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269字硕士毕业论文温暖情感渗透的苦难悲歌——论迟子建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35269字硕士毕业论文温暖情感渗透的苦难悲歌——论迟子建小说中的苦难书写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269字
论点:苦难,温情,生活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以迟子建小说中的苦难主题书写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与叙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作家笔下的苦难主题范式,探究其消解、超越苦难的方式。

论文正文:

第一章苦难主题:迟子建的叙事选择第一节苦难:文学苦难的永恒主题,文学的普遍表达也是永恒主题之一 所谓苦难,从狭义上讲,可以理解为真正的苦难(艰难的生存或不幸的经历)和精神苦难(悲伤和痛苦);从广义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它可以理解为社会苦难(如贫困、战争和动乱)和地球苦难(自然和生态苦难);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它可以被看作是人类的本质困境和无尽的痛苦。 这是苦难的定义及其一般意义上的内涵。一些学者也从其他角度定义痛苦。例如,洪志刚先生从生命主体的角度描述了苦难。痛苦是人类生活不能正常地维持在真实的秩序中,从而导致精神上的某种不平衡 “人们认为苦难的原因是客观世界的非理性制约了个人精神和精神欲望的发展,导致人性的屈从、变异和扭曲,使人失去了本来面目 一些社会学家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痛苦:“死亡和损失、孤独和无助以及个人在经历中的异化”。他们认为痛苦由抑郁、焦虑、内疚、羞耻、厌倦和悲伤等情感组成。 鉴于对苦难的理解和形式的多样性,本文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全面地将苦难理解为对生命主体造成巨大物质生存威胁或精神损害的事件和情况,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和人为灾害以及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生存困难,如战争、贫困和死亡,以及个人因无望的爱情和婚姻、丧亲或犯罪而在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和痛苦。作为一种人类生存状态,它伴随着整个人类生活,是人类历史和生活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困境。 苦难不仅是人类在生活环境中无法回避的基本困境,文学也是人类科学。它所代表的对象和主题与人类密切相关,两者不可避免地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学对苦难的反映也是对人类生存或生活本质的反映。 陈晓明曾感叹道:“没有苦难,为什么要文学?”他指出,“苦难一直是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生命本质”,认为苦难在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情感类型中占有优先地位,蕴含着人类精神的所有坚实力量,是一种整体情感,是终极价值关怀,毕竟是人类历史和生活的本质。 从古至今,苦难的主题在各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隐藏或表现。似乎只要人类无休止地继续,苦难的叙述就不会停止。 一些评论家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文学史是一部描述和揭示人类苦难的历史。” 一部作品只有触及苦难的文化主题,才能有历史的厚度和情感的深度;一个作家只有对这个文化主题有深刻的见解和表达,才能进入伟大作家的行列。 \"..............................第二节体验与地域:苦难的体验如果一个作家在作品中无意中显露出的苦难意识是由于他无法逃避人类生存条件的本质属性而造成的,迟子建对尘世生活中个人或弱势群体苦难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写作的奉献不止于此。 她之所以不断关注和书写底层民众艰难的生存和痛苦的经历,并对他们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温柔的关怀,并不是与她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和生活区域无关。 根据现代心理学,童年是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一个人的性格、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或确立。 尽管童年生活经历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但它的影响不会消失。它将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并作为人格甚至生活的一部分内在化。 一般来说,作家天生比一般人敏感得多。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往往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了他们作品的基本走向和风格。 与许多作家相比,迟子建的童年早期生活是幸福的。 她年轻时,被送到北极村居住,那里有着简单的民俗。美丽的边疆风光和亲人的爱让她觉得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温暖,从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温暖的基调。 然而,北极村不是没有苦难的乌托邦。边境地区的寒冷、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近邻的悲伤和痛苦给年轻的迟子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迟子建在他著名的《北极村童话》中,用略带悲伤的语气写道,苏联祖母的孤独和死亡,以及祖父失去儿子所带来的难以言喻的痛苦。 我住在奶奶家的大部分时间都很温暖和快乐,我也较少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 迟子建在自己家里的生活相对严峻而紧张。她被送到她祖母在北极村的家中,因为她的父母担心“孩子的话”会导致政治纠纷。 从北极村回家后,这场政治运动和它的父母家庭曾经是一股浪潮。 对他父亲的批评和解雇不仅使家庭陷入高度的政治恐慌,而且由于收入急剧下降,生活变得非常困难,不得不生活在贫困之中。 死亡像影子一样伴随着迟子建的童年。她不仅参加了无数其他人的葬礼,目睹了许多人的死亡,而且她的祖父和父亲在她还年轻的时候就相继去世了。 其中,父亲的早逝对其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迟子建及其家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白雪公主的墓地》和《重访草莓》等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死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的痛苦。 同时,父亲的英年早逝也使得迟子建已经不堪重负的家庭生活更加艰难。 童年的这些痛苦经历已经成为迟子建小说中的悲哀和悲伤。 ................第二章苦难的形式:从生存的苦难到精神的苦难第一节成长与婚姻中女性的苦难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性的处境往往比男性更艰难,作为女性似乎注定要承受比男性更多的人性苦难。 女作家小红在临终时说:“我最大的悲伤和痛苦是做一个女人。” “作为一名女作家,迟子建特别关注女性艰难的生活状况和苦难的命运。作为一名女性演讲者,她讲述了女性在成长或婚姻中的悲惨经历,以及她们的痛苦和焦虑、困境和绝望。 在迟子建的创作中,女性一直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她的许多苦难也是由女性来表达的。然而,这里的妇女痛苦具体指的是因性别而遭受的不同待遇,而不是与男子处于同等地位的“人类”意义上的痛苦。 迟子建的作品表明,女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要面对和承受生活的重量。 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女性来说。 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少女的成长更像苦难和厄运。他们不仅不得不过早地意识到生活的艰辛,还面临不时被男人骚扰和压迫的危险。 迟子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树下》(原名《无边的未来》)以略带沉重的语气讲述了年轻女孩李启斗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 这位敏感早熟的启都在母亲自杀并被叔叔强奸后被送到月经之家生活。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她不敢说出来。她只能在叔叔的觊觎下生活在恐惧和关怀之中,但仍然无法摆脱叔叔无处不在的性侵犯。她试图向父亲寻求帮助,但只是等待他死亡的消息。 然后,月经家庭的悲惨死亡使她成为孤儿。她不再在家庭的屋檐下生活,只能开始自己孤独的“流浪生活” 在此期间,她经历了一场只持续了一天的婚姻。她还因为安慰船长而被诬陷为“妓女”。她被其他人冷淡和轻视,因此被从航运公司的总部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工作。她终于以母亲的身份结婚了。然而,她的丈夫怀疑她的童贞和儿子的血缘关系,她的独生子多米死于血癌。 在这部小说中,命运似乎给原本无辜的女人齐都带来了所有的不幸。少女启都的成长历程对女性来说简直就是一段艰难的成长历程。 然而,在迟子建的创作中,齐斗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严重身心伤害的女孩。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种女孩:敏感早熟,过早被生活推到困境,无助地承受生活和成长的艰辛。 例如,在岸边的美浓,美浓失去了父亲,杀死了母亲。在母亲患病和失忆后,这个12岁的女孩不得不做家务,照顾生病的母亲,以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她母亲不道德的行为让她感到羞愧,陷入无尽的麻烦中。人们的批评和影射像一块沉重的石头一样压迫着奴隶。她甚至想自己去死。 最后,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厌恶迫使她杀了母亲,成为一个“有罪的孩子”。 还有西西,一个年轻的女孩,在《麦穗》一文中被图片老师引诱后被迫中止学业。这些年轻女孩在那个年龄失去了幸福和快乐,遭受了少女本不应该遭受的痛苦。 第二节民族苦难..............................每个国家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的入侵、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各种政治斗争,使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人民饱受沧桑。 中国文学的历史叙事中有许多苦难 对于迟子建来说,历史题材写作在她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新世纪初,她对历史写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长篇历史小说《满洲国》开始,她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与历史相关或以历史为基础的小说,如《花瓣米饭》、《乌云背后的阳光》、《额尔古纳河》、《白雪公主乌鸦》 “苦难是历史叙事的本质,历史叙事是苦难的形式 在迟子建“恢复历史”的过程中,深深埋藏在厚重历史中的苦难也“恢复”了,逐渐浮出了历史的表面。 迟子建的作品以流行病、战争和文化大革命给大众带来的灾难和创伤凸显了历史记忆中的苦难。 这种历史苦难不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整个地区或国家的苦难。 首先是日本入侵中国给国家带来的苦难。 任何类型的战争,无论正义与否,都会对战场上的人们,尤其是普通平民造成极大的伤害。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无疑是一场不公正的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损害。 对迟子建作品的全面考察表明,她的历史写作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她的历史书写很少离开她家乡东北的土地,那里遭受了很多苦难,被大国掠夺,而且往往与那里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近代中国东北首当其冲地受到日本侵华的冲击。日本在1931年发动的“9·18”事件后,它迅速衰落,自那以后,它一直处于日本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十多年。 为了掩盖其侵略行为,日本支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傀儡政府“满洲国”,并以其名义肆意压迫和迫害中国人民。 2000年,迟子建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满洲国》以中国东北的特殊历史为背景。 “满洲国”对整个国家来说是一段可耻的历史,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东北人民来说,它不仅是在这里,也是一段难忘的苦难历史。 在这部“史诗”巨著中,迟子建作为历史上的后来者,用当时的相关史料描述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东北各阶层带来的无尽苦难,再现了日本战争入侵和暴力统治下对东北人民生命和尊严的破坏和践踏,给读者呈现了战争下东北被占地区人民艰难的生活图景。 ..............................《超越苦难:文本救赎与叙事解构》第三章小说世界中的救赎——审美幻象的建构……25第四章苦难写作的价值和超越的限度……40第一节对人性的热烈批判与反思……40第二节生活的温暖和希望的构建................................44第四章苦难书写的价值和超越的限度第一节迟子建对人性的热烈批判和反思 作为他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它受到许多人的赞扬,同时也受到许多人的批评。 然而,批评它的原因是许多批评家认为它温暖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邪恶一面,过度消解了苦难,美化了现实。 早在1997年的一次采访中,学长文能就就对此向迟子建提出质疑,并坦率地承认,她个人认为温暖不仅体现了迟子建作为作家的理想,是他小说的特点和长处,也导致了它的局限性:过于温暖的笔触覆盖了生活中一些残酷的世界阶段,阻止了他在更深层次上探索和揭示人性的邪恶一面。 方守敬先生还认为迟子建的温暖和善良“有时像小说中的黑龙江水一样源源不断”缺乏底线,并对两部小说《岸边的美浓》和《白银纳》中的温暖表达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批评 然而,被迟子建对“温暖叙事”的喜爱深深打动的吴义勤指出:“温暖有时只是麻醉剂,它削弱了对文学的批评,使作家在理解“现代性”时陷入简单的“反现代性”怀旧和感伤 这意味着迟子建过度的“温暖”阻碍了他小说的批判功能 面对众多批评家的质疑和善意提醒,迟子建坚定不移地“相信温暖的力量,这也是批评的力量”,并表示他永远不会放弃对痛苦生活的温暖表达。 她认为过度表达温暖导致作品局限的主要原因不是温暖本身,而是有时表达温暖时力量太弱,无法达到“变华丽为平淡”的能力 尽管迟子建多次对他的温情表达作出这样的解释,但许多评论家在探索他的小说创作时,仍然只注意或片面强调他的温情叙事,因为其显著而突出的“温情”特征,忽略了其沉重的底蕴,难以正视他作品中的苦难书写及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批判意义。 ..............................苦难是人类无法抗拒的生活经历之一。它也是复杂生活强加给生活主体的沉重负担。 苦难写作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精神现象。其背后是作者对社会历史和生活的审视和反思。 作为一名作家,迟子建始终坚持对自我身份的清晰认识,不忘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并将苦难视为其永恒的写作主题之一。 她用文字描写了历史记忆和生活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和生活状况,不断挖掘历史和生活的真相,坚持不懈地寻找引导超越和救赎的方法。 没有被故意夸大的恶劣生活环境以及悲惨的斗争和死亡没有被过分强调。迟子建作品中的苦难只是生活中不和谐的一幕。只有读者通过努力工作才能从他们的话语中感受到痛苦的悲伤和无助。 当然,在他最近的作品中,他的痛苦得到了更加直接和沉重的表达。 然而,自始至终,迟子建面对苦难并没有绝望和困惑。 她已经到了知道命运的年龄,半个世界都被多年的寒风所摧残。她独自写作已经30多年了。她知道世界的寒流有多苦,世界有多温暖。 她的作品摆脱了漫长的黑夜和黎明。 在书写苦难的同时,她致力于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主体精神的升华,用温暖、人性和爱心渗透读者的内心,使读者总能获得超越苦难的勇气和力量。 迟子建在苦难中的温暖和希望的创作精神使他的小说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