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 >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越,“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要改变...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越,“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要改变...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越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变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思想,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所有旧哲学的根本区别。过去,哲学家们不理解实践活动对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意义。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越

急需几篇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1500字左右的,谢谢了

马克思很早就明确表示,他对“脱离实践思考”不感兴趣。 这是肩负着“改变世界”使命的人们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思维倾向 实践思维不仅是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思维,也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维的唯一途径。这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唯一关键。 是的,这是我们都想改变世界,而不是被世界改变。 你应该知道这句话的来源是:《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一部分 本文的全文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原文如下: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所有以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它只注重对象、现实和感性。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1)真理是主观形式,因为真理属于认知范畴 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现实。 (2)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就是真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说”_引言_书评_在线阅读——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说作者:类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版社:ISBN:751171984,以及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说摘要、书评、在线阅读等信息,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要改变...

“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于变化...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思想,阐述了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实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所有旧哲学的根本区别。过去,哲学家们不理解实践活动对改变世界的革命性意义。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越

急需几篇有关马克思哲学的论文,1500字左右的,谢谢了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及其超越范文

摘要:作为一个整体,传统西方哲学是以“解释世界”为理论原则和内部框架的解释哲学。马克思指出,传统西方哲学作为一种解释性哲学,从未以“改变世界”为出发点和根本视角,因此在基本方面仍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疏离。此外,马克思必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克服解释哲学。也就是说,从“改变世界”的哲学视角超越解释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实现“自由人的交往”的工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思想都指向“改变世界”的本质方向,从而马克思的哲学成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

关键词:解释哲学;解释世界;改变世界;批评;超越

马克思在他的文章《费尔巴哈提纲》的结尾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是要改变世界。“①这一判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最终判断;二是揭示他自己哲学的基本主题和历史使命。总体而言,传统西方哲学是以解释世界为理论原则和内在框架的哲学。这种“解释世界”从根本上界定了传统西方哲学中每一种哲学的特定主题、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终极关怀。因此,“解释世界”已经成为西方传统哲学范围内不可逾越的问题。当传统西方哲学把“解释世界”定义为自己的问题意识时,忽视“改变世界”的问题是必然的结果。在这方面,马克思不仅坚持了传统西方哲学本身以伟大的洞察力保持统一的基本规定,而且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是起点。此外,它清楚地揭示了他的哲学如何超越传统的西方哲学,成为科学意义上的哲学,即“改变世界”意义上的哲学。系统阐述马克思批判和超越传统西方哲学的逻辑和路径,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意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建构“改变世界”的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1。传统西方哲学作为解释哲学的规定性

在西方传统哲学漫长的理论过程中,不同的哲学虽然内容和形式大相径庭,但都包含着一个非常一致的理论目标,那就是对他们面前的整个世界做出本质的解释,即“解释世界”。因此,可以说传统西方哲学的基本性质是解释哲学。纵观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它作为解释哲学有以下规定:

首先,解释哲学遵循从先验本质和逻辑演绎中演绎整个世界的解释路径。解释哲学是探索整个世界的统一性和终极解释的理论。它的核心关注在于寻找一个最终的本体论,它可以自己产生所有的东西,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然后它从这个本体论中逻辑地推导出现实世界中的所有事物。为了实现这一理论目标,解释哲学所寻求的本体论必须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必须是自我引起的,不能由任何其他事物产生。第二是动机。本体论可以为现象世界中的所有事物提供生、死、变的动态原理,并可以解释所有事物的因果关系。第三是恒常性。本体论必须是稳定的、不可改变的和永恒的。只有这样,它才能为现实世界的产生和变化提供一个确定的基础,从而消除现象世界中的感官事物享有本体论身份的可能性。第四是优先性。本体论被认为是天生存在的,不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象世界中的感官事物无权成为本体论,哲学家要么从他们的头脑中创建本体论,要么逐步抽象现有的事物以获得本体论。这四个特征保证了本体论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使哲学家有足够的理论信心追溯其起源,从而能够将世界的起源归于某个本体论,并基于这个本体论推导出关于世界的知识。

第二,解释哲学在逻辑上应该是自洽的和系统完整的。要完成解释世界的工作,解释哲学在形式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逻辑上的自洽性,另一个是系统性的完备性。逻辑上的自洽要求解释哲学的所有内容都符合人类思维的规律,即符合同一性、矛盾性和被排斥中间性的规律。在诠释哲学中,有一个起点作为自我原因来逻辑地介绍各种事物是必要的。此外,推导过程必须严格遵守上述三个定律。换句话说,解释哲学的任何部分都应该与其他部分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不能推翻自己。因此,整个哲学可以保持逻辑的自我一致性。让我们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柏拉图的哲学。众所周知,柏拉图的思想理论分为早期的分裂理论和后期的一般理论,产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有两种理论。原因在于柏拉图发现分离理论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逻辑矛盾。根据分离理论,一方面,每一个真实的事物都有一个想法,也就是说,真实的事物一一对应于这个想法。另一方面,分离论非常明确地肯定了正义、善与美等伦理行为理念的存在,而很少肯定丑与污秽等负面事物的存在,这与分离论的普遍性相冲突。这种不一致的逻辑导致柏拉图放弃分离理论,提出了一种以展示各种概念之间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般理论。虽然一般理论并非没有理论问题,但它至少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这已成为柏拉图哲学影响后来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个例子是黑格尔哲学,其突出优势是逻辑的自我一致性。黑格尔哲学是全息哲学。每个部分都包含这个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则。每个部分都隐藏了这个哲学体系的秘密和逻辑信息。无论是他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还是他的美学、伦理学、宗教,每个部分都可以成为整个系统的缩影。因此,黑格尔哲学仅从纯形式逻辑的角度达到了西方哲学的顶峰。

除了逻辑的自我一致性之外,系统的完整性是解释哲学的另一个理论追求。所谓系统完整性,是指原则上,解释哲学应包含所有的理论组成部分,并应包含所有的实践内容。在理论构成层面上,解释哲学不仅要有本体论,还要有认识论,不仅要有自然哲学,还要有社会哲学,不仅要有核心,还要有边缘。我们发现,即使在发生认识论尚未转向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哲学时期,每个系统哲学都有自己的认识论,如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灵魂理论、奥古斯丁哲学的照明理论、托马斯哲学的感觉认识论和抽象理性理论等。这些理论构成了系统中追求解释哲学完整性的象征。就现实而言,解释哲学应该触及现象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如果有一件事不能解释清楚,它将成为解释哲学不能容忍的事情。例如,历代基督教哲学都致力于邪恶存在的问题,不仅因为它与上帝存在的证明有关,而且因为它来自基督教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哲学的内在需要。它不能容忍邪恶这个现实问题可能导致基督教哲学失败的威胁。因此,对邪恶的解释成为基督教哲学获得存在合法性的重要支撑。

最后,解释哲学以客观和抽象的方式研究人。解释哲学中没有真正的人。对本体的绝对需求使得诠释哲学有意无意地将人视为实现自身目标的工具。如前所述,解释哲学寻求成为一切事物的起源,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思考许多现象中的一个,这意味着它必须抽象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活着的人的真实生活。具体来说,希腊哲学以客观和片面的方式研究人类。一方面,自然哲学由于思维简单,不能把人从自然背景中提取出来,也不能认识到人的力量。另一方面,智者哲学和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只关注人类的伦理行为。对人类世界其他因素的研究,如物质生产活动、历史活动和交流活动,还没有提上日程。中世纪后,基督教哲学笼罩在神学之中,更不用说对人类的积极关注了。自现代哲学开始以来,尽管哲学家们一直关注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甚至康德也将主观哲学推向了极端,但正如马克思所说:“与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动态方面。当然,唯心主义并不知道真实的和感性的活动本身。”②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人。只有具有认知能力的抽象人,而不是从事丰富实践活动的感性和现实的人,现代哲学仍然无法在一个全面而具体的理论平台上考察人。

基于上述规定,我们可以看到,解释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峰:黑格尔哲学不仅是一位运用先验演绎逻辑来解释现实世界的大师,而且是哲学史上逻辑最一致、体系最完整的哲学。它也是抽象和工具化真实人物的最杰出代表。然而,高峰的另一个意思是结束。黑格尔哲学在逻辑上穷尽了解释哲学的所有可能性。在黑格尔之后,继续发展解释哲学或沿着解释世界的道路重建理论是不可行的,至少在原则上是如此。因此,黑格尔之后的哲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找到了一种在解释哲学之外寻找新可能性的新方法。在所有的哲学努力中,马克思的哲学是非常独特的。它不仅深刻批判了诠释哲学,而且超越了诠释哲学,从而开创了一条与现代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哲学道路,现代西方哲学也批判了诠释哲学。

二。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首先是基于对解释哲学的批评。然而,谈到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它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利。在马克思时代及以后,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把他们的批评指向了解释哲学。许多人的哲学都以批判性解释哲学为出发点和论证基础。那么,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马克思的批判有什么区别呢?在我们看来,马克思哲学对解释哲学的批判超越了解释哲学,而现代西方哲学对解释哲学的批判否定了解释哲学,但从未超越解释哲学。这样复杂的理论局面只能从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视角来理解。

当解释哲学主宰世界时,哲学对自己的问题风格既有意识又无意识。有意识的地方在于,所有的解释哲学都是从“解释世界”的基本视角出发展开其理论内容的。它对“口译”保持高度的认知和自觉意识。无意识的地方在于,所有解释哲学都没有认识到“改变世界”的问题及其对哲学的意义。此外,他们没有意识到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出发的哲学会导致解释哲学的解体。从本质上说,解释哲学的意识和无意识正是由其“解释世界”的问题形式所决定的。当马克思把他的哲学的基本使命定义为“改变世界”时,哲学家们对世界的不同态度最终变得清晰起来:一种态度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外在沉思,这种沉思给了世界一种理论解释,以满足人们的形而上学冲动和追溯其根源的欲望,即“解释世界”的哲学;另一种态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参与和介入,它将哲学本身视为世界变革的意识形态纽带,并以务实的方式参与寻求更美好世界的事业。这就是所谓的“改变世界”的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视野下,解释哲学的虚假性和不可能性也暴露出来,这不仅是因为不可能给世界一个理论上的终极解释。此外,第一个原因是这项任务毫无意义。即使解释哲学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它设定的解释目标,马克思的“改变世界”哲学也会问解释哲学:如此自我一致和完整地解释现存世界对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些解释能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吗?这些解释能在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吗?这些解释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们生活的真实世界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因为解释哲学从来没有以改变世界和革命事物的实际任务为出发点和根本视角,解释哲学在基本方面仍然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疏离,这可能是哲学受到马克思批判的主要原因。

毫无疑问,现代西方哲学也看到了解释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异化,这就是为什么它举起了“拒斥形而上学”(即拒斥解释哲学)的旗帜。然而,现代西方哲学只是直接否定了解释哲学的思维,而没有从如何克服解释哲学的角度思考解释哲学的出路。换句话说,现代西方哲学完全抛弃了解释哲学。同时,他没有从人类的现实任务中认识到解释哲学的弊端,这导致现代西方哲学有意无意地回到了那些解释哲学的思想中。根据马克思的理解,“理论本身的对立只有通过实践手段并借助于人类的实践力量才能解决。因此,解决这种对立肯定不仅仅是一项认知任务,而是一项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一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它视为一项理论任务。③归根结底,哲学问题的解决不能依靠哲学方法,而只能依靠现实生活和革命实践活动的变化。哲学问题只是现实世界问题的抽象反映。在这方面,现代西方哲学看到了解释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异化,但没有看到解释哲学与人的现实生活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错过了超越解释哲学的可能性。事实上,解释哲学确实忽视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解释哲学的这一缺陷不能归咎于自身的问题,而应归咎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代表某个时代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克服解释哲学,就必须在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把它们作为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本视角和途径。这些是现代西方哲学一直没有意识到的基本原因,也是现代西方哲学批判解释哲学但未能超越解释哲学的基本原因。

在这方面,马克思哲学真正理解了解释哲学的弊端,即它不仅从理论上和意识形态上批判了解释哲学,而且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活动中克服了解释哲学。马克思呼吁人们通过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解决哲学问题,并将对解释哲学的批判纳入到改变世界的事业中,使哲学成为实践活动的意识形态环节。由于马克思是从“改变世界”的问题来理解解释哲学的,因此,他对解释哲学的批判不是对具体观点或最终结论的批判,而是对解释哲学争论所依据的基本主题、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终极关怀的根本批判。解释哲学始终坚持为整个世界提供统一和终极解释的理论愿望。西方传统哲学史实际上就是这种理论渴望不断出现、不断受挫和不断出现的历史。然而,马克思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它的谬误:“只要按照事物的真实特征和发生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刻的哲学问题...可以非常简单地总结为一个经验事实。”(4)解释哲学人为地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并把它们视为哲学“深刻性”的主要标志。一旦放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前面,用人们的实际任务来衡量,我们就会发现“空字”的本质,它解释了哲学的绝对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投机结束的地方,也是描述人们实际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经验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词语将会终结,它们肯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取代。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取代它的充其量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研究中提取的最一般结果的总结。”(5)不同于解释哲学试图对整个世界进行本质解释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解释哲学毫无意义。这种做法已经忘记了“改变世界”这一现实任务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现实生活的重大意义。马克思的哲学属于那些为改变世界和理想社会而奋斗的人,与盲目地对整个世界进行思辨的理论无关,也与盲目地探索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的独立哲学无关。

在马克思对哲学进行批判性解读的过程中,有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观点,即马克思放弃了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这一观点需要详细分析。总的来说,马克思确实放弃了解释世界的理论吸引力。他一直对试图提供统一和终极解释的解释哲学不屑一顾。然而,马克思并没有断然否认所有解释世界的理论努力。当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他只否定了从“改变世界”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方式——即追求统一和终极解释的方式——而不包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解释世界”的方式。事实上,任何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包括解释世界的维度。马克思哲学对人类社会和现实世界也有许多解释。例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东方国家、古代世界和未来理想社会的分析都属于解释世界的维度。对于一个致力于“改变世界”的哲学来说,不可能不合逻辑地包含“解释世界”的维度——没有“解释世界”作为认识论所支持的“改变世界”。这只会导致实践中的无效。马克思反对将解释世界的维度提升到主导和独特维度的哲学。因此,马克思的哲学显示了一种以合理的意义解释世界的哲学。面对马克思对哲学解释的批判,这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3,“改变世界”哲学: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超越

传统的西方哲学“只”关注“解释世界”意义上的问题,但对于现实的人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来说,“解释世界”意义上的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关键意义。只有“改变世界”意义上的问题,即“改变世界”及其产生的问题,才具有实质性和关键的意义。因此,马克思特别把他的哲学使命定位于“改变世界”的问题。这无疑成为马克思今后所有理论写作和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向。众所周知,马克思一生工作的主要方向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即“取代旧的资产阶级社会,那里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它将是这样一个联盟,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⑥“这样的联盟”被经典地概括为“自由人的联盟”,因此,“自由联盟”思想成为马克思“改变世界”哲学的具体实现和表现。接下来,我们将从“自由交往”的角度系统阐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从而全面展示马克思对解释哲学的超越。

首先,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构成了“改变世界”哲学的理论基石。人是自然存在,是超越自然存在的社会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为“改变世界”的过程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自然世界,也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不能创造任何东西。自然是工人劳动得以实现的物质,工人的劳动可以在其中流动,工人的劳动可以生产和使用它来生产自己的产品。⑦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人类自然存在的存在基础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边界:在扩大人性化自然范围的过程中,在人类不断“改变世界”的过程中,人类主体的创造能力必然受制于自然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范。这种内在规范一方面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约束和制约,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基础。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对自然进行客观的活动。这些活动相应地体现在“改变世界”的许多方面。就人拥有并改造自然以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尽管人是一种自然存在,但人不仅像动物一样在自然规定的范围内运动,而且人可以以“美的规律”和自由的方式运动动物只根据它们所属种类的规模和需求来构建,而人类知道如何根据任何一种规模来生产,以及如何将固有的规模应用于任何地方的物体。因此,人类也是根据美的规律来构建的。⑧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本能规定的直接统一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等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客观统一关系,即人类可以同时以“物种尺度”和“内在尺度”面对自然世界,并可以把自然世界作为自己的对象。因此,在人类客观活动中,自然不再是人类的外部事物。它被转化为“人的无机身体”,即“人性化的自然”。“人性化的自然”意味着自然超越了它最初的原始自由状态,自然有它自己的特点和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变化”不仅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所有这些都为实现“自由人民联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构成了“改变世界”哲学的理论支柱。人与自然的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与自然有着社会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他们只有在一起工作并以某种方式交换活动时,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它们才能对自然和生产产生影响。”⑨虽然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但一旦产生,就有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和广阔的空辩证进化的范围,而“改变世界”主要体现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体系,使之越来越受制于人的意志。成为从属于人类的社会财富,这就是马克思的“自由交往”。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历时变化的,并趋向于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从“人的依赖”到“基于事物依赖的人的独立”,直到人的“自由人格”。当生产力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时,只有一个人能够在部落、血缘关系或家庭社区中生存和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对人的依赖。这种关系是个人的和具体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特定依赖关系越来越多地被普遍和抽象的关系所取代。父权制、古代(和封建)国家随着商业、奢侈品、货币和交换价值的发展而衰落,而现代社会则与这些同时发展人们不再能凭借自己的身份获得财富,他们只能通过商品交换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商品交换已成为经济结构的普遍形式和广泛基础。人们对人的具体依赖已经被人们对事物的抽象依赖所取代——本质上,人们对以事物形式表达的人的普遍依赖。人们对人的普遍依赖打破了人们的血缘差异、等级限制和预先分配的身份,统治个人的现象也消失了吗?当然不是,没有特定的统治者只意味着统治关系已经变得普遍,“这些对外关系并不排除‘从属关系’,它们只是使这些关系成为普遍的形式……”?就此而言,人类对人类的普遍依赖和由此创造的形式平等的实现,包含着“改变”人类对人类的不依赖和实质平等的可能性。这体现在“人的自由交往”中的人的“自由人格”关系上,即“自由人格”的基础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自由人格”不仅显示了人类关系的巨大丰富性,而且抛弃了人类对人类依赖的具体规则和人类对事物依赖的普遍规则,从而显示了“改变世界”的最大可能性空。人类最终成为他们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的主人和他们自己的无主人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是由不断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所创立的。

第三,马克思关于自然和自由的思想直接证实了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尽管马克思的哲学强调“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姚彦说,“对于实际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来说,整个问题在于彻底改变现存的世界。”然而,马克思从未忽视“改变世界”的本体论基础和内在限度。他总是从自然和自由的双重维度来看待世界的变化,从而将其转化为“人类的自由交往”。因此,他对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思考成为他“改变世界”哲学的直接印证和表达。具体而言,马克思关于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思想有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耦合的基本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承载着自由的价值意蕴;第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证明了人的自由。一方面,人的对象化活动是否必须以自然为对象和领域,从而人的自由的范围和边界由自然本身来界定,或者自然及其规律始终保持着对人的实践活动的优先性,从而人的自由通过“自然必然性”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自由”,所有这些因素都表明,人类“改变世界”的活动所表现出的自由的性质绝不是任意的空, 而是以人类自然边界和自由自然边界的形式“自由设定在中心”,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的自由。 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自由王国只是建立在不可避免的王国的基础上”。刘。至于后一个方面,既然人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求自由——当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排除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前者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可能——那么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和性质就显示了人的自由程度。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已经失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因此扬弃异化劳动不仅对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重要意义。还具有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在自然面前确认人的自由的意义。“共产主义,作为完整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整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办法。”“共产主义”是“自由联盟”。“自由联合”不是纯粹的“人道主义”,而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哲学通过强调自然规律和揭示自然与自由之间的张力,为人们从自然中获得自由提供了理论证明,从而表明它实际上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