军”,擅长战斗。之后,指挥官的忙碌被描述为:“他答应明天早上20分钟后来找你,因为他很忙,但恐怕时间不会太长,因为他太忙了。”。“当我终于见到小凯希时,指挥官以他朴素的衣服、外表和强烈的气场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穿着褪色的旧灰色布上身和草黄色马裤,裤裆之间缝了一块补丁,但很整齐。一名大约30岁的中年士兵穿着一双红色日本短袖靴子和绑腿,有一张瘦削的黑脸,明亮的眼睛和一个又矮又瘦的身体。“一句清脆有力的句子——“我叫萧克”已经在我们耳边震撼了。只要你在他身边,无论什么样的严酷和残酷的处境,都不会有恐惧或畏缩。”这是八路军司令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接下来的谈话中,萧克将军的知识广度也超出了作者的预期:“听了我们一些简单的描述后,他还从经济学和西方文学的各个方面谈到了一些问题。他的话简明扼要。与此同时,这四个人的心里悄悄地印出了肖司令生动的影子,这与想象中的不同。”在几十分钟的短暂会面中,作者和读者们记住了一个朴实、博学、威严的八路军指挥官形象。江林的《荣冠秀,军队之母》描述了一个模范军队支持者的形象。当他碾磨谷物和接受鞋子时,他总是谈论军队:“除去腐烂的大米和沙子,把谷壳扬两次。前方作战的军队不如我们家方便。我们为我们的孩子和兄弟们做鞋子。它们都是实心的。我们必须为我们的军队做同样的事情。”由于严重受伤的人找不到一个团队,她想连续几天照顾自己的孩子,并且通常会照顾受伤的人。伤员的康复逐渐成为她最大的安慰。正是这种普通而热情的群众形象赢得了整个军区军队的支持。此外,还有许多赞扬解放区英雄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包括描绘高级将领形象的优秀作品,如邓拓的《晋察冀聂荣臻》、袁波的《杨成武将军》、金赵晔的《白一华同志》、何其芳的《和龙将军》、朱总司令的话、周立波的《徐海东将军》、刘白宇和王玉琦的《八路军七将军》、杨朔的《西战场》、毛泽东的《我看见了八路军》。描绘勇敢无畏的士兵和平民的作品包括徐驰的《八百孤兵》、《申冲棋盘上的五个英雄》、《阳朔的铁骑》、《七个勇士》、《罗季斌的东战场游骑兵》、《刘白宇的游击战中》、《勃朗的八个烈士》。描绘先进工农兵形象的作品包括丁玲的《田林宝》、民间艺术家李步、杨朔的《张德胜》、《雷神》、曾克的《女神枪手冯冯英》和穆青的《赵占魁同志》。

..............................

第三章抗战时期报告文学的历史反思和价值评估..............................28

一,历史缺陷与艺术反思..............................28

二.史书与文学史评价……32

结论……34

第三章抗战时期报告文学的历史反思和价值评估

抗战时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迅速,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其教训值得总结和反思。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抗战时期报告文学作为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一,历史缺陷与艺术反思

文学本应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自由成长和发展,但由于文学对群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自然要肩负起引导和启发群众的责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时代赋予文学的任务是不同的。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统治区开始对批判性揭露等报道进行文化封锁。直到“皖南事变”爆发,封锁达到顶峰,国民党统治区的报告文学创作停止。虽然解放区的创作环境是开放的,但自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已经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个问题:立场、态度、工作目标、工作和学习:“我们今天开会,是为了使文艺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很好的组成部分,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同敌人作战的有力武器。”关于“表扬”或“揭露”的问题,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敌人或抗日联盟中的抗日分子应该受到批评,而对于人民,“我们应该耐心地教育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在斗争中改变了自己或正在改变自己。我们的文学艺术应该描述他们的转变过程。”此外,在工作对象问题上提出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文化政策。《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抗日战争时期指导了作家和艺术家,但实际上也限制了报告文学创作的题材范围。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区根据地的问题和矛盾作品很少。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区没有问题,而是报告文学作家们集中在赞扬抗日军民,或者批评日本侵略者和国民政府在大政策影响下的腐败统治。例如,国家新闻杂志记者陈赵雪在《延安访问》中敏锐地洞察到解放区的落后和无知:“在这里,一个人的工作是用政治教育代替工资的鞭策。”延安也有一些人整天游手好闲,一天只吃一斤两两小米五美分。自然,食物应该给工作出色的人。对于这些吃白食的人,没有人敢对他们做任何事。他们总是关注自己做了什么,但他们似乎并不认真对待自己做了什么。”“例如,一个人需要两斤木炭。原则上,他可以跟总务科、事务科或管理科谈(人太多,但没有人负责)。结果,他什么都说了。他买不到两斤木炭,也没有地方买。最后,他大胆地写信给部长,要求得到它。“在社会公有制下,公众的自私、浪费和等级制度现象客观存在,现实问题的及时暴露也反映了报告文学的社会监督和批判功能。\\u\\u\\u\\u\\u\\u\\u\\u\\u。

..............................

结论

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抗日战争题材的报告文学虽然同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它们既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血泪史的书写,其历史意义无法简单地量化和比较。

抗战时期,报告文学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多样。在不同的政治环境、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的影响下,作家的作品呈现出混杂的品质。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报告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但总体上继续走向成熟。

本文简要阐述了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报告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其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重视报告文学的成就,以史为鉴,使报告文学能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成功完成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