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其共性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其共性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000字
论点:高等教育,教育中心,强国
论文概述:

导读: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大利、德国美国三个国家作为案例,“高等教育中心”做出界定入手,分析了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共性分析 ,由毕业论文事业部整体提

论文正文:

 导读: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大利、德国、美国三个国家作为案例,“高等教育中心”做出界定入手,分析了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共性分析 ,由毕业论文事业部整体提供。1绪论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以此为契机,2007年12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陈至立国务委员发表了题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的讲话。陈至立指出,“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达的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8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研究拟解决四大问题,即‘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中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什么今天能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即中国现阶段具不具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条件)以及‘怎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a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3  以上事例表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提上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日程,是高等教育研究界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对我国来说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崭新事业。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一般认为,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五个高等教育中心,且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五个中心以及转移的顺序依次是:意大利 01410-1530、英国(1600-1750、法国(1650-1830)、德国(1770-1830)、美国(1830-)。    德国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本文拟通过对意大利、德国和美国等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进行历史描述和共性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希望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所启迪。    因此,本研究将具有以下意义:      (1)梳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过程,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重新解读。高等教育中心的存在是公认的,但是目前并没有研究明确对“高等教育中心”做一个界定,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心”做一个界定,并对意大利、德国和美国三国的高等教育中心形成过程进行梳理,系统全面分析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共性及规律。      (2)剖析历史上各个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基本经验,可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供参考。作为曾经的高等教育中心,处于高等教育中心的国家,其实力在当时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国家成为高等教育中心的原因和必备条件是什么,又是怎样丢掉自己高等教育中心地位的,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宝贵的经验。如美国高等教育最初从英国移植而来,19世纪中叶开始以德国大学为师,积极学习德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短短数十年即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大学,为国家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总结美国学习德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有助于进一步洞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历史能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又能对将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测。”纵观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历程可以得出,后发达国家总会向中心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并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创新,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高等教育中心反映了一定时期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代表着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组织管理方式,拥有最一流的大学以及一流的师资。了解处于高等教育中心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参考文献【l】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保罗·肯尼迪著,陈景彪等译.大国的兴衰「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3」龚育之.科学·哲学·社会「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4」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约瑟夫·本一戴维著,赵佳答译.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9]「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0]「法]]雅克·韦尔热著,王晓辉译.中世纪大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Joseph Ben-David, Centers of Learning: Britain, France, Germany, United States.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97.[12] Main Documents: Framework http://sblunwen.com/jylllw/ of qualification for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Area, [13] Main Documents: European 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s,[14] ECTS一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Socrates, The European Commission,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及共性分析摘要 4-5Abstract 5-61 绪论 9-22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9-11    1.2 “高等教育中心”的界定 11-12    1.3 文献综述 12-20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20-222 意大利 22-29    2.1 意大利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背景 22-25    2.2 高等教育中心的具体表现 25-27    2.3 小结 27-293 德国 29-40    3.1 德国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背景 29-33    3.2 德国高等教育中心的具体表现 33-38    3.3 小结 38-404 美国 40-50    4.1 美国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背景 40-43    4.2 美国高等教育中心的具体表现 43-49    4.3 小结 49-505 高等教育中心形成的共性、规律及对我国的启示 50-58    5.1 共性及规律 50-53    5.2 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 53-58致谢 58-59参考文献 59-66 您可能有教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教育硕士论文频道选取http://sblunwen.com/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